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以吉林省四平市为例,选取社会、经济、人口、土地等多个城市化发展相关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化综合水平测定模型,分析比较四平市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吉林省平均综合城市化水平.结果表明:与钱纳里标准型式比较,四平市城市化综合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制约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作为省域边缘城市,在区域合作背景下,其城市化综合水平逐渐落后于吉林省平均城市化综合水平,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滞后会进一步削弱城市在区域合作发展中的选择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薛东前  赵奂  王新杰 《河南科学》2013,(12):2249-2254
西安城市扩展以外延式扩张为主,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各方面用地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并且存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西安市城市化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对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现实意义.从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社会生活城市化4个层面选取了12项指标来构建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从而量化西安市各区县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并以西安市各地区城市化与土地利用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动态和综合土地利用的相关性.最终根据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弹性系数和土地综合动态度的变化特点将西安市各区县划分为四种经济发展活力层次,其分布呈现出以西安城区为中心,向外逐级辐射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及耦合发展驱动因素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地级市辖区、县级市、县为研究单元,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人口密度、平均高程等相关指标计算人口和土地城市化速率的协调度,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研究了2000-2016年安徽省人口和城市化速率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演变趋势、空间差异,最后探讨了耦合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安徽省主要的城市化特征为人口城市化滞后型,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整体向好但增长缓慢,协调水平仍较低;②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较为明显,并且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③对两者耦合影响较大的因素为土地城市化率、人口密度和平均坡度,交互作用最强的因素为人口城市化率和土地城市化率,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密度与相应的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经济差距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厘清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首先运用指数测算模型测度了2014—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然后用专利授权数刻画城市创新能力,利用面板模型考察了经济差距、城市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走高,在发达城市的辐射带动下,部分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增速较快;经济差距的存在抑制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且这种抑制作用在安徽地区与长三角边缘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影响机制上,经济差距带来的城市创新能力的差异间接影响了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结果对城市在制定经济政策、缩小经济差距、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了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要素.本文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环境保护城市化四个方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进行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经过指标选取、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海西经济区20个城市城市化水平分值并进行排序,结果表明,海西经济区20个城市大致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厦门,城市化水平最高;第二层次,福州和温州,城市化水平较高;第三层次,泉州、丽水、衢州、龙岩、三明和汕头,城市化水平中等;第四层次,漳州、梅州、南平、潮州、鹰潭、莆田和宁德,城市化水平较低;第五层次,赣州、揭阳、上饶和抚州,城市化水平最低.并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2010)》为依据,对海西经济区城市群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措施、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相互影响和制约,处于城市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其土地利用效益存在显著差异,正确处理好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关系,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核心问题.该文以陕西省1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交互耦合机制,构建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对其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差异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总体上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两者的耦合程度基本上都处于颉颃阶段,协调度大多处在中度和严重失调阶段,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水平不高,区域差异明显,没有达到良性共振.  相似文献   

7.
以干旱区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指标权重,同时运用综合指数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乌鲁木齐市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耦合协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大体呈现2个阶段的变化趋势,2004~2013年,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均呈上升趋势,但土地城市化仍滞后于人口城市化;2013~2016年,人口城市化呈波动趋势,土地城市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一阶段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乌鲁木齐市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呈逐年平稳增长趋势,耦合协调发展经历不协调发展、磨合发展、转型发展、中度协调发展和高度协调发展的转变趋势;城市发展类型经历了土地城市化滞后型、同步型和人口城市化滞后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山西省城市整体发展现状,发现山西省城市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大城市少,中小城市偏多,城市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低.结合目前国内外城市发展态势和山西省人多地少,地形崎岖,城市化任务繁重的省情,运用城市群发展理论,从多个层面论证了山西省发展城市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全面分析山西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水平、交通通达性、产业结构等基础上,从空间维度上,规划了山西三个城市群的空间分布.从时间维度上,安排近期,中期和远期山西省城市群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背景下长株潭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日益突出.面向低碳经济走土地集约化道路是科学利用土地的必由之路.应用GIS数据管理与可视化表达技术、变异系数权重确定法、改进的TOPSIS综合评价方法,紧扣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以长株潭地区为评价目标,选取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的19个评价因子,对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结论:长株潭三市的集约度都在逐年提高,土地利用将更加集约;作为一体化的城市群,株洲市的集约度明显低于长沙和湘潭地区,潜力较大。评价结果较好地揭示了长株潭城市群土地集约度发展状况,为城市群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省域城市化道路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城市化一直是地理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并形成了“大城市论”、“中等城市论”、“小城市论”等几种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观点.论述了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指出我国城市化道路并非是重点发展某类规模城市,而是应该结合区域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某些地域内的城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了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各地区的城市发展状况,分类别地提出了其相应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哈长—辽中南城市群扩张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东北地区城市扩张无序与经济发展缓慢的症结,基于DMSP, VIIRS夜间影像与城市统计数据,以哈长-辽中南城市群172个区县构建了城市扩张热点等指数,定量揭示了城市群时空扩张路径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群扩张在2005—2009年期间达到了高峰,之后扩张速率持续下降,中心城市资源集中,次中心城市发展乏力;城市群扩张整体表现为环哈长-大庆及辽中南经济带为中心的向心集聚特征,其西部比东部扩张快,南部比北部扩张快;城市群扩张的驱动因子整体上以第一、二产业,人口及GDP为主.从时空趋势看,产业结构调整、人口流失及经济增长疲软等是城市扩张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哈长-辽中南城市群未来发展的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作为典型高原山地区域,地质环境多样,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约束明显,山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引发的空间结构问题突出。结合滇中高原山地地理环境和城市发展特点,从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用地扩展三方面,构建高原山地城市空间综合评价模型,研究1994、2002、2010、2018年滇中城市群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4-2018年期间,城市群逐渐呈现出高首位度、高紧凑度的“单核结构”关系,城市用地扩展则呈现出“快速规则扩展—快速不规则扩展—慢速规则扩展”的用地变化过程,用地的形态特征也对应呈“单点外延—多点外延—单点填充”的三阶段。城市群由“单中心”向“一主多副”的等级结构转变。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演变主要受地形、交通道路网络、经济产业结构和政府调控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政府主导、经济驱动、环境约束的特征。应倡导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型经济综合体;重整、优化道路空间资源,加强资源要素流动;完善刚性生态保护规划以增强约束,强化“三线”的统筹管控。  相似文献   

13.
