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论:归纳的局部辩护与整体辩护归纳逻辑是关于归纳论证的形式和度量归纳概率的方法的逻辑学理论。(参见[13],p.11)如所周知,归纳逻辑的基本问题就是休谟问题,它的实质是:我们有可能从充分相信的前提出发,通过归纳论证得到并非不相信的结论吗?解决归纳问题的企图就构成所谓归纳的辩护。一方面由于归纳论证不等于演绎论证;另一方面由于不存在绝对无误的非逻辑学假  相似文献   

2.
当代英国哲学家吉利斯在归纳逻辑方面的工作对归纳合理性辩护问题有着重大启发意义,他对几种有效的概率解释的合理性的分析可看作是对基于这些解释的经典概率归纳逻辑的合理性给予了恰到好处的局部辩护,而他在人工智能的新进展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个新的逻辑框架则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归纳逻辑和归纳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奎因把科学和哲学的探索比喻成纽拉特的船,表示哲学和科学都具有可错性。虽然他对逻辑经验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但是其自然主义认识论却又贯彻了彻底的经验主义。奎因还通过诉诸其自然主义认识论解决一些归纳逻辑问题,因而这些问题既不需要演绎的证成,其自身也不需要辩护。  相似文献   

4.
莱布尼茨先于休谟提出了归纳合理性议题,但人们往往忽视了他的归纳逻辑思想,将其视为一个纯粹的理性主义者。莱布尼兹对归纳的论述广泛地散布在他的诸多著作和手稿中,在归纳辩护上表现出折中主义倾向。他把归纳合理性限定在偶然的似真领域,而归纳合理性依赖一些形而上学的普遍假说原则,既强调经验归纳对于获取事实真理的必要性,同时又采取了理性主义的辩护路径。莱布尼茨在其归纳辩护中提出了假说-演绎法的雏形:"先验猜想方法",闪耀着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光辉,在宏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中给经验探究留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从现代归纳逻辑的诸多问题中选出休谟问题、经验主义概率归纳逻辑、逻辑主义概率归纳逻辑、主观主义概率归纳逻辑、贝叶斯定理、无差别原则、相关变项法、非帕斯卡概率归纳逻辑、局部归纳逻辑与整体归纳逻辑等九个问题加以讨论,展示出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脉络及其前景。笔认为,局部归纳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是绕过谟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疑难问题的,因而尽管它对于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过于宽泛的局部化  相似文献   

6.
科学辩护是科学假说转化成科学原理的必经阶段,归纳法是科学辩护的基本模型。旧归纳之谜引出了科学辩护的合理性问题。溯因推理作为一种广义归纳法,同样遭到旧归纳之谜的质疑。除了科学发现功能,溯因推理还可以视为一种有效的科学辩护模型。人工智能中的溯因推理的辩护特征,充分表明归纳推理在方法论上的固有缺陷,尤其是科学确证中的证成问题。对科学辩护进行方法论上的保证,为科学辩护而辩护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自休谟以来,归纳问题一直是困扰西方经验主义科学家和哲学家的难题。德国哲学家莱欣巴哈在分析休谟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归纳问题的新的解决方案-概率论的归纳逻辑,对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但由于缺乏辩证思维,他并没有真正解决归纳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归纳辩护     
两个半世纪以来,“归纳问题”始终困扰着逻辑学界,乃至整个哲学界,多少人“前赴后继”去攻克它,它却“磨炼”得更坚固、顽强。这种局面实在耐人寻味,为什么找不出圆满的解决办法呢?我认为,唯一的解释是“归纳问题”的提出本身是不合理的,它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为但凡真正的问题在理论上说都应该是有解的。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用反证法论证休谟对归纳的怀疑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在实践中也是站不住脚的,从而为归纳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9.
"辩护"在传统知识论中是一个核心概念。以邦杰为代表的整体联贯主义者认为,一个信念的辩护取决于它所在的整个信念体系的联贯。而普兰丁格则认为,整体联贯主义必须预设元信念的辩护,即"元辩护"问题,故而是不能接受的。为此,普兰丁格从认知原则、义务论立场和元辩护问题等多个方面对邦杰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并力主用"保证"来代替"辩护"。通过这场争辩,我们可以对知识论中的"辩护困境"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0.
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G.A.柯亨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作了精心辩护,其辩护的思想动力可以归结为历史、方法论和情感三个方面.柯亨为马克思所做的辩护,从整体上可以归纳为两个层面或两种策略,其一是生产力的首要性,即所谓的"技术决定论"辩护;其二是平等的价值追求,即规范的政治哲学辩护.所阐述的关键思想是:生产力的首要性与平等的价值追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柯亨的辩护对于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贡献了比较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在"悲观归纳"等问题揭示出科学实在论"非奇迹论证"存在的诸多难题之后,"局域化"策略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科学实在论最重要的辩护方向。迄今为止,这种局域化辩护主要形成了两条最有影响的发展理路,即"结构主义"的实在论和"分而治之"的实在论,它们针对"悲观归纳"对科学实在论核心理念的质疑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局域化"思路,分别将"非奇迹论证"诉诸于科学理论的中"结构"和"本质要素"(而非理论整体)来解答反实在论提出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演绎符号逻辑公理体系和数学概率论公理体系的建立鼓舞着许多哲学家构想出了多种多样的归纳逻辑体系。哲学家们关心发展归纳逻辑目的有二:一是为生活和科学研究提供不充分置信推理理论,二是让归纳逻辑为人类信念理性化提供根据。而且哲学家们对后者更感兴趣。若能达到这一目的,人类就能由归纳解决休谟问题,即由归纳证明人类知识具有稳固基  相似文献   

