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青年科学》2013,(2):85-85
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总是障碍重重:为什么和他打招呼他居然不理我?为什么找他办事却总说没有空?为什么电子邮件发过去他却没有回复?为什么找他借钱竟说没有?为什么评优时他没投我一票?为什么他们总是这样对我?为什么我从来碰不上像天使那样的好人?  相似文献   

2.
正钻石市场看起来就像一个悖论,虽然资源充足,但是钻石价格却建立在稀缺性的幻想之上。加拿大卢卡拉钻石公司在博茨瓦纳的卡诺韦钻石矿,安检最严的地方被称为红区。那里是分拣钻石的地方,进入其中要通过一扇需要指纹认证的厚门。进门以后,两人之间不能有任何肢体接触。  相似文献   

3.
祖慰 《世界知识》2011,(14):60-62
法国也有情人让贪官败露我有位英国朋友,在BBC(英国广播公司)电台中文部当记者,会说一口把四声拧得像麻花一样的汉语,我埋怨他是听觉的高能耗制造者。他却不以为然,说能听懂就行。他高调感恩汉语,因为汉语让他对中国历史有种"不可救药的入迷"。他不让我称呼他的英语姓名,  相似文献   

4.
正大陆移民的离婚率、心理问题发生率居高不下,"融入"和"沟通",始终都是移民家庭绕不过的一道坎。林霈仪曾经是青溪住在多伦多时的邻居,上世纪gO年代初和老公一起公派来加拿大,又一起留下再没回去。照今天的话,他们是"丁克一族",不要孩子,但志同道合,小日子过得挺美满。移民到加拿大之前,她老公学历更高,在国内发展更好,但移民后,两人很快遇到了同一个挑战——改行。那时候加拿大社会大转型,她公派来是进修英语的,没有其他技能,找不到专业上作。不过她在国内时,做过好几年大学英语教师,虽说发音不像加国当地人那么地道,  相似文献   

5.
1999年,国际上著名的《加拿大商务周刊》将王辉耀选登为封面人物,并且称誉他为“财富的使者”。 从20多年前的一个下乡知青,到现在成为新一代华商中的精英人物,王辉耀依靠他自己的能力,勤奋和智慧走过了一条成功的道路。1977年,他从插队的四川省偏僻农村考进大学,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国家对外经贸部工作了三年。1984年赴加拿大,成为在加拿大最早一批获得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的中国大陆留学生,随后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博士。1987年,应邀赴日本为日本大公司讲学。1988年,加入加拿大最大的工程项目咨询公司SNC—兰万灵公司,出任国际市场董事经理。1990年,被加拿大魁北克政府派往加拿大驻香港领事馆,任魁北克政府驻香港及中国地  相似文献   

6.
奥利奥     
正当你听到"奥利奥"这三个字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可口的饼干"奥利奥"?美丽的图画"奥利奥"?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个叫"奥利奥"的小朋友——他是我的小表弟,现在住在加拿大,快两岁了。他长得很可爱。脑袋圆圆的,头发短短的,皮肤白白的,眼睛大大的,像两颗黑葡萄,看人时总是眨巴眨巴的。当他很高兴地大笑时,还能看到可爱的酒窝呢!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福克斯海湾。一处环绕着浮冰的岛屿上,两个身着褐色外套的人在沙滩上搜寻着什么,不用问,他们准是科学家斯图尔特和搭档兰瑟! 斯图尔特研究大西洋海象已有十多年,是个既不怕吃苦,又具有专业知识的老专家。不过,我还是有点不喜欢他。你听,他又抱怨开了:“研究大西洋海象很不容易:你不知道它们在哪儿,很大一片区域只有零星的分布,研究起来非常困难!”嘁,这番话我不同意。海象?不就是那些胖胖墩墩像个超大葫芦、皮厚肉皱、小头小眼,还长着两颗长长獠牙的家伙!咳,它们呀,是我的常客,经常来我这打瞌睡!怎么难见了? 我是谁?一块大浮冰。不过请叫我“冰山”好吗?我喜欢这个称呼,并且这是我的终极理想!拜托啦。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贺卡     
①刚过40岁的阿郎是北方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在他的 办公桌上总放着一张泛黄的用玻璃镶起来的贺卡。阿 郎的心里一直珍藏着这张贺卡的故事。②20多年前,阿郎跑到南方海滨城市做生意,不料彻底赔 了,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了。快过春节时,他给母亲写信 说,女时民他春节不回家,就永远不回家了。③远在北方农村的母亲收到儿子的信后很伤心,她从家里 翻到一张泛黄的贺卡,找来邻居的孩子代笔写道:“孩 二乙刃才分;咬同穷去已功丈才目i雨任了④第二天,大雪纷飞,风也刮得呼呼作响·母亲怀 着急切的心情,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赴剖儿十 公里外的镇上,把贺卡…  相似文献   

