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入手,以mtDNA的Cytb(Cytochrome b)基因作为分子遗传标记,用昆虫Cytb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及DNA测序,共获得蜻蜓目差翅亚目蜻科7属8种(基斑蜻Libelluladepressa,黄蜻Pantala flavescens,庆褐蜻Trithemis festive,晓褐蜻Trithemis aurora,纹蓝小蜻Diplacodestrivialis,网脉蜻Neurothemis fulvia,六斑曲缘蜻Palpoleura sex-maculata,玉带蜻Pseudothemis zxmata)及2种外群(黄翅绿色螅Mnais auripennis,华艳色螅Neurobasischinensis)的Cytb基因部分序列(576 bp).这8种蜻蜓Cytb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长度为576 bp)中碱基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0%,18.3%,31.3%和13.4%,A T平均含量为68.3%,明显高于G C平均含量(31.7%).密码子第3位点的A T平均含量较高,为81.0%,碱基替换多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点.以束翅亚目的黄翅绿色螅和华艳色螅作为外群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玉带蜻属与褐蜻属、脉蜻属与曲缘蜻属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2.
通过PCR及PCR产物的直接测序技术,测定了蜻蜓目蜻科蜻亚科的灰蜻属、宽腹蜻属和蜻属共7种蜻蜓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长度为576bp),探讨了蜻亚科的分子系统学.在所有序列中A+T平均含量较高,为70.2%,而氨基酸密码子第3位点的A+T平均含量最高,为85.4%.多态住点数为180个,占总位点数的31.25%,显示出DNA序列变异丰富.基于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的分子系统发生,分析结果支持灰蜻属是较进化的类群,宽腹蜻属次之,蜻属是相对分化较早、较古老的类群,这3个属的关系是蜻属→宽腹蜻属→灰蜻属。  相似文献   

3.
通过设计蜻蜓目COII全基因的非特异性引物,获得蜻科5亚科15属21种蜻蜓的21条COII基因全序列.采用Clustal X(1.8),MEGA 2.1,Phylip 3.6以及MrBayes 3.0等生物学软件对其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显示,①蜻科COII的A+T含量非常低(69%),这与蜻蜓目是一比较原始类群的观点相一致;②蜻科COII全序列均含有2个半胱氨酸,这一点有别于其他类群;③各属内的种类基本聚在一起,大黄赤蜻与红蜻近缘而远离赤蜻属,褐蜻属与赤蜻属近缘,曲缘蜻亚科与赤蜻亚科近缘;④斜痣蜻亚科的进化速度相对较慢,蜻亚科与赤蜻亚科的进化速度稍快.  相似文献   

4.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体现显微镜研究了蜻科12属12种的阳茎。这12种蜻蜓2分别是:异多多纹eielia phaonSelys,玉带蜻Psuedothemis zonata Burmeister,黄翅蜻Brachythemis contaminata Fabricius,斜痣蜻Tramea VirginiaRamber,晓褐蜻Trithemis auroraBurmeister,锥腹蜻Aciso  相似文献   

