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东南地区岩溶地质发育广泛,岩溶灾害地质体是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按期完工。通过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对掌子面前方的地质异常体进行科学预测。结合工程实际,通过地质雷达和TSP在叙大铁路所经岩溶地区的仙人洞隧道预报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其方法思路和解译成果对在岩溶地区的相似工程中可进行类比,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穆秀明 《科技信息》2011,(1):I0358-I0359
本文以天平铁路六盘山特长隧道为例,分析介绍了对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目的,预报方法,特别是岩溶、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体的预报方法,采用多种手段互补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极大提高了超前地质预报的准确性;文中介绍了各种不良地质现象的地质异常特性和物探成果数据的异常,可提前发现不良地质体,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对隧道安全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董帅 《甘肃科技》2014,(2):32-34,71
地质雷达是一种广泛运用于地质探测的高频电磁脉冲波技术,因为岩溶隧道具有地质和水文条件,在施工过程中极容易发生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会对施工人员和设备造成严重的后果和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进行及时的超前地质预报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叙大铁路建设中聂家坡溶隧道实际工程,成功预报多个地质灾害,分析并总结了它们的地质雷达反射波的具体特征,旨在说明地质雷达在岩溶隧道短期超前地质预报的优越性,对今后类似的情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岩溶隧道施工遭遇岩溶特别是充填(水、黏土)岩溶,极易发生涌突水、涌突泥灾并引发隧道冒顶、地表水源流失等地质灾害及地表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轻则影响工期,重则对洞内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造成危害.研究岩溶隧道穿越位置岩溶发育及其充填性质,总结隧道施工岩溶灾害处理经验,无疑对今后西南岩溶隧道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云南某高速公路隧道为例,对季节变动带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岩溶灾害治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岩溶为云桂铁路营盘山隧道的主要不良地质,岩溶对施工及隧底的稳定性影响较大.该隧道洞身位于岩溶垂直渗流带内,岩溶发育,开挖后采用地质雷达及风枪探孔对隧底及周边岩溶进行探查,地质雷达能定性探测区段内隐伏岩溶的发育情况,探测深度较大,风枪探孔能针对物探异常情况,准确探查岩溶特征.地质雷达及风枪探孔各具特点,将2种探测方法配合使用,在该隧道底部岩溶探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贵州省某高速公路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用为实例,介绍了地质雷达在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通过雷达软件数据处理,预报前方溶洞的大小和规模,降低隧道施工风险,确保隧道顺利掘进和正常施工.  相似文献   

7.
程建铝 《科技资讯》2007,(25):79-82
隧道施工中对隧道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内的地质情况进行超前探测和预测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金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施工中,引进了TSP203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系统、地质雷达、红外线测水仪等先进仪器进行多途径超前地质预报.针对当前物理探测存在的多解性的特点,在施工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中长超前物探和超前水平地质钻探验证为主,辅以短距离地质素描超前分析和施工前超长炮孔加密确认的"多阶段、多手段、多层次"的"综合立体式超前预报技术".以此技术为依托对强岩溶区富水隧道施工进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成功地穿越了金子山隧道进口工区岩溶富水带.  相似文献   

8.
岩溶隧道由于岩溶发育的不确定性,经常对隧道施工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事故,寻求可靠的探测结果一直是工程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论文采用瞬变电磁法进行岩溶隧道超前探测,探测结果表明瞬变电磁法对岩溶发充育情况有较好的电性反应,在充分的地质条件调查的基础上可有效的进行岩溶隧道的超前预报。  相似文献   

9.
以宜万铁路岩溶隧道的施工地质技术实践为例,介绍了施工地质作为工程勘察阶段工程地质勘探在施工阶段的延续,用以在施工过程中解决勘察阶段所没有或不能解决的工程地质问题。施工地质以超前地质预测预报为主体,以规避大型施工地质灾害为目的,在施工阶段针对可能发生的隧道围岩变更;可能存在的溶腔、断层构造、地下暗河的预测预报;可能引发的水文环境地质问题;工程竣工以后可能存在的隐伏地质病害等,在隧道施工环境条件下为保证施工进度、保证施工安全、保证工程效益、保证工程质量所进行的综合工程地质工作。施工地质包括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水文观测和隧道周边及隧底隐伏岩溶探查。  相似文献   

10.
主要对岩溶地区一座隧道的超前地质工作预报方法、揭示的溶洞情况和溶洞的治理措施做了分析,指出岩溶地区隧道地质超前预测预报工作要视具体情况采用综合的预测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