13.
归纳推理在哲学、科学、心理学以及日常生活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归纳推理将知识组织成有用的结构。休谟首先对归纳推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后来的学者对归纳推理合理性的逻辑辩护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数学逻辑不适于描述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实质上是心理事件而不是数学事件,它所依赖的生活事件集合与数学集合具有完全不同的结构。从心理归纳的角度讲,归纳推理发生在人、知识、情境的三维空间中,其目的是适应性。从适应性的角度,心理归纳的合理性能够得到充要的证明。  相似文献   

1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13-117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传统的身份认知形成了挑战。应对这种挑战有两种策略:一是辩护性策略,二是建构性策略。辩护性策略从传统的人类身份认知角度,对人类的身份进行辩护,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类对自身本质特征和特殊属性的认知,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工智能对人类身份认知的挑战。建构性策略是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人类身份认知,对人类身份重新进行建构,它有三个维度:历史的、发展的和整体的。然而,无论是历史的维度还是纯粹发展的维度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自身发展与人工智能发展之间的矛盾,唯有整体的维度兼顾了历史、现在与未来,不仅能推动人类自身的发展也能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背景理论基于自身的经验基础,通过内在联系的逻辑统一性原则和实体观念实现对新理论的评价、辩护。这体现了科学认识中经验与理性的深层综合,因此既说明经验归纳方法的扩大、科学经验传统的维持,又说明主体的主动性;还可说明价值论的内在统一,由此表明方法论相对价值论的主导以及相应的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最佳说明的推理旨在解决归纳推理的描述性问题和确证性问题,可概括为归纳推理的说明论辩护。说明论基于"说明优先于推理"和"认识上的双重过滤"两个前提,在解决描述性问题和确证性问题方面兼具启发性。然而,批评者从前提、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对说明论辩护提出了挑战。面对指责,需要明确"说明优先于推理"的含义,表明对说明论的评价不应限于语义约定,说明论的确证功能不应仅限于事实层面,以及反例不会使说明论的辩护毫无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背景理论基于自身的经验基础,通过内在联系的逻辑统一性原则和实体观念实现对新理论的评价,辩护。这体现了科学认识中经验与理性的深层综合,因此既说明经验归纳方法的扩大,科学经验传统的维持,又说明主体的主动性;还可说明价值论的内在统一,由此表明方法相对价值论的主导以及相应的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归纳问题:一个实用的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虽经200多年的辛劳,哲学家们寻求辩护归纳合理性的努力,比起休谟最初的论证来说,实质上并没有前进哪怕一步;因此有“归纳是科学的光荣,哲学的耻辱”之感叹。这并不奇怪,因为休谟实际上已提出了关于在人的认识领域中不可能得到辩护归纳合理性之根据的决定性论证,而这一点一再被人们所忽略。本跨过单纯的认识领域,沿着,赖欣巴哈等人开辟的实用主义方向,独立提出并系统地论证了一个归纳合理性的辩护框架。  相似文献   

19.
绿蓝悖论是现代归纳逻辑研究的一个重大事件,它直接挑战了归纳的逻辑基础,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方向的问题.近年来,归纳逻辑的研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取向.而在某种意义上,它们都是对绿蓝悖论的最新回应.一方面,以诺顿为代表的实质归纳理论主张彻底摒弃归纳的形式化规则,认为应当把归纳推理研究的重心集中到经验事实...  相似文献   

20.
悲观元归纳是科学实在论面临的最为顽固的敌人。近几十年来,很多科学实在论者都主要致力于反驳悲观元归纳,从而为科学实在论辩护。刘易斯和兰格分别于2001年、2002年指出悲观元归纳犯了佯正面错误和翻转错误。本文详细考察了这两个论证,并对它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辩护,指出悲观元归纳可以有两种理解,这两种理解要么犯了翻转错误,要么犯了佯正面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