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可跨膜融合蛋白PTD-SOD与肝癌细胞和正常肝细胞共培养,使细胞内SOD活力分别增加了52%和23%,提高胞内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达100%,同时降低ROS水平.实验结果显示,肝癌细胞增殖受到显著抑制,最高抑制率达91.91%,对正常肝细胞抑制率较小,为45.50%.  相似文献   

2.
肝癌细胞能量代谢中三种酶活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健康小鼠肝细胞,实验性肝癌小鼠肝细胞及肝癌实体瘤细胞中的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活力进行测定,发现:1)与健康鼠肝细胞比较,肝癌细胞中琥珀酸脱氢比活力显著降低(P〈0.01),乳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比活力显著升高(P〈0.01)。2)与正常肝细胞比较,荷瘤小鼠肝细胞中乳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比活力显著升高(P〈0.01)。琥珀酸脱氢酶比活力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提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对成年小鼠肝组织及肝癌组织理化特性的影响。方法采取9月龄H-ras12V转基因雄性小鼠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C57/BL6J正常雄性小鼠的正常肝组织进行体外培养,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肝组织在12 d内的生长状态;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检测组织中总体蛋白在48 h内的变化趋势;Western blot法检测48 h内培养组织中p-ERK、p-AKT、p-mTOR、GAPDH和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水平;RT-qPCR法检测48 h内培养组织中18s RNA、Cyclin D1、GAPDH、UQCRB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体外培养6 d内,正常雄性小鼠肝组织、H-ras12V转基因雄性小鼠肝癌及癌旁组织的细胞形态变化相似,存活状态良好。体外培养6 d后,正常肝细胞和癌旁细胞逐渐减少,相比之下,肝癌细胞开始出现大量死亡,但出现少数克隆样细胞团。考马斯亮蓝染色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肝组织、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总体蛋白变化趋势相似,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在130~170 k D之间的蛋白条带丰度先升高再降低,40~130 k D之间的蛋白条带丰度逐渐增加。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组织中p-ERK、p-AKT、p-mTOR、GAPDH和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RT-qPCR检测结果显示,Cyclin D1在正常肝细胞、肝癌细胞及癌旁细胞和GAPDH在正常肝细胞、癌旁细胞中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现逐级升高趋势;而GAPDH在肝癌细胞和UQCRB在正常肝细胞、肝癌细胞及癌旁细胞中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下降后又逐渐升高的趋势;18s RNA的mRNA表达水平在正常肝细胞、肝癌细胞及癌旁细胞中没有规律性趋势变化。结论成年小鼠肝组织及肝癌组织在体外培养期间,虽然肝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不明显,存活良好,但短时间内,众多基因在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实验结果将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大鼠肝纤维化-肝癌模型并动态观察大鼠肝纤维化-肝癌发生过程中的病理形态特点.方法 用0.01%二乙基亚硝胺(DEN)溶液间断喂养SD大鼠诱发肝癌,对大鼠肝脏在不同诱癌阶段的病理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用药第4周后,肝细胞点状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8周时,肝细胞严重脂肪变性、灶性坏死,门管区出现纤维组织增生;9-12周时,增生的胶原束包绕并分割肝小叶,正常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假小叶形成;15周后存活大鼠均形成肝癌,肝癌细胞排列成条索状或团块状,诱癌组为100%成癌(8/8).结论 成功建立从肝纤维化发展成肝癌的动物模型,设立间歇期提高了大鼠癌变末期的成活率,该模型是动态研究肝癌发生发展进程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肝癌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92例肝细胞肝癌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为肝细胞肝癌临床诊断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与结果 组织病理研究结果为肝癌组织分型以小梁型为主(66例),假腺型(12例)、实体型(14例)较少见。组织分化程度以Ⅱ、Ⅲ级多见,而Ⅰ、Ⅳ级较少。生存率研究结果表明,肝细胞癌与肿瘤大小、有无被膜、肿瘤数目及肿瘤组织分级有关;与性别、肝硬化、分型无关。