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数学文化史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所处的实用技艺的文化层次及其价值取向,以及它与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数学的文化层次、价值取向的差异,进而论述指出了以西方数学及其数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模式来评价中国古代数学或者评价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都将会把人们引入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从数学的视角来考察李约瑟难题,论述了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中国或其他任何地方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王宪昌 《大自然探索》1995,14(4):95-100
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结论、有些受到中国学者的赞同有些受到抵制,但是中国学者往往忽略了李约瑟评价中国古代数学的价值标准。本文指出唯理性的欧几里得的数学价值观在衡量中国古代数学时往往会带来一种文化上的偏见,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评价需要有一种数学哲学理论支持的没有西方文化偏见的数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试论用技术社会学方法解答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令宏 《大自然探索》1998,17(3):117-121
本文认为,从单一原因出发为李约瑟难题所寻找的答案都难免有偏颇之感,只有用综合性的方法,从技术社会学的角度,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才有可能为李约瑟难题找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经验:也谈“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兆华 《大自然探索》1999,18(2):107-111
本文着重阐述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及其它们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论述了经验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同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学术界一直十分关注的“李约瑟难题”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中国为什么没有诞生近代科学在古代社会一直领先西方的中国技术为什么近代会突然落后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6.
孔令宏 《大自然探索》1999,18(2):120-124
中国传统文化自春秋战国时期真正产生时起,就依属于,服务于王道政治,这形成了它的一系列特点。在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中强化成熟后的明,清两代,这些特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发展,是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8.
文化价值观与宋元数学:——数学文化史研究的一个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宪昌 《大自然探索》1995,14(1):124-127
  相似文献   

9.
林凤生 《自然杂志》2006,28(6):357-360
受写实绘画影响的西方自然哲学家、科学家,许多世纪来形成一种图文并重、互相印证的研究传统。这里所说的图既包括自然科学中的几何图形和函数图线,也包括绘画中的写生、速写和构思草图。总之,重视图像的分折,对西方近代科学的萌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推崇写意画风,使绘画与科学技术、农牧生产分离,大大削弱了它的传播科学知识的功能。所以近代科学只能通过“西学东渐”移植到中国,而不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自然萌发。  相似文献   

10.
说到李约瑟,中国科技界对他并不陌生,因为他是中国人民心中最杰出、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他是让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真正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1.
量子力学随机诠释的数学结构和物理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惠川 《自然杂志》1995,17(3):152-156
由纳尔逊和德·拉·彭那首创,并曾得到德布罗意支持的量子力学随机诠释起源于玻姆的量子势诠释和马德隆—高林武彦的流体力学表象,它统一了布朗运动和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并且建立起经典概率同量子概率之间的严格对应关系。这一诠释引起了许多物理猜测,并成为目前研究量子力学基础问题的热点之一,但其非局域特征最终令德布罗意大为失望。  相似文献   

12.
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J.Needham)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可以毫不费力地证明,中国(古代)的这些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1990年12月9日是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90周年诞辰。为了表示对李约瑟博士九十华诞的庆贺,本刊特辑“李约瑟难题’征答”专栏。所谓“李约瑟难题”,就是指李约瑟博士提出的一个历史之谜,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这一难题的提出曾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极为广泛的兴趣,为此先后举行过几次学术讨论会,发表过相当数量的论文。这无疑对解答“难题”,开拓视野,启迪思想,大有助益。李约瑟博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中国古代文明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卓越的研究成果,为世界所公认。 1980年12月,值李约瑟博士80周年诞辰之际,本刊曾发表了徐迓亭先生的专文《李约瑟博士与中国科学》,简要介绍了李约瑟博士生平及其在中国的科学活动,以此表示我们的友好情谊,1981年9月,在李约瑟博士千里迢迢再次来华访问期间,本刊又专辑了李国豪、张孟闻、曹天钦、胡道静等专家学者的文章,介绍了李约瑟博士的在华活动及其丰硕成果。在10年后的今天,李约瑟博士90周年诞辰之际,本刊特举办“李约瑟难题’征答”活动,以示祝贺。自1989年11期本刊刊出“李纷瑟难题’征答”启事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响应和支持,陆续收到了60余篇应答稿件。借此机会,我们对广大读者对本专栏的热情支持深表谢意。由于篇幅有限,这次仅选入11篇有一定代表性观点的文章,供有兴趣者探讨。我们深信,无论是提出这个“难题”的李约瑟博士,还是关注和探索这个“难题”的海内外学者,都希望振兴中国科学技术,使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重新崛起,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本专栏曾得到胡道静、吴德铎、马伯英等先生的大力协助,在此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14.
潘吉星 《自然杂志》2005,27(2):119-123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博士的名字是学术界尽人皆知的,他以毕生精力研究并弘扬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架起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大桥,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15.
关于量子力学多世界诠释的评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惠川  丁晓清 《科学》1996,48(3):42-45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聚首之时,一些前诺贝尔奖得主用蜡笔和纸板诠释着他们的突破——倾毕生之努力而获奖的作品是否能用简洁的文字和线条表达出来?摄影师沃尔克·史蒂格(Volker Steger)认为是可能的——他说服了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拿起蜡笔在空白的纸板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普通人要理解某项前沿科技成果的难度越来越大。如果用学术性的语言和图表来解释科学,人们会对科学敬而远之。要让人们更好地知晓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必须要以人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宣传,其中多媒体是比文字更好的一种诠释方式。为了鼓励科学家以多媒体的形  相似文献   

18.
胡作玄 《科学》1994,46(3):4-9
  相似文献   

19.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元 《自然杂志》1997,(2):63-65
在人们心目中,数学只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可是如今它已悄悄地发展成为独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外的另一种科学,即数学科学。数学给人的印象是抽象,其实,追根求源,数学问题最初都是来自客观世界,有着丰富而具体的实际背景,这当然也不排除由数学内部矛盾引发的问题。数学中除了纯粹数学以外,还有应用数学,区分它们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看其问题的直接来源是客观实际还是数学内部矛盾,当然有些问题的来源并不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20.
数学问题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