5.
从Cytb基因序列探讨蝽类部分昆虫的系统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蝽总科18种昆虫线粒体DNA细胞色素6基因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比较其同源性,统计密码子使用频率并应用生物学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在获得的432bp序列中,碱基T,C,A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4%,18.8%,31.8%和12.0%,表现出强烈的AT偏向性.就每个氨基酸密码子采看,第3位点的A+T含量较高,达到83.6%.谊序列片段中共有215个核苷酸位点发生变异(约占49.8%),种间变异较大.在氨基酸组成上,共编码144个氨基酸。其中有47个发生变异。变异率为32.7%.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点,转换略多于颠换.以筛豆龟蝽(Megacopta cribraria)为外群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支持荔蝽、盾蝽作为独立的科与蝽科并列,滴蝽从蝽亚科划出归属于舌盾蝽亚科,但蝽科内各亚科间及蝽亚科各族间的系统进化关系与传统的形态分类结果不完全一致,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对叶甲科21种昆虫的COI基因(长度为716bp)的序列组成和变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1种叶甲碱基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9.5%、13.9%、32.1%和14.5%,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密码子第三位点A+T平均含量高达90.4%;该序列片段中共有315个碱基发生变异,变异率达到44%;核苷酸替换主要发生在C←→T和A←→T之间,第三位点的替换频率显著高于前两个位点.以中华萝摩叶甲(Chrysocus chinensis)为外群,采用MEGA4.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21种叶甲聚为2大分支,叶甲亚科的种类形成一大分支,位于系统树的基部,较其他2个亚科分化得早;跳甲亚科与萤叶甲亚科共同聚为另一分支,二者的关系较之与叶甲亚科的关系更近.系统树所反映的三亚科间的关系与传统分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采用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等技术,对中国明对虾(Fennerpenaeus chinem如)线粒体DNA16S rRNA和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基因片段进行了初步研究,分别得到16S rRNA和COI 2个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其中16S rRNA基因片段的大小为515bp,碱基A+T,G+C的组成分别为66.47%和33.53%;COI基因片段的大小为472bp,碱基A+T,G+C的组成分别为62.50%和37.29%.在2种基因片段中,AT的组成明显高于GC的组成,这与果蝇、虾类、蟹类等无脊椎动物的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的研究结果相似.通过对中国明对虾16S rRNA和COI 2个基因片段遗传特征的研究,16S rRNA只有8处核苷酸的碱基在4个群体间表现出差异,COI基因片段中共检测出24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其种内变异较低。另外,将本研究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对虾科5个种的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后,发现其聚类关系与传统分类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张掖湿地蜻蜓目种类的分布状况,通过网捕法和目测法相结合对蜻蜓目昆虫进行野外调查,共采集蜻蜓标本834件,经鉴定分属于2亚目5科13属19种.其中差翅亚目(Anisoptera)3科9属14种,均翅亚目(Zygoptera)2科4属5种.采集的所有物种中,以蜻科种类最为丰富,其中褐带赤蜻(Sympetrumpedemontanum)个体数量最多,有127头,占采集总个体数的15.23%.根据种属间的数量等级结构比例关系、不同季节种群多样性指数和种群消长动态,对所调查的数据加以计算和分析.张掖湿地蜻蜓目昆虫种群的结构相对比较稳定,但在不同的生境中,数量分布有所不同;随着季节的变化,蜻蜓种群的多样性也随之改变,这种变化除与蜻蜓种群的生活史有关外,还与当地的气候变化特点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个识别基因起始密码子的第一ATG规则,用酵母基因组中的已知基因检验,正确率为99.9%;用大肠杆菌基因组中已知以ATG起始的基因进行检验,正确率为92.9%;用枯草杆菌基因组中已知以ATG起始的基因的进行检验,正确率为81.0%,统计了L-Ter(上游最后一个终止密码)到起始密码子之间的距离(记为D值),酵母的平均长度是17个碱基;在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中,以ATG起始的基因的D值分别是36和33个碱基;以非ATG起始的基因的D值分别是39和32个碱基;解释了真核和原核生物D值差别的原因;发现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中,以ATG起始的基因和以非ATG起始的基因序列的构造差异。认为L-Ter到起始密码子之间的序列可能是mRNA先导充列的主要结构。  相似文献   

10.
用扫描电镜研究了6种蜻蜓雌性成虫触角上的感受器,其中差翅亚目:蜻科4种(黄蜻、竖眉赤蜻、秋赤蜻、白尾灰蜻);束翅亚目:科两种(长叶异痣、二色异痣)。蜻科(Libelulidae.)的4种雌性成虫都具有4种类型的感受器:锥状感受器、腔锥感受器,板状感受器和缶云状感受器。科(Coenagridae)的两种雌性成虫具有三种类型的感受器:锥状感受器、腔锥感受器和组合腔锥感受器。这些感受器的数量分布及排列方式在科属之间具明显的区别,同属内种间区别也是明显的;同种内不同性别间的有些种无明显区别,有的种雌性感受器的数量较雄虫多  相似文献   

