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6年11月3日20:43,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图1)。长征五号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中国目前起飞规模最大、技术跨度最大、运载能力最大的一枚大型运载火箭。  相似文献   

2.
视觉     
<正>10月17日23时2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四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了圆满成功。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四号主要用于开展多频段、高速率卫星通信技术验证。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和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四号,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15次航天飞行。  相似文献   

3.
正"……3、2、1""点火!"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6月25日晚,"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腾空而起。"长征七号"全长53.1米,起飞质量597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是为满足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需求、未来载人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长远需求而研制的。它采用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等新技术,是无毒、无污染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  相似文献   

4.
媒体纵览     
正一箭五星!中国成功发射脉冲星试验卫星11月10日7时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脉冲星试验卫星。此次发射还搭载了4颗微纳卫星。"一箭五星"刷新了我国固体运载火箭一箭多星的发射纪录。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火箭。这是它继2015年9月首飞之后,第二次执行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9次飞行。(来源:军事在线)  相似文献   

5.
完成这次发射任务的动力装置,是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由于“块头”大,被人们俗称为“胖五”,可以同时将16辆小轿车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6.
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载着许多"乘客"上了天,而第238次发射尤其具有特殊意义——11月3日20时43分,伴随着响彻长空的一声长啸,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稍后进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长征五号是我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实现了我国液体运载火箭直  相似文献   

7.
正长征十一号以"一箭七星"的方式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海上发射不仅满足了卫星不同倾角的发射需求,也促进了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2019年6月5日12时06分,位于黄海海域北纬34°53′58″、东经121°11′25″的发射平台上,随着一声巨响,一束耀眼的光划破天际。一段时间后,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将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五颗商业卫星总共七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完成了"一箭七星"的高  相似文献   

8.
正6月25日20时00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603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94千米的椭圆轨道,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圆满成功。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开局之战,实现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走进长征快递,走廊上的电视正在循环播放着宣传片。长征快递是寰宇快递联盟旗下的又一支柱,与专门运送导弹的东风快递不同,它主要负责星际快递业务。仅在2019年,它就完成了将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探测器首次送往月球背面,首次在海上平台发射了长征十一号火箭,年度火箭发射34次(美国27次)、继2018年后再次成为世界首位等一系列目标。  相似文献   

10.
螺丝趣话     
正在我国"长征"系列火箭的总装过程中,对每一颗螺丝钉要用多大的力气来拧,都有严格要求火箭发射:拧螺丝力气有严格要求2015年,我国迎来航天发射重头戏,备受关注的"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将相继发射,中国卫星在轨运行总量将超俄罗斯,排到世界第二。此外,我国正积极推进重型火箭关键技术攻关和立项准备,准备立项的"长征九号"重型火箭将具备载人登月和空间站的发  相似文献   

11.
北京时间2022年3月17日15时0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信息服务.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11次飞行.  相似文献   

12.
《科技潮》1997,(12)
今年8月20日,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3B,成功地把菲律宾"马部海"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是我国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的第十一颗外国卫星,同时这也表明长征系列火箭具备了能把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倾角28.5°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能力,大大提高了长征系列火箭在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身价。随着航天技术应用的不断扩大,世界各航天大国在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的商用运载火箭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研制火箭的国家和厂商越来越多,火箭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系列化、多样化和大型化已成为各国运载火箭发展的共同模式,而在火箭技术成熟和具有竞争力之后,逐渐民营化、商业化和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3.
正4月29日,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北京时间5月9日10时24分,"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的末级残骸再入大气层,落区位于东经72.47°、北纬2.5°的马尔代夫周边海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过程中烧蚀销毁。  相似文献   

14.
地球卫星入轨后,处于地球的保守场中,在不计阻力损耗情况下,卫星的总能量是守恒的.由此,可以建立一个卫星轨道的能量平衡式.将提出的近、远地点能量平衡式应用到"嫦娥"一号工程的近、远地点参数的独立核算,结果是成功的.同时,对选择"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用于"嫦娥"一号卫星的运载能力,以及"嫦娥"一号卫星所携带推进剂数量的合理性进行了核算.  相似文献   

15.
聚焦     
《科技潮》2008,(7)
中星九号成功发射开启直播"星"时代6月9日20时1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九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将于北京奥运会前投入使用,届时数千万家庭将能直接收看奥运会盛况。专家透露,"中星9号"升空意味着中国进入直播卫星时代。  相似文献   

16.
《今日科技》2014,(9):35-38
<正>九月:天宫二号、水下考古船首航、阿里巴巴美国上市、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国产C919大飞机开始总装……观察一:我国将于2016年发射天宫二号一、主要媒体报道统计表二、主要内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3年以来,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正按预定计划稳步推进。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舟货运飞船、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神舟十一号飞船和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等主要飞行产品目前已进入研制生产的关键阶  相似文献   

17.
正10月28日,长征五号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亮相,从技术区"走"到发射区,完成了转场。作为长征火箭家族的"大力士",外号"胖五"的它,转场与其他火箭有何不同?高大威猛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长约57米,芯级直径达5米,助推器直径达3.35米。这是目前我国研制火箭中直径最大的,而目前我国现役火箭箭体直径最大的只有3.35米。在运载能力上,长征五号的能力和国外现在主流大型运载火箭相当,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比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了2倍以上。中国未来的载人空间站、探月工程三期以及火  相似文献   

18.
长征火箭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研制了长征火箭,在航天运载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征火箭目前已形成了包括12种型号的火箭家族,可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多种卫星及载人飞船,也可以执行深空的发射任务:火箭总体技术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带动了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今后将进一步提高长征火箭的可靠性、适应性,同时加快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的运载火箭,增强其参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能力,同时满足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需要,促进国民绎济建设,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19.
观察一:我国将于2016年发射天宫二号 一、王要媒体报道统计表 二、主要内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3年以来,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正按预定计划稳步推进.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舟货运飞船、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神舟十一号飞船和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等主要飞行产品目前已进入研制生产的关键阶段,航天员和有关地面设备设施进入飞行任务准备阶段,空间站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也将全面转入飞行产品的研制试验阶段,海南航天发射场已基本完工,具备投入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20.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中国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和承担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已运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上半年择机发射。空间站是一种可供多名宇航员巡访、工作和居住的大型载人航天器,相关人员可在上面长期从事天文观测、地球资源勘测、调查环境污染、研究太空环境对生命影响等科学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