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梁幼林 《科学通报》1991,36(22):1731-1731
古植被状况是古气候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环境代用资料,我们在研究中,注意选择那些具有较狭窄地理分布,对热量、降水量有较严格要求的植物,从而对古气候状况作出较可靠的推测。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选取了近年在全新世中期沉积物中找到的大量山龙眼(Helicia  相似文献   

2.
古海洋中奇妙的微亮晶碳酸盐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葛铭  孟祥化 《自然杂志》2008,30(6):329-333
微亮晶(臼齿构造)碳酸盐岩是一种奇妙的岩石类型,在中-新元古代的古海洋碳酸盐岩沉积中占重要地位。广泛分布在中国、北美、澳大利亚、北欧、西伯利亚、西北非、印度等元古界地层中。近年, 前寒武纪研究有了可喜的进展,特别是全球事件、地层及古大陆再造研究的深入,使微亮晶碳酸盐岩(Molar Tooth Carbonates)” 成了研究中-新元古代的火力交叉点[1]。随着700Ma以前的Varanger/Marinoan全球冰期的到来,微亮晶碳酸盐岩则突然消失。其发育和衰退关系到地球生命起源和海洋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的突变,是解决前寒武纪生物学和地球化学事件的关键。 因此,微亮晶碳酸盐岩已经成为探索早期地球海洋环境和生命起源以及元古代国际地层对比的重大地质事件。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地科联的IGCP447项目[2]对元古代臼齿构造碳酸盐岩和地球演化进行了较详细地研究,特别是在其成因和用于全球古大陆地层对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3.
高精度热电离质谱定年对石笋古温度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精度、高灵敏度不平衡铀系热电离质谱(TIMS)法测定第四纪地质年龄,并已在古气候、古环境、古海洋、考古学以及近代活动火山作用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本文介绍目前国内外用TIMS对古气侯研究的一些成果和我们用MAT-262质谱仪对洞穴沉积物石笋的TIMS定年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4.
李军  黄成敏  刘艳梅 《自然杂志》2021,43(2):141-148
深时地球环境演变的定量化和系统化研究对于服务宜居地球建设意义重大。古土壤是认识深时地球历史演化的一把钥匙。文章简要地介绍了深时古土壤的鉴别特征,并从深时古气候环境重建、深时古景观恢复、深时关键带研究和重要地质气 候事件响应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深时古土壤的应用研究,旨在为深化深时古土壤研究和深入理解深时地球环境演变提供借鉴与证据。  相似文献   

5.
约0.85Ma前后黄土高原区季风强度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正堂 《科学通报》1993,38(2):143-143
第四纪气候演化以周期性的冷暖更替为主要特征,在我国黄土区则表现为黄土堆积与土壤发育的更迭。黄土高原地处东亚季风区,多数学者认为,其古环境的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古季风强度变化的控制。研究东亚季风的演变是深入认识该区古环境、乃致全球变化的关键之一。但迄今对黄土记录的古季风演化的研究至少还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对古土壤研究的不足,限制了对古季风演化趋势的认识。过去的古土壤研究侧重于离石黄土以上部分,而午城黄土中的古土壤研究甚少;第二,目前对黄土区古气候代指标的研究仍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  相似文献   

6.
于革  秦伯强 《自然杂志》1997,19(5):293-299,F004
大气环流模型对末次冰盛期和全新世中期的古气候实验,集中了地球上最近地质历史上的最寒冷和最温暖两个典型时期,对预测无论是自然趋向严寒还是人为造成温暖的未来的气候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气候降水和有效降水的模拟则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古气候资料是验证和评价气候模型实验的一个重要手段,古湖泊数据库提供近两万年来降水和有效降水的地质记录,对晚第四纪气候和大气环流系统的模拟提出了积极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7.
<正>四、五十年前,正当中国罹难文革浩劫的岁月里,国际地球科学界却在深海海底取得了几十万年的沉积记录,证实了冰期旋回受地球轨道周期控制,将古气候学推进到机理研究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之后不久,我国以黄土研究为核心的古气候研究,很快与国际接轨,成为我国地球科学的一大亮点,国际的第四纪研究出现了深海、黄土与冰芯三足鼎立的新局面.跨入21世纪,我国的古气候研究呈现出全方位发展的繁荣景象,国际地位蒸蒸日上,学术战线捷报频传.但与此同时,如何进一步依靠我国独特的自  相似文献   

8.
西藏科亚古泉华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永平 《科学通报》1986,31(21):1654-1654
1984年夏,中国-联邦德国珠穆朗玛峰北坡联合科学考察队,在西藏聂拉木县的科亚盆地考察中,于盆地东缘的科亚普河左岸发现了一套厚度七米多的古泉华沉积。它是西藏地区目前发现最厚的泉华沉积,并且处于高喜玛拉雅山的较高山区,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在青藏高原的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中,它的发现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天山东部晚石炭世碳酸盐岩隆类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维  廖卓庭 《科学通报》1999,44(12):1335-1339
天山东部石炭纪地层出露广泛,并发育规模不等。类型不同的碳酸盐岩隆。经研究确认,该地碳酸盐岩隆主要为生物丘,它们的形成与生物及古环境格局相关,已在岩隆内发现钙藻类,凝块石,苔藓虫,棘皮类,有孔虫,海绵动物等众多生物。生物类型,生物组合特征及生物数量可作为确定天山东部晚石炭世碳酸盐岩隆的基本依据。碳酸盐岩隆同欧洲瓦尔索担的岩隆特征相似,具有一定的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过去130ka来古气候事件年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丁仲礼 《科学通报》1998,43(6):567-574
在我国沙漠-黄土过渡带分别研究了榆林蔡家沟,横山石峁,会宁李家塬和定边姬塬4个黄土剖面,得到过去130ka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记录,产从中识别出轨道尺度,万年左右尺主,千年尺度和千年至百年尺度这4类古气候事件;运用最新研制的“自动轨道调谐时间标尺”,分别估计了这结事件所发生的时代,并由此建立了黄土高原地区过去130ka来古的气候事件年表。  相似文献   

