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洪业 《科学》2005,57(6):6-9
随便翻一翻老一辈科学家的传记.会发现很多人在忆述早年求学经历时,都曾淡到“科学救国”的理想。如果有条件接触到他们思想改造运动以后的应时文章或传记资料。又会发现多数人都有围绕“科学救国”展开的自我检查。再看一看近20多年来的言论。1985年前后,热门话题是科学立国、科学强国、科学兴国。到1995年则定格在“科教兴国”,个人理想与国家战略融到了一起。“正-反-合”背后的政治风云在变幻.“救、立、兴、强”的字眼在演进.在20世纪的中国.这“科学”是与国运紧密关联着的。  相似文献   

2.
裘知 《世界科学》2000,(8):47-48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则是这种正确认识的系统总结。人们在按科学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规律时有时会犯错误,当人们发现科学中的某个认识是错误时,便把这个错误认识叫做伪科学。如17世纪的“自然禁真空”(初中课本上译成“自然界厌恶真空”)理论、托勒密的地心说、斯大林时代的李森科学说,还有前几年的室温核聚变等。不属科学范畴的错误认识不能归入伪科学范畴,如广告中以借科学名义的误导宣传、文学中的错误报道、幻想、幻觉、骗术等,总之,未经科学方法探索、论证,未下定论的都不能归之于科学,而是非科学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非线性科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线性科学自古以来就有。人们开始能解决线性问题,随着数学的发展和高速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在解决非线性问题方面取得了进展。当代所有的科学前沿问题都是非线性问题,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非线性科学有两大难题:非线性反应关系及反应与作用的时差。非线性科学既是应用科学又是理论科学,科学工作者不能光做“刀匠”,还要做解决问题的“屠夫”。  相似文献   

4.
吴家睿 《科学》2004,56(6):23-25
当科学家温伯格(Alvin Weinberg)在1950年代发明“大科学”(big science)一词时,他指的是大型火箭和高能加速器等大科学装置。显然,在那个时代,只有高能物理学被科学界公认为是大科学。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后基因组时代的来临,大科学也成为了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在《科学》上的“后基因组时代的思考”专栏就是围绕着“大科学”展开的。最近,笔者有机会读到蒲慕明教授为英国《自然》周刊撰写的一篇评论——“大科学,小科学”,感到该文提出了许多值得讨论的观点和问题。因此,笔者借此专栏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供蒲慕明教授以及其他关心此事的人参考。  相似文献   

5.
科学史教育与科学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红专 《科学》2006,58(4):37-40
罗马作家西塞罗(M.T.Cicero)说过:“一个人不/了解他出生之前的事情,那他始终只是一个孩子。”哲学家培根(F.Bacon)也说过:“读史可以明智。”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界已认识到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力提倡把科学史纳入到科学课程中。中国科学教育界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把科学史纳入内容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史教育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生活中,对某种事实或已经有定论的事实说“不”是需要勇气的。但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还要有支持说“不”的充分论据。基于这一点,今天的许多科学论争以及其他论争都可以分出几种层次来,由此,也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科学》杂志与中国科学社史事汇要(1914-191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洪业 《科学》2005,57(1):37-40
1915年1月,一份创办于美国大学校园之中的学术杂志在上海刊行问世,刊物封面上醒目地印着中文“科学”和英文“Science”字样。这份刊物的创办者们是一批身居异乡、心系祖国的中国留学生。在接受了几年的系统科学训练后。他们从内心对科学发出了深切的呼唤,立志引进西方人称为Science的科学,来改变祖国国力衰微的面貌,是谓“科学救国”。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科学》月刊,为此他们首先组建了“科学社”,不久又改建为“中国科学社”。今年时逢《科学》创刊和中国科学社成立90周年。90年来,前辈的科学救国理想已化为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往事并非如烟.几代科学家奋斗的足迹已深深地印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史册中。本刊今年各期将连载由中国科学社史研究专家樊洪业先生编写的“史事汇要”。为读者再现“赛先生”在中国发育成长的这一重要侧面,并借以为《科学》杂志后承者祭奠前辈的一瓣心香。  相似文献   

8.
刘兵  侯强 《科学》2005,57(5):30-33
广义上来说,所有活的生物都有传播行为。而人类传播的独特之处则在于能创造和使用符号。科学传播作为一种交流共享的活动,是人类传播的一个类型,只不过是限定到与科学有关的范围之内而已。  相似文献   

