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将万尼瓦尔·布什的报告放在美国科学研究信念演变的历史长河中来解读.在这-视角中,布什报告通过巧妙地处理战前存在的各种针锋相对的研究信念,成功地将自己建构为战后美国初期的文化权威.而对布什信念的反思与超越直接导致了美国现代整体主义科学研究信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皮尔士的科学哲学──反基础主义和可误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从逻辑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的发展也是从基础主义到反基础主义的发展,是可误论不断加强的过程。而早在逻辑实证主义之前,美国科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就比较充分地论述了反基础主义和可误论的科学知识理论。虽然皮尔士仍然把真理看做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绝对正确的知道,但他认为没有任何基础保证我们现有的信念是真理,我们的一切信念都可以受到批判或反驳。皮尔士彻底批判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基础主义,提出了反基础主义的科学知识理论。这种知识理论经过20世纪的发展,成为当代科学哲学和整个认识论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以“性别分析”为核心展开其科学批判与科学研究,在传统科学观、建构论与科学实践论三种视域中形成三条不同的研究进路:(1)在传统科学观视域中,女性主义主要以“概念分析”为进路,试图通过对理性、客观性等概念的男性中心主义批判,揭示科学中的性别歧视与男性气质,并以女性气质、女性主义新客观性等概念构建其理论;(2)在建构论视域中,女性主义以“理论建构”为进路,试图通过对建构表征与反身性困境的批判和反思来构建女性主义科学衍射新模式与科学主客体交互关系理论;(3)在科学实践论视域中,女性主义以“异质性因素的动态分析”为其进路,使其科学研究视域转向性别、种族、阶级等异质性因素与科学的动态作用研究,揭示性别差异的多层次性与科学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科学史就是提出与解决问题的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基于海洋研究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掀起一场科学革命,导致地学研究范式发生根本转变。同时,板块构造理论在大陆地区的适用性,即"登陆"问题,成为新常规科学阶段的重大科学问题。围绕该问题,板块构造理论的研究焦点从海洋转向大陆,并传入中国。中国从批判性地学习、应用到发展该理论,为求解其"登陆"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考察中美地震学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理论验证活动,再现科学问题的由来、传播和求解过程,展示科学问题如何决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何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如何驱动科学的传播与进步,并以实证彰显问题意识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论科学中的信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首先通过分析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指出不管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还是休谟经验主义怀疑论都不能排除科学中的信念。  相似文献   

6.
从科学宣传到科学研究--中国科学社科学救国方略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亥革命后,在国家建设潮流影响下,“科学救国”成为时代思潮。创立学会团结同志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科学社循此在美国诞生。由于当时中国科学的落后现状及其社员自身能力所限,中国科学社最初选择了科学宣传作为科学救国的良方。然而只有进行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中国科学才能真正发展。1918年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后,将社务重心从科学宣传向科学研究转变,不仅在舆论上鼓吹科学研究,社员们也身体力行,具体实践,并创建生物研究所,使之成为近代中国科研机构的典范。这一新文化运动期间最为特出的“科学之音”,对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法"对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科学地域建构表明:文艺、哲学、教育三因素是基础性因素具有"启蒙"作用;经济、技术和科学三者结合性强,经济对于科学的发展可能是刚性的;政治因素对科学发展具有"刺激"或"保障"作用。科学活动的地域建构,最好将这些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效应来理解。  相似文献   

