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基本情况 通渭县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2007年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获得成功,全县推广全膜玉米1.73万亩。在遭受6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冰雹灾害的情况下,平均亩产625公斤,被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为旱不垮、打不倒的“铁杆庄稼”。2008年,全县推广全膜玉米14.49万亩,总产达9.22万吨,这意味着用不到十分之一的耕地收获了过去全县粮食总产最高年份60%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生机源白变化。变化源自动力。在通渭县,科技动力不断嬗变出发展的加速度,由此推动下的变化促成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是发展让原本贫瘠的黄土地充满了“生机”,让广大老百姓得到了更多实惠。印证这一辩证关系的当数在通渭县推广的玉米全膜集雨沟播技术。  相似文献   

3.
全膜双垄沟播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兰 《甘肃科技》2011,27(19):183-185
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3种栽培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显著缩短了旱区玉米生育前期,延长了生育中后期,整个生育期较对照缩短21d;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促进了玉米的生长,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积累,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较不覆膜平播显著提高玉米平均干物重53.23%;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显著增大了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生物性状各指标、土壤水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耗水量,较不覆膜平播分别提高收后土壤水分88.83%、玉米产量29.24%和水分利用效率77.83%。表明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是干旱和半干旱山区发展玉米抗旱节水高产的有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旱作玉米双垄面集雨全地面覆膜沟播抗旱增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张雷  牛建彪  赵凡 《甘肃科技》2004,20(11):174-175
通过对旱作玉米不同覆膜栽培模式整个生育期的土壤水分监测、生育时期观测、经济性状及产量分析证明,旱作玉米双垄面集雨全地面覆膜沟播技术既能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又能充分接纳和利用天然降水,使降水效率大大提高,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增产效果,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定西市农业基础条件薄弱,8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也就是旱作农业。该技术的推广不仅解决了山旱地区农民的口粮问题,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而且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大量饲草饲料,显著提高了旱作农业区的综合生产能力,解决了新时期旱作农业科学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为主的玉米种植。不仅解决了定西市干旱地区农民的口粮问题.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而且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大量饲草饲料。显著提高了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保障全市粮食安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玉米地膜全覆盖垄沟栽培技术改变了地膜覆盖栽培作物垄上种植为垄沟种植。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为旱作农业区玉米种植获得稳产、高产创出了新路。该项技术集成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其主要优点是:一是通过大小双垄全地面覆盖地膜。充分接纳玉米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特别是春季10mm左右的微小降雨,通过膜面汇集到播种沟。有效解决旱作区因春早严重影响播种的问题,保证玉米正常出苗。二是全膜覆盖能最大限度的保蓄降雨,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  相似文献   

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