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研究了提升城市新区经济集聚度、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等问题,并就提升集聚经济效应,实现城市空间转型及空间格局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same data source of Landsat TM/ETM+ in 1990s,2000s and 2010s,all urban built-up areas in China are mapped mainly by human interpretation.Mapping results were checked and refined by the same analyst with the same set of criteria.The results show during the last 20 years urban areas in China have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more than 2 times.The greatest area of urbanization changed from Northeastern provinces in 1990s to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in Jiangsu,Guangdong,Shandong,and Zhejiang in 2010s.Urban areas are mostly converted from croplands in China.Approximately 17750 km 2 croplands were converted into urban lands.Furthermore,the conversion from 2000 to 2010 doubled that from 1990 to 2000.During the 20 years,the most urbanized provinces are Jiangsu,Guangdong,Shandong and Zhejiang.We also analyzed built-up areas,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 (GDP) and population of 147 cities with a population of greater than 500000 in 2009.The result shows coastal cities and resource-based cities are with high economic efficiency per unit of built-up areas,resource-based cities have the highest population density,and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most coastal provinces are lower than central provinces and Guangdong.The newly created urban expansion dataset is useful in many fields including trend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simul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dynamics;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urbanization,population growth and migration;studies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climate change;adaptation of climate change;as well as land use and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5-2016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研究城市创新行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3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运用面板门槛模型以城市创新行为作为门槛,验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仍呈现"倒U型"关系,且存在基于城市创新行为的单门槛非线性关系,仅当城市创新水平跨越门槛值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城市建成区和城市人口数据,引入Getis-Ord Gi*指数,构建用地扩张-人口增长协调性系数CI,对经济区31个县域进行时空协调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及人口城镇化水平表现出同步增长趋势,2者呈显著正相关; 县域间土地城镇化进程空间差异较大,表现出南快北慢的总体趋势,人口城镇化进程差异相对较小; 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G值均呈高值集聚、低值分散的特征,南昌市为高值中心;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整体协调,但县域间协调性系数存在显著的非均衡性和空间差异性,CI值呈“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态势,昌九、浙赣线所组成的“┸”字型地带周围县域CI值较高,滨湖区及边缘区县域则较低.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以往的研究多以经济发展水平为自变量来研究相应的城市化水平,而以城市化水平为自变量反向研究他们的关系则不多,这种研究具有更积极的实际意义,模型也更为简单。从人口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两个方面,用统计数据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单位人口城市化率增量对应的人均产值增量在350~1 600元/人之间,且新世纪以来逐年提高,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单位空间城市化率增量对应的地均产值增量在2.7~12.5万元/KM2之间,新世纪以来先降后升,存在波动,2003年后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从对人口迁移有影响的都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移民政策、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的层面,比较和分析了中国、韩国以及马来西亚等三个亚洲国家的城市移民之间的差异:韩国的城市化水平最高,其集聚经济效应也最高,人口迁移的驱动力较强。马来西亚的城市化水平中等,其集聚经济效应较高,人口迁移的驱动力中等。中国应该提高城市的集聚经济效应、减少国内移民政策的限制和缩短城市移民的适应过程,由此,加速城市化进程,以便解决城市贫民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两个方面,二者发展的时空错位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矛盾.文章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2009—2019年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综合测度,通过泰尔系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指数及空间回归模型探究其时空格局、错位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 研究时段内,城镇化水平由“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其变化取决于中低水平城市数量的替变转移上;随时间维度变化,城镇化质量提高显著,内部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规模内部差异扩大,规模结构不合理现象有所突显.2) 空间分布上:城镇化质量始终以中水平地区为主,高水平地区不断增加,低水平地区持续减少;城镇化规模始终保持“中部凸起”的分布格局,中等规模城市逐渐取代了小规模城市,成为区域主导的城镇化规模类型.3) 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空间错位: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且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现象主要由小部分城市的不匹配造成的.4)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均GDP、每万居民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对空间错位指数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均GDP和土地城镇化率对空间错位指数贡献最大,其他因素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