8.
古德曼的新归纳难题探讨如何从多个可能的类律命题中确证科学定律,曾引发诸多争论及解法。其中古德曼的投射法有效地揭示出由客观证据到科学定律确证的路径,却忽略了主体信念的中介作用。鉴于此,可尝试采取一条证据、信念到科学定律确证的新路径,结合与信念相关的心理学理论,证明信念可能贯穿于从证据到科学确证的全过程:影响人们对新证据的认识及对科学命题的判别,揭示科学定律的确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主观变化的过程。最后,通过生命科学的案例探析信念对证据及科学发现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科学理论的可接受性是科学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从共价键理论接受的事实出发,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揭示出影响科学理论接受的主要因素在于科学的信念环境,在此基础上勾勒出科学理论评价中多元标准整合的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0.
传播什么是科学传播的首要问题。结合两阶科学传播理论,对中美六家有影响的科技类博物馆网站进行内容调查,量化分析其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科学研究过程、科学工作心得、科学研究之社会意义五种类型内容。统计结果显示,中美科技类博物馆网站在内容的丰富程度和科学传播内容类型上差异较大。美国科技类博物馆网站在实践上较好地达到了两阶科学传播观念层面的传播,对我国科学传播内容构建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美国19世纪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对科学研究活动本身、科学和宗教的关系、科学的社会作用、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以及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许多独到见解,特别是关于“抽象研究”与“实用研究”关系的一系列论述。他的一些观点是当今流行的“研究”与“发展”关系理论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2.
皮尔士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从逻辑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的发展也是从基础主义到反基础主义的发展,是可误论不断加强的过程。而上在逻辑实证主义之前,美国科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就比较充分地论述了反基础主义和可误论的科学知识理论。虽然皮尔干仍然把真理,我们的一切信念都可以受到批判或反驳。皮尔士彻底批判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基础主义,提出了反基础主义的科学知识理论。这种知识理论经过20世纪的发展,成为当代科学哲学和整个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正在朝着认知主义发展,它们在理解科学本质时仍存在内在论与外在论、自然化与社会化的争论。本文认为,要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问题,就必须把认识论置于“文化建构论”之上。以文化建构论为基础,辩证地理解认识的形成、发展、认识的标准、科学的本质等等。  相似文献   

14.
近年科学哲学研究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认知方面,如心智表达、框架等。本文分析R.Carnap《世界的逻辑构造》的建构系统,揭示了它与认知科学的理论方法的内在的自然的联系,从而表明建构系统与认知科学在方法和目标上的共同性,同时也提示了科学哲学的认知转向的被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探索复杂性与科学语言框架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探索复杂性问题的深入与扩展,机械还原论与严格决定论方法受到了根本上的限制,目的性问题被重新提出来了。这时,对传统目的性与因果性概念进行科学限定与改造、合理重建与整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由此建构起来的多元化的互诉互补的新型科学语言框架具有可理解性、可解释性、可证实性的特征。它作为科学语言结构守恒变换的结果,对于探讨自然界的复杂性、多样性、有序化、组织化、形式结构与发展演化具有启导与建构客观知识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6.
对科学本质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内在论与外在论这间的争论,并持续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本文试图通过建构的实在论来理解科学的本质问题。第一,建构的实在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理论与实在、模型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似关系,这种相似关系符合建构实在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第三,世界是随着人类创造能力的进步而不断丰富起来的,这种特性既不符合实在论的理解,也不符合反实在论的理解。第四,建构的实在论充分地考虑到了认识论的“自然化”与“社会化” 合壁。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思想家与科学卫士之间的“科学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美国物理学家索克发表那篇著名的诈文后,在全球学术界掀起了一场激烈的后现代思想家与科学卫士之间的“科学战”。本文对这场论战的起因与内容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认为导致这场论战的认识论根源于后现代思想家夸大了科学实践的相对性,解决这场论战的关键在于如何调整好科学研究的认识论与社会历史内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关于SCI在科学研究绩效评价中的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引 言  为了推进科学研究 ,正确判断研究的绩效是不可缺少的。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不断地探索评估科学研究绩效的办法。随着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 ,SCI)的引入 ,近年来在我国科学研究绩效评价的实践中 ,SCI所给出的定量指标 (被收论文数、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论文被引用的频次等 )已经常被当作主要的评价标准。由于SCI具有人为因素少、操作方便等特点 ,SCI定量指标的使用对我国科学研究绩效评价实践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提高了科学研究的产出量 ,推动了我国科学研究工作的进展。但是 ,不可否认 ,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社最初依靠革命的报刊网络来出版发行《科学》杂志,归国后则借助江浙地方实力派、立宪派的资助建立图书馆和生物研究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得益于与国民党的密切关系,它初步实现了发展中国科学的计划。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科学》杂志积极配合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开展宣传工作。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科学社还是最终宣告解散。通过对中国科学社发展历程的重新描述,本文试图阐明中国科学社在推动中国科学职业化和专门化的进程中,其发展历程与国内的政治变迁和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受到了国际因素,特别是来自英美两国的影响。另外,随着中国科学职业化的发展,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也被迫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角色与功能。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科学哲学思想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史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对比、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弗兰克、霍尔顿、法因以及霍华德等人的观点,认为研究者的哲学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科学史研究。要全面、正确地认识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必须把他的科学哲学思想与科学研究、宗教情怀、同时代的哲学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