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元作为明清时期北方学术的杰出代表,他以强烈的弘道意识,坚决的辟佛道态度,对心学、理学和佛道均作了较为彻底的批判,以“三事”、“三物”为道之内涵,注重躬行实践,提出了“习行”道统观,建立了别具一格的事功型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2.
几乎每一篇有关哲学的文章,都出现了“事物”这个词。但在不同的文章里,或在同一文章的不同地方所表达的词意却是不同的,有时意义为“事”,有时意义为“物”,有时意义为“事和物”。由于这个缘故,使不少的哲学问题产生混乱。本文将就“事”和“物”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并试澄清一些由“事物”概念引起的若干哲学问题,此外还将涉及到矛盾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心理健康的人当中,也充满了内心世界的动机斗争.两种以上的矛盾动机,犹如兴奋与抑制,交错变化,既有扩散集中,又有相互诱导.错误的动机可称为“负念”,或叫“第一念”(第一我);正确的动机可称为“正念”,或叫“第二念(第二我).人有时由负念转为正念,称为正诱发;有时由正念转为负念,称为负诱发.如有的青年初次犯罪时,他仿佛听到一种声音,“人生在世、吃喝玩乐,一掷万金、逍遥享受;妙令少女、君子好叠,宁可花不倒,犹死亦风流”.随之,他仿  相似文献   

4.
在《左传》中,“之”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意义复杂,用法广泛,可作代词、动词、语气助词和结构助词。“之”作代词,通常都用作宾语,或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可代人、事和处所,所代的对象一般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她)”、“他(它、她)们“或”这件事、那件事”,有时也可以不译。如: 〔1〕爱共叔段,欲立之。(隐公元年)——(姜氏)喜爱共叙段,想立他(作太子)。〔2〕臣闻之,“俭,德之共也;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把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称为“经典”著作,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称为“经典作家”,习以为常,积非成是。仔细推敲,“经典”二字的提法,极不正确。首先,从“经典”的本意来看。基督教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号称圣经,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信仰的经典是《古兰经》,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八十岁时入了涅槃(去世)他的弟子们把他的一生说法苦、集、灭、道四谛记录整理成为经典,继续传布,遂成佛教。中国封建社会的四书五经,儒家奉为经典,要求信徒字字背诵,句句照办,盖出于此。故把马列著作称为“经典”著  相似文献   

6.
道字表示本体论之道,早于《老子》已有文字所载,老子只是援引,而非提出,老子无须给本体论之道“取字”或“取名”,“取字”说明显有误。《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到“可以为天地母”的“物”是“道生一”的“一”,而非“道生一”的“道”,“取字”说和“记载”说皆误。“字之日道”当注译为:字,生也;之,代词;道,本体论之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今译:产生它的叫做道。  相似文献   

7.
“意境”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又称为“境界”,单言曰“境”。作为美学概念的境界,是指作者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具一定深广度的艺术形象。意境和境界两者的涵义基本一致,亦稍有不同,境界有时可在别的场合使用,如精神境界、思想境界等;而意境一般用于文艺领域,指艺术达到的某种境地、品界。  相似文献   

8.
中国轴心时代的文化,把“德”看作道之明或“天道的人文化”。“天行健”,因此,德的最根本的属性就是“自强不息”;“开物成物”、“成己成物”,人性的意志充分地展现以创化文明,就是道德的最根本的性质。这与以宗教为源的、也常常是今日十分侧重的规范性道德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一) 我们把反馈放大器中不含被研究的反馈网路的部分称为“基本放大器”。“基本放大器”有时可用含一个受控源的系统表示,有时则需用含两个受控源的系统表示。设这两个受控源为 i_(o_1)=k_(i_1)i_i (1)或用恒压源表示为 u_(0_1)=K_(u_1)u_i u_o=k_uu_i (2) i_iu_i是“基本放大器”的输入电流和输入电压。参考Truxal用基本信号流图分析反馈放大器的思想,我们把反馈放大器视为含三个自变量u_a u_(o_1) u_o的系统,u_a是反馈放大器的输入电压。系统的一切电流电压都必定  相似文献   

10.
司方超 《科技信息》2009,(21):143-144
0.引言 依恋(att achment)的研究可追溯至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早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他强调母亲是儿童“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坚实构筑的”一生中最初也是最强烈的情爱对象。儿童在这一时期获得的对环境中的人、事或物的体验,多半会影响以后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错误的判断     
帝国主义头号战争贩子艾森豪威尔被迫取消对日本的访问这件被赫脱称为“非常不幸的事”,像一颗重磅炸弹爆炸一榉,把美国统治集团的头儿脑儿,震得头昏眼花,心慌意乱。为什么会发生这末一桩“非常不幸的事”呢?赫脱愁眉苦脸地说,这是因为美国政府对日本的局势“确实是”“判断错误了”。承袭杜勒斯衣钵的顽固的帝国主义分子赫脱当然不敢承认,艾森豪威尔的碰壁是日本人民坚决斗争的结果。不过,就他承认的这是“判断错误”来说,也可以算是一个坦白的招供。然而,赫脱把美国政府的“判断错误”局限在日本局势上,如果不是由于短见,就是为了自欺欺人。实际上,美国统治集团不但对日本  相似文献   

