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巴特菲尔德的《近代科学的起源》一书描述了近代科学起源与发展中一系列重要的革命事件及其重要意义,但它并未对近代科学起源事件本身做出具体的、历史的分析。笔者引入现代进化生物学的边缘物种形成理论对此进行研究,以为近代欧洲相对边缘的地理位置、文化交流与中断的特殊时机是这一起源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相对论变革了人类自近代以来形成的机械论时空观.梁启超汲取其中知识无限性、理论可错性等科学哲学思想,形成以"非唯"为表征的科学文化观,并籍此重新界定认识过程中的心物关系,修正历史现中的因果律和进化论.关切并转译现代科学文化,培育国民科学文化素养,构成梁启超科学文化事业历史意义与现代启示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试论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形态--从哲学和文化的观点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发展事实为依据,提出区分古代技术、近代科学、现代技术、现代科学和当代技术五种历史形态。详细阐明了各个历史形态的史实及其分期、特征和发展模式。着重探讨了各个历史形态的哲学和文化的本质和规定。从哲学和文化层面区分开科学和技术,区分科学和技术的不同历史形态,对于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和现状,尤其对于认识技术创新和知识文明的时代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本土化探索及其局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中国近代科学的本土化问题,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作认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科学的本土化探索已经开始。本对这一时期中国的科学本土化探索进行了历史的考察,指出了这一时期科学本土化探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同时作又认为这一时期科学本土化工作又并未真正完成,本揭示了当时中国科学本土化探索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5.
究竟谁在中国最先使用了"科学"一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科学"一词在汉语典籍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1、康有为、严复、王国维、梁启超均非在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之人.2、最早使用"科学"一词之人似可溯及到唐末的罗衮.3、近代以前,"科学"一词虽在汉语典籍中偶有出现,但大多指"科举之学".4、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而言,或许英语翻译出身的晚清著名企业家唐廷枢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使用"科学"之人.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本文抛开哲学层面的一般争论,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近代科学革命时期科学与价值关系进行了精细的梳理和评论.从中不难看出,在近代科学刚刚诞生时期科学发展的特点、科学的地位以及科学与其他文化要素之间微妙的变化,这对于我们透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科学论"对科学技术哲学的丰富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哥白尼革命以来的科学发展 (包括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进步 )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使这段历史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辉煌、最难以忘怀 ,也最富有挑战性的一段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常常引起巨大的震动 ,无论是对科学本身 ,还是对科学家本人 ,以至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R M 克朗 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M〕 商务印书馆 ,1986年 ,第 7页 )。特别是二战以来 ,科学得到迅猛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激发了人们对科学的研究热潮———“科学论”(ScienceStudies)的出现。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科学学家以及伦理学家等…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人对科学的认识与接受,与救国的历史语境有很大关系,大致经历了技术救国、政治救国、实业救国和文化救国几个阶段。科学在每个阶段几乎都成为各种救国主张背后的价值基础和推动力量。然而,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对于科学本质和科学功能的认识又不尽相同,导致了科学本土化与普遍性之间出现了一定张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争论的焦点问题,并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进行了阶段性的历史考察,指出了在远古时代、近代和当代科学与艺术相互联系的不同特征。文章还对分析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西方火器技术在明清时期的冲击及其回应,从一个剖面考察了中国的科技与社会转型这一近代化过程。火器技术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它既是中西之间物质和技术差距与中国人对外国“船坚炮利”认识的直观表现,又是中国睁眼看世界进而兴起向西方学习热潮的起始点,更是中国科技和社会转型的重要促进因素。以火器技术的引进和仿制为开端,科技转型得以展开,技术(或工艺)与科学分离的状态逐渐演变为科学、技术、工业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的状态。在社会转型方面,翻译西方军事技术书籍、兴办军事工业,进而带动与之相关的近代科学、民族工业、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在这一历史变局中,火器技术作为一项能够完整反映和呈现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绝佳案例应该被研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创新动力的哲学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社会系统和知识系统角度分析了技术发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相关要素,考察了科学、技术、文化、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了技术发明、技术创新过程客观性标准和主观性标准的互动和内在矛盾,并从当代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即工程组织制度角度分析了当代科学技术政策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军事技术发展史的角度分析,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历经了独立发展、相互联系和高度融合3个阶段。