11.
用蛋白酶K消化法提取并正反链双向测序获得半翅目盲蝽科盲蝽亚科苜蓿盲蝽属(Adelphocoris)6个种以及苜蓿盲蝽Ad.lineaolatus的3个种群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的序列,应用Mega计算该8个cytb432bp片段序列的碱基组成、核苷酸的种间变异率和所编码的144个氨基酸的变异率,序列的碱基组成中A+T的平均含量较高且在第三位点最高。平均达到81.6%,表明该基因在密码子的使用上具有偏向性,变异位点和信号位点多发生在三联体密码子的第三位点,第二位点最为保守,不同异型序列间的转换+颠换(ns+nv)值最高的为100,最小的为0;转换/颠换(ns/nv)值最高为9.33,在Ad.fasciaticollis与Ad.sutualis之间,最低为0.88,在Ad.lineaolatus的宁夏和甘肃种群之间。几种颠换类型都能够在本属的异型序列之间看到,苜蓿盲蝽属的不同异型序列间的差别大小各异,差异最大的是苜蓿盲蝽Ad.lineaolatus的甘肃种群(Ad.lineaozatus2)与内蒙古种群(Ad.lineaolatus3)之间,具有100个碱基的差异,宁夏种群与甘肃种群之间的核苷酸变异率为7%,而二者与内蒙古种群的变异率分别为23%和28%,大于或等于与其他种类间的变异,所以该2个种群与内蒙古种群(典型的Ad.lineaolatus)已处在种化过程的末期,已经形成不同的新种,种间差异最小的是Ad.rufescens与Ad.luridus,变异率为0,应为同一个种,所以Ad.rufescens的分类地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黄蜻(Pantala flavescens Fabricius)对婚飞红火蚁的捕食作用。蜻蜓聚集在婚飞红火蚁的蚁巢上方捕食婚飞红火蚁,平均17只/巢.次,最多40只蜻蜓同时出现于一个婚飞的蚁巢上方。距离地面5m以下,蜻蜓对婚飞红火蚁的捕食率平均为85.66%,捕食行为主要发生在距离地面3m以下。捕到婚飞蚁后,蜻蜓立即取食其腹部,丢弃其余部分。蜻蜒这种捕食行为与红火蚁的婚飞同时出现在降雨天气之后的1~2d内。  相似文献   

13.
用自洽信息聚类方法预测了锥体虫(Trypanosomabrucei)(81个基因)和果蝇(Drosophila)(124个基因)的基因表达水平、高表达基因同义密码子的使用规律,求出了描述基因表达水平的参数IE值和CAI值;在此基础之上,用我们提出的基因表达增强网络(EEN)理论研究了基因编码区的碱基构成、密码子内和密码子之间的碱基关联与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其增强网络位点数目比E.coli和Yeast要多,说明生物越高级,编码区内的碱基关联越强.  相似文献   

14.
用自洽信息聚类方法预测了锥体虫(Trypanosomabrucei)(81个基因)和果蝇(Drosophila)(124个基因)的基因表达水平,高表达基因同义密码子的使用规律,求出描述基因表达水平的参数IE值和CAI值,在此基础上,用我们提出的基因表达增强网络(EEN)理论研究了基因编码区的碱基构成,密码子内和密码子之间的碱基关联与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其增强网络位点数目比E.coli和Y  相似文献   