9.
神奇的梦     
正晚上睡觉时,我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我梦见自己来到了海王星上,遇见了一个外星人。这个外星人长得特别奇怪:头上有两个触角,像小牛一样,两颗牙齿长在嘴的外面。我用英语和他打招呼:"Hello!"他也对我说:"Hello!"外星人的声音粗粗的,特别可爱。  相似文献   

10.
急变的职场     
在一家公司呆多长时间,才能算得上现代标准意义上的“忠诚”?我不知道。两年以下,绝对不算!但三五年或更多的时间,好像又不太符合现代人急吼吼地想成功、奔“中产”的神经。一个从日本回国工作的经理,招聘新的下属。面试时那人方方面面都不错,但等那人一出门,他对助理说:这种人怎么能要呢?四年的时间就换了两  相似文献   

11.
我在美国进修期间,不像在国内那样天天要看报。一来是由于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使我不可能把看报作为每日必不可少的需要,二来是会引起美国人兴趣和激动的新闻没有激起我同样的感受,三是人在美国,心中却系着祖国,可那些报纸上关于中国的消息太少。然而,待的时间一长,也接触到多种从内容到形式的许多方面均不同的报纸。  相似文献   

12.
人生马拉松     
正我33岁那年秋天决定以写小说为生。为了保持健康,我开始跑步,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公里。我是那种容易发胖的体质,而我妻子却无论怎么吃也胖不起来。这让我时常陷入沉思:"人生真是不公平啊!一些人无需认真就能得到的东西,另一些人却需要付出很多才能换来。"不过转念一想,那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保持苗条的人,不会像我这样重视饮食和运动,也许苍老得更快。什么才是公平,还得从长计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配合9月19日到23日在加拿大举行的渥太华国际动画节,9月19日、20日两日,将在渥太华召开电视动画会议(2007TelevisionAnimationConference).会议从2004年开始以强化渥太华国际动画节日的商务机能为目的.是在加拿大召开的唯一动画商务论坛.同时,作为世界上极少数的将电视动画特化的商业活动,有来自国内外的相关公司参加该活动.根据主办者统计,从2006年开始除了美国、加拿大以外,包括日本等其他国家的160家公司、共有275人参加.  相似文献   

14.
正没有硬伤的演员是怎样一种存在?刻苦、自律,不停颠覆世俗眼光赋予他的人设,凭着一腔热血"反骨"到底,迎来最美的曙光。演艺圈有这样一位男神,身高量、颜值高,人气高。他自认"不爱读书",却拿下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学位,要知道,那是加拿大最好的大学之一;他说"我就是没有才华",却会冲浪、习武术、练泰拳、甚至还有海豚训练师资格证;他曾在快要登上"万人迷"宝座的时候陷人解约风波,于是选择从头开始,花了七年多的时间爬起来,终于站上巅峰,笑  相似文献   