11.
12.
气候变暖会使青藏高原树线一直上升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树线上树木生长主要受生长季低温限制,因此气候变暖将导致高山树线向更高海拔迁移。然而,全球树线调查数据显示,近百年来约50%调查样点树线上升明显,其余则保持静止状态。以上事实揭示,除了气候因素,非气候因素(如竞争等种间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着树线的位置变化。青藏高原拥有全球海拔最高的天然树线,是探讨气候和非气候因素对树线变化影响的理想区域。研究发现:树线之上低矮稀疏的灌丛或草丛成为幼苗萌发或生长的"避难所",从而有利于树线大幅度爬升;而高大茂密的灌丛则会形成一道宽厚的"封锁墙",从而抑制树线的上升。因此,变暖背景下树线位置倾向于向更高海拔爬升,但爬升速率受到树线之上种间关系的调控。变暖并不一定会造成树线位置的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安家岭井工一矿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特征,对矿内各可采煤层的分布范围、层位、厚度变化及稳定程度进行了论述,为该矿区煤炭资源的规划开采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湖泊众多,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湖泊作为地表下垫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通过陆-气之间的水汽和能量交换影响区域气候(如降水、气温),而且通过沉积物记录了过去的气候变化信息。湖泊的水量和水质是制约湖泊与大气水分能量交换和湖泊沉积过程的基本要素,对青藏高原湖泊水量、水质的基础调查工作是准确认识青藏高原对气候响应与影响的关键。基于最近5年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的湖泊基础调查工作,明晰了过去对青藏高原重要湖泊基础资料的模糊认识,阐述了湖泊面积、水量变化的时空差异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探讨了基于遥感水色开展大范围长、时间湖泊水质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岩石风化碳汇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刘再华 《科学通报》2012,(Z1):95-102
自气候变化的岩石风化控制学说提出至今,学界普遍认为,是硅酸盐的化学风化碳汇作用在控制着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而在短时间尺度上硅酸盐风化碳汇与碳酸盐风化碳汇也是旗鼓相当的.然而,最新的研究发现,碳酸盐溶解的快速动力学和硅酸盐岩流域中微量碳酸盐矿物的风化在控制该流域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和碳汇上的重要性,使得碳酸盐风化碳汇占整个岩石风化碳汇的94%,而硅酸盐风化仅占6%左右.另一方面,水生光合生物对DIC的利用及其形成的有机质(内源有机碳)的埋藏,使得碳酸盐风化碳汇在任何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控制上可能都是重要的.此外,岩石风化碳汇研究的另一重要进展是发现了碳汇随全球变暖和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增加,即形成了气候变化的负反馈机制.未来应通过岩石风化碳捕获和储存过程及其控制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揭示岩石风化碳汇过程及其气候和土地利用调控潜力,以服务于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制定.重点研究:①岩石风化碳汇过程及其物理、化学和生物控制机理;②硅酸盐岩流域中微量碳酸盐矿物的风化在控制流域DIC浓度及其碳汇上的重要性;③陆地水生光合生物利用DIC产生内源有机碳的效率;④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调控岩石风化碳汇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冰川群是中国乃至整个高亚洲冰川的核心,由于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冰川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呈全面、加速退缩趋势。作为全球最主要的高海拔冻土区,青藏高原近几十年气候变暖是冻土退化的基础因素,人为活动在局部加速了冻土退化,推测未来几十年内冻土退化仍会保持或加速。过去50 年,青藏高原积雪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由于气温升高,青藏高原处于降雪和积雪临界状态的区域大大增加,导致青藏高原积雪期开始时间的推迟和结束时间的提前。冰川加速消融退缩,融水在逐年增加,冰川变化引发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循环过程的变化,无疑将给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冻土及其孕育的高寒沼泽湿地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水源涵养功能,是稳定江河源区水循环与河川径流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江河源区近几十年来生态退化和河流、湖泊、沼泽、湿地等水文环境的显著变化就与冻土退化密切相关。过去十年来由于冻胀和融沉破坏,青藏公路已经进行了多次全线性大规模的整修。在未来几十年内多年冻土的主要退化形式为地下冰的消融和低温冻土向高温冻土转化,这一过程将引起热融滑塌、热融沉陷等冻土热融灾害。为应对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冰冻圈影响,应加强冰川融水对地表水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的水文过程与预测研究,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要在科学预测和普查的基础上评价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黄土地区特殊的地质、地形、气候条件,论述了在黄土隧道群施工中做好水土保持的重要性,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该工程的具体做法,对相关工程提供可参考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邓涛 《自然杂志》2013,35(3):193-199
独特的现代青藏高原哺乳动物群中的多数成员在高原上具有悠久的生活历史,表明它们在高海拔的高原范围内经历过长期的适应过程。哺乳动物对生态系统的变化非常敏感,能够指示气候环境和地形地势的变化,所以,研究青藏高原腹地及周边的哺乳动物化石的演化历史能够反演新生代时期高原的隆升过程及其对气候环境变化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