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死刑是一种古老的刑罚方法,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没有受到怀疑。自从18世纪以来,死刑的存废之争已经持续了两个多世纪。主张保存论与主张废除论围绕着人的生命价值、死刑是否具有威慑力、死刑价值、是否符合刑罚目的等问题展开讨论。我们从死刑的效益性、公正性、人道性三个角度进行探讨,可以对死刑价值问题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随着各国对人权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关于死刑的存废之争也在不断升温。对于是否要废除死刑,我国学界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主张废除死刑者认为死刑有违人道主义,不符合世界潮流;反对废除死刑者则认为中国有着自己的特殊国情,死刑的存在利大于弊,所以目前死刑不能废,但应限制死刑的适用。现阶段我国确实还应保留死刑,完善死刑,更好地发挥死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死刑存废问题是世界范围内激烈争论的问题,目前我国学者也大都主张限制并最终废除死刑。死刑的历史悠久,自从有了刑法便有了死刑,但它最终要退出历史舞台。可是中国何时废除死刑?从时间上说,废除死刑是越快越好,但不能立即废除,而是要废除死刑的条件成熟之后方能废除。从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开始,逐步过渡到全面废除死刑,这是中国通往废除死刑的现实之路。逐步限制乃至废除死刑,应该着眼于人类文明法则的改善,唯有新的伦理和制度,方能剥夺死刑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死刑是一种古老的刑罚方法,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没有受到怀疑。自从18世纪以来,死刑的存废之争已经持续了两个多世纪。主张保存论与主张废除论围绕着人的生命价值、死刑是否具有威慑力、死刑价值、是否符合刑罚目的等问题展开讨论。我们从死刑的效益性、公正性、人道性三个角度进行探讨,可以对死刑价值问题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陆学者的死刑存废观念有三种,即死刑逐步废除论、死刑立即废除论和死刑绝对存在论。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的死刑存废观念也有三种,即死刑暂时保留论、死刑立即废除论和死刑绝对存在论。我国台湾地区的死刑暂时保留论就是死刑逐步废除论,但它与我国大陆的死刑逐步废除论存在区别。我国大陆的死刑立即废除论与台湾地区的死刑立即废除论及我国大陆的死刑绝对存在论与台湾地区的死刑绝对存在论之间也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对于死刑的存废,应该从应然和实然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应然性看,死刑并不能有效预防犯罪,同时,刑罚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地满足民众的报应情感,更要改造罪犯,使之回归社会,因此,死刑没有存在的必要,应予废除;从实然性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我国死刑废除的司法实践,因此,就我国现行死刑制度而言,应予保留,但应当严格限制其适用。  相似文献   

7.
张训 《科技信息》2007,(20):217
死刑和终身监禁的边际效益较量往往成为死刑存废之争的关键,如果从二者作为刑罚的方式入手,分析其效益,就会发现正是这种,考察方式揭示了死刑和终身监禁的效益性.  相似文献   

8.
关于死刑的存废,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出废除死刑的主张以来,几种不同主张的争论持续了两个世纪。本文认为,在我国,从现实看废除死刑远不可能,但随着文明的发展,废除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理性的视角看待死刑问题,从理性情感以及死刑的立法、适用和执行全方位构建死刑观的理性大厦,有助于解决旷日持久的死刑存废之争,为死刑的未来命运勾画出清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方法。目前关于死刑存废问题存在争议,主要的观点有两大类,分别是赞成保留死刑和主张废除死刑。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分别从人性善、天赋人权、报应论新的理解等方面来论述死刑应该废除。人类关怀以"爱人"为核心,刑罚应该以唤醒犯罪人心中的"爱"为目的、以以爱换爱为手段。  相似文献   

11.
关于死刑的存废问题,近来是刑法学界谈论较多的问题。纵观世界刑罚发展趋势,死刑的废除已是不争的主流。由于死刑的极大不人道性,不可恢复性,以及死刑的放用可以以自由刑取代,从而在学理上,也证明了死刑废除的必要性,在此就不多赘言,死刑必须废除,但在现实的中国,如何废除死刑,却是我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是一蹴而就,还是循序渐进,持不同观点者各有其理,  相似文献   

12.
死刑问题是一个非常深刻、涉及到人性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死刑这种最严厉的刑法惩罚方法。各国在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经济发展状况和法律文化肯定会有所不同,所以对死刑的存废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据我国的国情来看,目前暂不宜废除死刑。文章将从下几个方面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13.
陈秋如 《科技信息》2007,(24):12-12,24
本文立足死刑的存废近年来引发的广泛讨论,对我国现行死刑制度有其历史文化渊源和现实依据,废除死刑同样具有其相应的时代意义和充足理由,二者的冲突争论越来越明显,正是社会、法制、文明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我国保留死刑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死刑是一种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刑罚方法。意大利贝人卡里卡于1764年发表了《论犯罪与刑罚》,该书首次从理论上系统论证了所谓死刑的残酷性、不人道性与不必要性,明确提出废除死刑或严格限制适用死刑,从此拉开了死刑存废的论争,  相似文献   

15.
张洋  邹晶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29(5):555-557,560
死刑的存废之争在法学界历来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俄罗斯的死刑制度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在1997年《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中有限度地保留了死刑,这是对该种刑罚制度作出的更为人道主义的选择。俄罗斯的死刑制度,对我们国家也是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死刑的存废之争在法学界历来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俄罗斯的死刑制度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在1997年《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中有限度地保留了死刑,这是对该种刑罚制度作出的更为人道主义的选择.俄罗斯的死刑制度,对我们国家也是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进行的七次死刑存废民意调查大体能够反映我国死刑存废民意状况,然而这些调查在问卷设计与被调查对象的范围上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我国再进行死刑存废民意调查时应该从我国台湾、美、日、韩的死刑存废民意调查中吸取经验。  相似文献   

18.
赞成废除死刑的绝大多数法学者都认为中国目前的法制还不健全,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为废除死刑做准备的重点是改革刑法.本文作者认为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从哲学的角度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死刑存废的问题是世界观、价值论问题,死刑的价值基点有三方面:公正、功利、人道。剥夺犯罪人生命的死刑是违反人道精神的,是非人道的,退出历史舞台是它的必然宿命。公正的内涵、表现形式在不断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文明社会,人道主义精神赋予了公正更丰富的内涵,残酷的、毁灭性的死刑因其消极的社会价值被理性的公正所抛弃,人道超越了公正。死刑虽具有效益性,但不具有公正性和人道性,废除不具有人道的死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人道超越功利而约束功利。由于对社会本位价值的选择和受经济条件与人文基础的制约,中国目前不能废除死刑,只能限制死刑。但作为理念的死刑废除是中国应然而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司法环境不健全将使"废死论"蛰伏许多猫腻废死背后不但存在着基督教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价值分野,也存在着现代性与前现代性的立场不同。6月7日,药家鑫被执行死刑。然而,围绕着药家鑫案所引发的废除死刑的争论,却不会跟着案件一起终结。在药家鑫刺死张妙案的庭审过程中,很多人士呼吁,从药家鑫案开始废除死刑,以推动司法进步和司法文明。当然,这些呼吁也得到了很多知名人士废除死刑的响应。不过,这也同样激起了强烈的反对声音。反对者认为,文明地放过药家鑫那么就是对死者张妙的不正义。在司法独立性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