结论 肝细胞癌在临床病理上以小梁型、中等分化程度多见,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表皮细胞生长因子3(Egfl3)在肝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病理临床特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Egfl3基因在20对肝癌及相应癌旁肝组织,5株迁移、侵袭潜能不同的肝癌细胞系(SMMC-7721、BEL-7402、Huh-7、HepG2、Hep3B)和正常肝细胞系HL-7702中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gfl3蛋白在40对肝癌及相应癌旁肝组织石蜡切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结果:RT-qPCR结果显示,Egfl3基因在20对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0.77±0.15)显著高于相应的癌旁肝组织(0.25±0.10)(t=2.904,P=0.006).Egfl3在5株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也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系HL-7702(P<0.05),且在侵袭迁移潜能中等的肝癌细胞系SMMC-7721中的表达高于侵袭迁移潜能较低的肝癌细胞系Bel-7402和Huh-7,后者又高于侵袭迁移潜能最低的肝癌细胞系HepG2和Hep3B.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gfl3蛋白大多数表达于肝癌细胞或正常肝细胞的胞质内,并在62.5%(25/40)的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相应的癌旁肝组织,且其表达与肝癌的TNM分期密切相关(P=0.04).结论:Egfl3在肝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显著上调,且其上调与肝癌的TNM分期及肝癌细胞的侵袭迁移潜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从藏药中发现新的抗癌药物,从青海互助县收集了100种常用藏药,采用快速溶剂萃取法制备出了各种藏药的环己烷、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选用2种肝癌细胞株Hep G2和SMMC-7721,以MTT法测试了100种藏药的抗肝癌活性,选用人肝细胞株LO-2评价了藏药的体外毒性.结果表明:15种藏药材显示出抗肝癌活性,IC50值均小于150μg/m L,其中藜、天名精、三脉紫菀3种藏药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显示出显著的抗肝癌活性,其IC50值均小于50μg/m L,而对正常肝细胞LO-2未显示出明显的毒性.该研究为进一步从藏药中发现新的抗癌药物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日本的肝癌死亡率呈逐步增加的趋势,1991年死亡人数超过2.4万人,在胃癌、肺癌之后居第三位。肝癌90%以上为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9.
对61例肝癌患者的非癌肝组织进行了病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34例伴有肝硬化,27例无肝硬化。34例肝硬化中,活动性肝硬化32例(占941%),2例静止性肝硬化中仍可见单个和灶性肝细胞坏死。27例无肝硬化患者中,呈慢性活动性肝炎表现者26例(占963%),1例为慢性迁延性肝炎。由此提示:肝癌的临床发展中,既存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个阶段,也存在慢性肝炎—肝癌的两个阶段过程。积极治疗肝炎,阻止肝细胞坏死也是预防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异常黑胆质体液对异常黑胆质性肝癌病证模型肝硬化期的影响,在异常黑胆质载体大鼠模型的基础上,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建立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性肝癌病证模型大鼠发生肝硬化,对大鼠第5、7、9、11周时肝脏的外观、病理变化和超微结构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表明,模型对照组和异常黑胆质病证模型组均经过肝细胞损伤、肝细胞增生、肝硬化等改变;但异常黑胆质病证模型组大鼠肝脏外观的变化明显快于模型对照组;在同一时间,异常黑胆质病证模型组肝细胞水肿程度、不典型增生、假小叶的形成等病理表现和糖原、线粒体减少等超微结构变化均较模型对照组严重。由此可以得出,在异常黑胆质载体大鼠模型的基础上,用DEN诱导的异常黑胆质性肝癌病证模型肝脏病变的发生过程中异常黑胆质体液可能具有促进和加快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增生灶,肝细胞增生结节,肝硬化,直至肝细胞癌过程的作用,而这一过程接近人类肝癌的发病特点和过程。表明异常黑胆质性肝癌病证模型肝硬化期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采用快速溶剂萃取法制备收集100种常用藏药的环己烷、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并运用MTT法对两个肝癌细胞株HepG2和SMMC-7721进行各提取物的抗肝癌活性测试,同时选用L-02细胞来评价其体外毒性.抗肝癌活性结果显示100种常用藏药中17种藏药材有良好的抗肝癌活性,其IC50值均小于150 μg/mL,其中马兜铃、蓝翠雀花、甘青青兰、掌叶橐吾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显示出显著的抗肝癌活性,其IC50值均小于50 μg/mL,但马兜铃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正常肝细胞L-02显示出一定的毒性.在进一步的抗HepG2肝癌活性验证中,结果显示蓝翠雀花乙酸乙酯提取物和甘青青兰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肝癌活性,两者在抗HepG2肝癌细胞株活性中皆显示出显著的时效和量效关系.运用倒置显微镜以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对经过蓝翠雀花乙酸乙酯提取物或甘青青兰乙酸乙酯提取物作用的HepG2细胞形态进行观察,结果提示蓝翠雀花和甘青青兰乙酸乙酯提取物可能是通过诱导HepG2细胞凋亡而显示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性肝癌属于原发性肝癌的一种,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发病隐匿。