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德权 《科技资讯》2006,(9):117-118
近几年八五二农场针对本地区限制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温度及水分”这两大问题,大面积推广、应用具有保墒、增温的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经实践行间覆膜大豆平均亩产达200公斤以上,经未覆膜大豆增产25%左右,本文就是大豆垄上行间覆膜栽培增产机理做如下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3.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机理及存在问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进行地膜覆盖栽培,对玉米植株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发育进程都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所表现出地增温保温、保墒提墒、改善光照条件、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等盘点,是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高寒山区和土旱地区广泛应用,并获得显著增产效果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4.
5.
在研究大豆专用肥料的基础上,对促进大豆生长因子较大的五种中微量元素(P、B、Zn、Mo、S)采用L8(2^5)正交设计试验,摸索出了其最佳用量,为研究大豆专用新型高效复合微量肥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群  张朝忠 《科技资讯》2006,(17):155-155
生产实践证明,在旱作农业区,大豆垄上行间覆膜技术表现出了良好的增产性能,其平均增产率可达28%左右。通过田间试验分析、土壤保水、供水能力的增强是该技术增产的决定性因素;土壤温度的提高在促进早生、快发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构建中、后期高产长相上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8.
野大豆(Glycine soja)是唯一能与栽培大豆(Glycine max)杂交而后代能育的野生近缘种,具有极强的耐盐碱性,利用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有性杂交,结合离体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耐盐性变异体的离体筛选,是提高大豆耐盐性的一种有效途径。本研究选择5种栽培大豆品种和从黄河三角洲地区(山东东营)获得的野大豆,进行了大豆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及愈伤组织耐盐性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浓度Na Cl胁迫下,野大豆愈伤组织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栽培大豆,与对照相比鲜重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栽培大豆;Na Cl胁迫下,野大豆愈伤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明显高于栽培大豆愈伤组织,MDA含量明显低于栽培大豆,表明野大豆愈伤组织耐盐性明显优于栽培大豆。该研究为耐盐大豆新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玉米的主要功能叶位于中部奉三叶,所以玉米边行优势比其它作物都大.因为玉米边行得到更充分的光照和空气,种性不同的玉米间混种可增加天然串花的机率,从而提高玉米杂交当代优势率.表现在结实率高,抗性增强等.由于立体栽培比传统的平面栽培更有力于玉米生长和发育,更能发挥玉米高产的潜力.试验结果证明,立体栽培比平面栽培每亩地可增收玉米50-100公斤.  相似文献   

10.
露地栽培的茄子,在8月下旬至9月初,每株从门茄向上已采摘4—5层茄,这时植株高约1米,株冠较大结实的茄子都在植株的顶部,因养分供应不足,大多生长不良,果实较小,且有不少畸形果或对裂果。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冬小麦间作玉米复播大豆立体种植模式,提出了一套适合山西省晋中地区的农作制度与种植模式,以达到增产增收和高效用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使用光学显微技术,对半栽培大豆和栽培大豆进行了输寻组织的形态研究.观察结果表明:半栽培大豆都是典型的散口材.栽培大豆在结构上要比半栽培大豆进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半栽培大豆强.通过不同时期取材连续切片观察证明半栽培大豆的输导组织的管孔呈管孔链排列。端壁倾斜。射线宽度较窄,分布不密集;而栽培大豆的管孔呈管孔团排列。端壁平坦,射线宽度较半栽培大豆宽,且分布密集,这些结构的不同使得栽培大豆的输导能力更强,输导组织更进化。  相似文献   