15.
为从分子水平上探讨西藏牦牛的序列多态性、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关系,本研究对17个西藏牦牛类群170个个体的mtDNA COⅠ全序列进行测序,用MEGA5.0、DNASP5.0等软件分析核苷酸组成、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基于Kimura-2-Parameter双参数模型,分别采用邻近法(NJ)和最大似然法(UPGMA)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不同牦牛类群的亲缘关系和分类.结果表明:①西藏17个牦牛类群的mtDNA COⅠ全序列长度均为1 545 bp,个体间无长度差异,无内含子,起始密码子为AUG(ATG),终止密码子为UAA(TAA),共编码514个氨基酸.T、C、A和G4种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5%(29.3% ~ 29.8%)、25.5%(25.2% ~ 25.6%)、28.7%(28.6% ~ 28.9%)和16.3%(16.2% ~ 16.5%); A+T的平均含量为58.2%,存在一定的碱基偏倚性.②在17个西藏牦牛类群的170头牦牛中,共发现mtDNA COⅠ有25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值在0~0.978之间,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值分别为0.566、0.00326,表明西藏牦牛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③西藏牦牛mtDNA CO Ⅰ中亮氨酸平均含量最多(11.496%),半胱氨酸平均含量最少(0.1946%).碱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6.6171%、4.8627%;亲水性氨基酸、疏水性氨基酸分别为57.39%、42.61%.④基于mtDNA COⅠ,西藏17个牦牛类群可分为2大类,即类乌齐(LWQ)牦牛单独成一类,其它牦牛类群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E.coli和Yeast基因编码区内碱基关联与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1)单碱基构成与基因表达水平有一定的关系;2)紧邻、次紧邻碱基间的关联(t≤2)与基因表达水平有较好的线性关系;3)密码子第1位碱基的构成与基因表达水平有关系;4)密码子内1、3位和2、3位碱基之间的关联熵与基因表达水平有很强的关系;5)密码子内各位碱基与相邻密码子第1位碱基的关联熵与基因表达水平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统计了大肠杆菌1288个编码序列开始的33个碱基位点(11个密码子)上各碱基出现的概率,发现第2、第3密码子各位点上的碱基概率分布与其它密码子上的碱基分布概率不一样;碱基G和T出现的概率从第4个密码子后呈现明显的3周期分布.我们还研究了这些位点上的碱基概率分布与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发现高表达基因和低表达基因在第2、第3密码子各位点上,其各种碱基的概率分布是有区别的;高表达基因碱基G和T的概率分布3周期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中华假磷虾线粒体DNA CO I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苯酚-氯仿提取、异丙醇沉淀提取中华假磷虾基因组DNA;以相应引物经PCR扩增得到线粒体DNA CO I片段PCR产物采用化学法与载体(pGEM-T Easy Vector)重组基因、热休克法转化重组质粒至感受态大肠杆菌(JM109)、氨苄LB培养基扩大培养;测序.结果表明,中华假磷虾线粒体CO I碱基709bp。其碱基组成A、T、G、C含量分别为28.59%、35.35%、17.61%和18.45%(国际基因库索引号AY754819);与同科内其它3属10种磷虾的mt CO I基因片段核苷酸组成相似.  相似文献   

19.
参考鳗Li等鱼类线粒体DNA序列进行了中国花鲈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片断的引物设计、PCR扩增及其序列测定。得到中国花鲈的碱基序列为410bp,其A、T、G、C含量分别为101bp(24.63%)、112bp(27.32%)、72bp(17.56%)、125bp(30.49%),与鳗Li等其他鱼类相同基因片断序列碱基含量相似。  相似文献   

20.
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moara)和褐石斑鱼(E.bruneus)为石斑鱼属内近缘种,外形相似常被混淆.本研究改良建立了Nest—tetraprimerspecificPCR方法,获得了云纹石斑鱼和褐石斑鱼线粒体DNAND2基因内的3个特异性条带,分别为内参序列NCl(394bp)、特异性条带ND2-M(268bp)和ND2-B(122bp),以及核基因组中核糖体DNAITS1区的5个特异性条带,分别为内参序列NC2(588bp)、NC3(563bp),特异性条带rDNA—M(426bp)、ITS1-M(488bp)和ITS1-B(304bp).研究结果不仅为两种石斑鱼的鉴别提供了稳定、可靠、快捷的特异性分子标记,而且也为鱼类近缘种的DNA鉴别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