本文以卡文迪许实验室和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为例,阐述了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已由单向线性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模式,即一方面基础科学为军事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军事技术创新也带动了基础科学的发展。关注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关系的探讨,对我国依托基础科学推动军事技术创新,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前的科学史不能看成单纯的科学思想史,把科学思想史与科技关系史结合起来考察,才能对古代科学、科学思想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缓慢发展进行较合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清楚地意识到世界已经进入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批评洋务运动只注重技术、轻视基础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本末倒置、轻重失宜.他们认为,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必须通过普及教育来提高广大民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维新派倡导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新思路,在中国近代科技思想史上是一次认识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科学是一个历史范畴和演变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形态和标准.西方学者习惯以近代科学作为衡量历史上科学存在与否的标准,并以此否认中国古代存在科学.笔者认为,这种非历史性地以现成标准反注历史上某一区域和民族"文本"的做法并不合理.事实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形态和特征的科学.尽管古代西方科学中公理化方法和实验初具雏型,但亦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即便是在近代西方社会,牛顿力学在严格的定量实验基础上建立起完整、严密的公理化体系,但在其他领域并无如此鲜明特点,医学尤其如此.但人们并不因此否认古代西方科学和近代西方牛顿力学之外科学的存在.评判某一区域或民族存在科学与否,应深入考察该地区或民族把握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特殊方式及其表现形态.古代中西医相异的发展源流与模式典型地说明了科学有无的衡量标准不是惟一的,而是历史的、多元的.本文拟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深入发掘科技史料,探索衡量古代科学的基本标准及不同地区或民族科学的特殊标准,兼论中医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政府的合法性在于对纳税人负责,政府利用税收支持科学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科学的合法性在于科技成果的应用,科技成果应用是科技工作者对纳税人负责的当然义务和责任。政府并没有天然资助科学的义务,科学必须对纳税人负责。我国科技工作者对科技成果应用与对纳税人负责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成果应用中如何践行对纳税人负责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日本1868—1945年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这是一篇描述日本科学发展史的文章。日本科学的发展,起始于日本步入近代国家的1868年,成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文章主要阐述了5个方面的内容:(1)1868年以前,在日本流行的汉学研究,对日本后来接受西学的重要作用,日本人把汉字有效地运用的创造科学专业术语;(2)受益于聘请的大批外国专家的帮助,日本在最初引入西学的30年中,采取的是强行灌输西方科学技术的手段,这在世界近现代史中是罕见的;(3)  相似文献   

18.
从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进展看,灾害史学科归属问题向不为人所注目讨论,在经历了多年模糊不清的学科定位以后,灾害史研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并在领域拓展、学科建设等方面产生一系列影响作用。基于灾害史研究的内史性质,论述了灾害史研究与科学技术史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科技史学科体系分类办法,将灾害史研究归并于科技史三分法体系下的应用科技史序列,与历史学领域的灾害史研究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9.
钱三强科学史贡献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三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对科学史学科的发展也贡献卓越。本文梳理了钱三强公开发表的有关科学技术史方面的著述,探讨了他对科学史的贡献,认为,钱三强是原子能科学技术史的开拓者和传播者,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记录者与研究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组织者与推动者。重视科学史的学术价值、科普功能、教育功能和资政功能是钱三强科学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科学起源的技术传统与精神传统为科学植入了技术意志和人文理想的双重文化基因.正是这双重文化基因,使科学具有了对于技术和人文的双向推动和中介转化作用,进而为科学在适宜的社会条件下扬弃技术和人文两者片面的对立性存在,实现对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超越提供了可能.为此,我们必须洗清附加在科学身上的工具理性"原罪",赋予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内的人类科学活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