13.
目前各地袋栽香菇发展很快,香菇产量成倍增长,但从质量看却不尽人意,缺乏市场竞争力.我们经过多年研究,对代料花菇栽培技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该技术简述如下,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针对党参CodonopsisPilosula(Franch.)Nannf平作栽培技术因生长后期茎蔓匍匐在地,重叠郁蔽严重,导致位于下层的茎叶提前衰败死亡而严重影响产量的问题,进行了立体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立体栽培技术能有效改善党参田间通风、透气、透光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与传统平作(CK)相比,立体栽培技术增产幅度达到显著水平,直立搭架栽培的单产、单根鲜重、有效株数比对照提高48.8%、24.9%和20.6%;水平搭架栽培的单产、单根鲜重、有效株数比对照提高36.0%、21.6%和11.3%。直立搭架和水平搭架栽培的党参感病率较对照依次降低45.5%和27.3%。运用SPASS软件,对立体栽培条件下,影响党参产量的单根鲜重、有效株数和成苗率3个主要产量因子效应进行回归和相关分析。表明作用最大因子的是有效株数和成苗率,相关系数达到O.850;其次是单根鲜重,相关系数为0.683。  相似文献   

16.
气雾立体栽培是一种新型农业无土栽培技术,该技术有望让极地科考队员吃上新鲜蔬菜,目前已在南极中山站展开初期调研试验。但"南极温室"需要日夜燃烧燃油加热来抵御极地严寒、能耗大、成本高。针对该问题,展开南极中山站气雾立体栽培室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研究。依据南极中山站的气候特点研究风光互补供电可行性;分析负载用电特性,优化配置供电系统容量;应对中山站特殊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低温环境,提出供电系统能量管理和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策略;利用MATLAB对低温下风力发电系统、光伏系统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策略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中山站可用风光互补给气雾立体栽培室供电,所配置供电系统容量可靠,能量管理及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策略适用于中山站低温环境。  相似文献   

17.
以栽培大豆和野大豆幼苗为实验材料,人工模拟低氮胁迫,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测试分析了胁迫处理下栽培大豆和野大豆幼苗在转录水平发生的变化,揭示了野大豆抵御低氮胁迫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野大豆能够通过促进根系生长维持较高的根冠比、增大根系与营养物质的接触面积吸收更多的氮抵御低氮胁迫.低氮胁迫下野大豆和栽培大豆幼苗叶片中分别有182个和733个差异表达基因,根系中分别有807个和621个差异表达基因.野大豆通过调控NRT1、NRT2和AMT蛋白家族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抵御低氮胁迫.叶片中AP2/ERF-ERF、C2H2、C3H、GRAS、MYB、NAC、TIFY和WRKY转录因子,根系中C2H2、GRAS、MYB、NAC、TIFY和WRKY转录因子在野大豆抵御低氮胁迫的过程中起调控作用.野大豆抵御低氮胁迫的关键是增强叶片中的半胱氨酸、蛋氨酸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增强根系中的半胱氨酸、蛋氨酸、氰基氨酸代谢,N-聚糖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及糖酵解.  相似文献   

18.
通过1992 ̄1993年对79645大豆品系的引种栽培,了解其在西宁地区的生育规律产量情况。在观察过程中,对大豆的株高,叶片数,顶小叶面积作了详细记载分析,在考种得出主茎粗度,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分枝数,百粒重,单位面积产量,适用于指导西宁地区的大豆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9.
20.
冀东地区马铃薯玉米大白菜高效立体复种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冀东地区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在马铃薯玉米传统栽培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冀东地区马铃薯玉米大白菜高效立体复种栽培模式试验。马铃薯选用中熟品种,高垄地膜覆盖栽培;玉米选用生育期较短的中熟品种,减少与大白菜的共生期;秋大白菜采用育苗移栽方式,播期提前。该模式中马铃薯产量达37 618.01 kg/hm^2,玉米产量达7 493.83 kg/hm^2,大白菜产量达114 640.63 kg/hm^2,三茬作物总产值62 119元/hm^2,纯效益48 769元/hm^2。比露地马铃薯玉米传统栽培模式纯效益增加37 757元/hm^2,比地膜马铃薯玉米栽培模式纯效益增加26 219元/hm^2,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