15.
王木克 《世界知识》2010,(15):31-34
他出生在旅日的朝鲜人家庭,却没有进入日本的教育体制,而是接受了在日本朝鲜人总联合会(简称"朝总联")下属朝鲜学校的教育。他原来是韩国国籍,却在为日本足球俱乐部队效力。世界杯打响时,他又拥有了朝鲜国籍,成为朝鲜国足队员。  相似文献   

16.
也许是编辑的刻意安排,3月26日的《国际先驱论坛报》一连刊登了两篇与外语有关的事:一是法国总统希拉克拒绝使用英语;二是韩国人正在建造全球首屈一指的超大规模英语学习社区。前者发生在3月23日欧盟首脑会议上。当法国对欧盟商业游说团体的负责人塞尔耶用英文演讲时,希拉克总统打断了他的发言,要求其用母语法语讲话,塞尔耶这位仁兄回敬道:英语是商务用语,他只能用英语发言。希拉克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与法国总统对英语“说不”截然相反,韩国全国上下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英语”热潮。为了实现“全球化中的韩国人”目标,韩国政府提供财政…  相似文献   

17.
<正>人在德国,处处感受到节约用水的氛围。德国朋友常说的一句话是:"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所以一定要节约使用。"对此,我只觉得惊奇,并没太往心里去。但有件事,却让我彻底改变了先前的散漫想法,而对"抠门儿"的德国人肃然起敬。那天我去一家公司洽谈业务。公司主管招待了我。他问我,要喝水吗?我说,喝。他问我,你要喝多少?我随口说,一杯吧。结果一杯水没喝完,业务谈妥了,我起身告辞。他叫住我,一脸不高兴地提醒我,你的水还没喝完呢。我说,喝不下了,就一点儿水嘛!他严肃地说,既然你喝不完,为什么你刚才要一杯水呢?你可以跟我要半  相似文献   

18.
对日本我不知道该不该说这些话。是的,我们不会忘记二战中日本对我们的伤害。历史就是这样:落后就要挨打。换一个角度看,你是否因大唐的繁荣、元的广袤自豪过,而事实上这些征伐、繁荣的背后是血流成河……崇拜唐太宗、成吉思汗、远至拿破仑的背后,却忽视了人民生活的安宁、家庭的幸福。骂也许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我们比日本强吗?好像人比他们多、领土比他们大之外就没什么可以比的了。像松下、三菱重工、索尼这样的公司,中国有几个可与之抗衡?为什么他们战后能很快复兴?该是我们回答的时候了。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他们到现在仍在穿自己的传…  相似文献   

19.
我和黄沁认识是在高交会的一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介绍说他是湖南人,是80年代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小大学生。看着他不高的个子和一副非常年轻的娃娃脸,我当时并没有特别在意他。接下来我发现他在用流利的粤语与香港记者聊天,一会儿又用纯熟老练的英语与美国IDG国际数据集团公司的总裁麦戈文交谈,原来他还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是麦戈义的校友。朋友又告诉我,他现在在经营“网大”中文互联网公司。在此之前曾经是德意志银行亚洲分行董事。德意志银行的董事年薪是100万美元,但他居然放弃这么高的工资和显赫的职位改弦更张去做中文教育网站,平常人简直会认为不可思议,而他却放弃得那么随意。招待会上他的举止作派非常得体,没有半点轻狂张扬,虽然年轻,但显得十分成熟和稳重。直觉告诉我,这是个有故事的人。我突然有了想采访他的冲动。 一个星期后,在黄沁的办公室,隔着一张办  相似文献   

20.
去年年底,给一位在 ABB 公司担任中国总经理的老同学打电话,本以为他会像往日一样,无精打彩地抱怨不停:“忙死了,我像一头猪一样被人拉到各个饭店吃那些毫无味道的东西。”没想到,电话里他的声音嘹亮,居然带着稀有的笑声:“我辞职了,在家歇了好几个月了。看书、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