12.
颜元身处将理学奉为官学的年代,“内圣”之学昌盛,学者们游谈心性,鄙于言“利”。颜元以其深沉的历史使命意识,力图重建“内圣”与“外王”相统一的体系。通过对前人思想批判的吸收,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功利思想。他的功利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功利学当中,可谓是一中庸之作,不偏不倚,求“利”而不忘思“义”,强调的是一种“义中之利”,即合理的“利”。  相似文献   

13.
李道纯提出了“真常之道”的概念.其“真常之道”思想是受王弼“贵无”思想影响而来的.李道纯认为,老子对“道”的阐发,从根本上说是为了通变.他对于“复”的理解也有两种,即《周易》“一阳来复”的“复”和《老子》“归根复命”之“复”.“复命”体现的是“知常”的向度,“观复”体现的则是“通变”的向度.李道纯认为“知常”与“通变”应是循环无端的,故不可执于一端.李道纯又把“观复”之“复”与“化”联系在一起,共同作为道之用.与以往的解老著作相比,李道纯更强调由静转动意义上的“复”.  相似文献   

14.
陈阳 《科技智囊》2009,(4):I0033-I0038
我们曾服务或接触过不少国际背景或本土化妆品企业。而对于本土化妆品企业生存或成长之道有着一定的感触和认识。曾有个本土化妆品企业老总把他的“紧致产品”,在广告推广的时候以“无需动手术的拉皮术”为诉求,并始终强调,国内化妆品市场竞争是最充分的,本土中小化妆品企业不“恶狠狠”、“野蛮”的功能诉求的话,那几乎是没机会的。不久我也看到有人写关于国内中小企业化妆品营销之道时,也曾强调强烈的差异化,甚至要把化妆品当保健品的方法来卖,什么“清宫秘方”等等,总之要极尽“恶狠”之能事,方是中国化妆品企业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这是每个学生记者都经历过的事,不同的是“过来人”孙卫卫把他的这份羞涩很“勇气”地说出来了。这是需要胆量的。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记者所应该学习和锻炼的……这是每个学生记者都经历过的事,不同的是“过来人”孙卫卫把他的这份羞涩很“勇气”地说出来了。这是需要胆量的。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记者所应该学习和锻炼的……  相似文献   

16.
以理、物、事三个核心概念的新阐释为基点论述了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提出王学的体系是基于价值意义关系的建立,进而分析了王学的内在思维特质以及与朱熹理学的关系,认为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建立,有赖于其对“理”、“心”、“物”、“事”、“知”、“行”等语词不同于理学而赋予的新阐释。在“心即是理”这一心、理无二的前提下,确立了心所具有的统治地位。在确立我之为我的根基之后,通过“致良知”这一道德践履的方式,将现实生活的“物”与“事”联系起来,主张“知行合一”,从而完成了从个体内心向外在世界的过渡,也为具体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事业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7.
《科技知识动漫》2009,(1):48-48
当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有一天他在皇宫的餐桌上受到一些人的讽刺挖苦。有人说这并不是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而是件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哥伦布要他们把一个鸡蛋在桌上立起来,他们又办不到。这时哥伦布将鸡蛋的一端磕破一点儿,就把鸡蛋立起来了,他回敬道:“这也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而你们事先却没有谁知道怎样去做!”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通过改造传统哲学中“道”之含义,使之兼具动和静、形上和形下的双重含义。从静态角度看,“道”指向宇宙和大全;从动态角度看,“道”指向大化流行。从形而上角度看,“道”指向事物所依照之理;从形而下角度看,“道”指向事物的生灭变化。冯友兰以“无极而太极”之“而”诠释道,使道的内涵更丰富。冯友兰还将“真元之气”与道家之道进行比较,发现其在“无性”以及不可名状、无形无相等方面的相似性,但真元之气必须依照理才能生成事物,而道家之道却不需要他物便能独立生成事物,这是两者的显著差异。本文从“道”内涵的复杂性入手,多角度分析经冯友兰改造后的“道”之内涵。本文充分肯定冯友兰在改造旧概念和建立新理学体系方面的创举,同时指明其思想内部遗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颜元是我国清初杰出的实学教育家,他认为人才是国家富强的关键。他提出的“斡旋乾坤,利济苍生”以“为”与“用”为标准的价值评价观,可谓“王道无小大,用之者小大之耳”。这对今天的人才选拔都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老子把形上的“道”落实到人类社会的领域,进而把人分为五个层次:“道”、“德”、“仁”、“义”、“礼”,来阐发他对世俗人性的看法,从最高层次的“道”至最低层次的“礼”的这一过程,无不是道的滑坡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