9.
如果一个人单从报纸上的大标题看问题,似乎科学在本千年末并没有留下精彩的印记。当3个探测器──“火星气候轨道器”、“太空2号”和“火星极地着陆者”探测器神秘地失去音讯时,关于火星的新发现的希望就成了泡影。而当一只陀螺失效时,哈勃太空望远镜便不得不闭上它的眼睛,等待航天飞机去修理。 然而这些令人沮丧的事件只不过是整个事情的一部分。回眸20世纪最后一年,显然远非是不堪回首的,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取得了些许突破,这得益于知识的不断积累。 尽管遭受了一些挫折,但航天器仍继续进行着对太阳系的探测和对宇宙的探索。其中不乏对通往太空的方式的思索:从空中呼吸器和太空气球,到超轻型的航行。科学家们继续进行关于机器人或人是否首先应该探索太空的辩论,并且考虑人类如何才能在星球间赚钱。而在人问,《科学美国人》杂志编纂了一份探索另外的世界的网络指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标准的体系框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增一 《科学》2004,56(6):35-38
自从1985年美国率先推行旨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2061计划”以来。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十分关心公众科学素养建设问题。2001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科协关于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简称“2049计划”)的建议,该计划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科技部、教育部等14个部委共同推进实施,力争到2049年共和国建国100周年之际实现“人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在全面开展和实施这项计划的过程中,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民基本科学素质标准”则是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拟对中国公民基本科学素质标准的体系框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虽然面向大众的科学传播已有几个世纪之久,但直到20世纪的后半叶,人们才开始对科学传播的作用、意义以及科学传播对社会和科学体系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反思,公众理解科学的问题才进入人们的视线。到目前为止,欧洲公众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美学     
《世界科学》2007,(1):F0003-F0003
科学是美丽的,因为科学理论的首要目的是表达人们发现的自然中存在的和谐。艺术是真实的,因为艺术是在特定情绪下感受到的自然,其目的在于揭示隐藏在已有解答中的问题。下面展示的几幅图片选自本期“形象”,来自纳米世界对观察者想象力的挑战”一文,作者在看似互不相干的纳米结构世界中寻找新的美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青云 《科学之友》2005,(2):18-19
全球最权威的科学期刊之一——美国《科学》杂志推出了“2004 年最重要的十大科学突破”的报道。其中,“火星上曾经存在水”这一发现排名第一,而印度尼西亚“小矮人”等其他九项发现紧随其后。  相似文献   

14.
西北干旱区生态建设的若干科学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中央提出以“五个统筹”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统筹和协调”就是要解决矛盾.化解冲突。西北干旱区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都牵扯到资源、环境、生态及发展方面的许多矛盾,这些问题错综复杂。每个方面矛盾的统筹和协调都需要科学工作者提供准确的信息、有据的判断以及可靠的知识。西北干旱区资源环境管理和生态建设工作中会产生若干针对学术研究的需求,以分析其中有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与伦理     
克隆技术问世之后 ,人们就担心克隆人诞生 ;胚胎干细胞研究获得突破 ,又引来一阵议论。最近我国科学家在人兔细胞方面取得一项成果 ,即使用人类皮肤细胞核移植到家兔卵细胞中 ,成功地使男童皮肤细胞克隆出人类胚胎 1 0 0多枚 ,其中部分发育到“桑葚胚”阶段。消息一经传开 ,引来不同反响 ;在这里我不准备评论人兔细胞克隆人类胚胎的结果 ,而只想谈谈由此引起的科学与伦理问题。事实上 ,科学史上的许多成果 ,都曾有过类似的大讨论 ,特别是涉及到的人类生命问题。人们都不会忘记 ,当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时 ,体外受精同样遭到非议。在试管…  相似文献   

16.
汪广仁 《科学》2005,57(6):17-20
1915年1月创刊的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发展科学、科学救国为宗旨的《科学》杂志,是中国现代早期科技读物中的一枝奇葩,为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几十年中,它以其丰富的内容、新颖的编排吸引了读者,不仅向人们介绍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以它所弘扬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其中.与其科学救国宗旨相联系的科学功能观.更是它所弘扬的科学思想中的突出内容。在它出刊的每一卷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它全面地阐释了科学的社会功能的内涵,从不同的社会领域。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了翔实的论证,并引导人们将其实践于挽救民族危亡的洪流之中。这不仅在当时对于广大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在我们致力于科教兴国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特别是最近几个月,“泥石流”、“堰塞湖”这两个名词已不绝于耳。那么,这两种四处频发、危害巨大的自然灾害中,又隐藏着什么科学原理呢?  相似文献   

18.
原春琳 《科学之友》2004,(10):34-36
时下,在一些学术网站的论坛上,一场关于中国有无必要进行“大科学”项目的论争“烽火”经久不息。这场“烽火”是由11名华人生物科学家点燃的。他们在致中国政府高层的一封信中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生物医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健康的改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但几乎所有这些重大发现都不是在事先预测和计划的科研项目中取得的。与此相反,这些发现是通过科学家在小实验室中用各自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所获得的。相比之下,一些大型的生物医学计划科研项目不但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反而阻碍了良性竞争,扼杀了科学家的创造性,也严重妨碍了人才培养。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的呼吁受到一些海内外科学家的热烈响应。但一些科学家也对此作出回应:我们做“大科学”项目是希望举全国之力,在一些科学领域让中国尽早进入国际竞争行列。唇枪舌战中,海内外科学家企盼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拳拳之心可见,这场争论,也许没有最终答案,但可以预见,它必将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段韬 《科学》2006,58(1):2-4
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在中国率先树起了“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吹响了现代化文化启蒙的号角:最先使用横排向右、使用标点符号的排版方式。倡导科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使用,便利了科学信息在中国的流通传播;开创了将科学作为一个完整知识体系在中国进行传播的事业,促进了国人在现代意义下对“科学”一词的理解和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20.
今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年会主题——“处于领先地位的科学”——给科学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未来形象勾画了蓝图,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我们是否能真正把握住我们所面临的机会呢?在过去的十年里,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成就了今天的辉煌,那么,这些成就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又预示着什么?比如,所谓“大科学”在物理学开始大张旗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