癌变组织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会发生改变,这种亚波长微观结构的改变可以通过生物组织的偏振特性进行表达。根据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原理,设计生物组织偏振成像系统,对30μm厚的未染色肝细胞性肝癌切片进行成像,借助与组织作用后背向散射光的偏振差异来表征生物组织的结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各起偏角度的线偏振度图像中,肝癌组织与肝硬化组织的对比度较普通强度图像平均提升91%,最高提升155%,在切片较厚、未染色条件下线偏振度成像方法具有区分癌变组织和非癌变组织的能力,为肝癌的病理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肝细胞肝癌中PSF1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SF1在肝细胞肝癌及其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运用SPSS17.0软件分析PSF1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在肝癌细胞系MHCC97-H、HepG2、SMMC-7721和肝细胞系HL-7702中运用实时定量PCR检测PSF1的表达情况。在肝癌细胞系MHCC-97H中,通过siRNA特异性下调PSF1的表达,通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PSF1对MHCC-97H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所得结果表明:与癌旁组织相比,PSF1在90对肝癌癌旁组织中有67.7%(60/90)的样本高表达(χ2=28.611,p0.01)。统计分析发现PSF1高表达与患者有无肝硬化(χ~2=4.703,p0.05)、是否发生远处转移及门脉侵犯(χ~2=6.939,p0.05)、肿瘤分化程度(χ2=4.293,p0.05)、TNM分期(χ~2=16.987,p0.01)显著相关;其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目无关。在肝癌细胞系MHCC97-H、HepG2、SMMC-7721和肝细胞系HL-7702中,其表达逐渐降低,提示PSF1可能参与了肝癌的侵袭进程。在MHCC97-H中采用siRNA技术特异性下调PSF1的表达后,其侵袭能力降低。PSF1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远处转移及门脉侵犯、TNM分期相关,抑制PSF1的表达后MHCC-97H侵袭能力减弱,PSF1可能作为治疗肝癌的一个靶点。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     
据1979年7月《美国外科杂志》报导,原发性肝癌是预后最差的一种消化道肿瘤。在美国大陆上发病较少,而在夏威夷却特别多见。据统计,在夏威夷水上居住的夏威夷人、日本人和中国人,发病率每10万个男性中,分别为17.5、4.5和4.4。原发性肝癌有肝细胞癌、胆管癌和上述二种的“混合型癌”三种。 Queen医疗中心、圣路易法人医院、KuaKini医疗中心和檀香山医院等单位,从1960~1975年观察了205例组织学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病人,有条件者均至少随访三年。其中年龄最小的为24岁,最大的93岁,平均年龄61岁。男性161名,女性44名。日本人最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性肝癌属于原发性肝癌的一种,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发病隐匿。癌变组织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会发生改变,这种亚波长微观结构的改变可以通过生物组织的偏振特性进行表达。根据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原理,设计生物组织偏振成像系统,对30 μm厚的未染色肝细胞性肝癌切片进行成像,借助与组织作用后背向散射光的偏振差异来表征生物组织的结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各起偏角度的线偏振度图像中,肝癌组织与肝硬化组织的对比度较普通强度图像平均提升91%,最高提升155%,在切片较厚、未染色条件下线偏振度成像方法具有区分癌变组织和非癌变组织的能力,为肝癌的病理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肝细胞癌的进展与免疫微环境的失调密切相关。趋化因子在招募免疫细胞进入肿瘤组织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CCL5在肝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GEO数据库分析CCL5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联,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CL5在肝癌患者临床标本中的表达情况,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CCL5与免疫浸润的相关性及表达量异常的原因。结果 CCL5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下降并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CCL5低表达与肝癌组织中的免疫细胞浸润减少有关,而过表达CCL5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启动子DNA高甲基化引起了CCL5在肝癌组织中的低表达。结论 高甲基化相关的CCL5低表达能够促进肝癌免疫抑制及肿瘤细胞的增殖,CCL5可作为肝癌的一个预后指标和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铈对培养肝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了稀土离子对大白鼠原代肝细胞和肝癌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离子可以增加原代肝细胞内DNA含量,促进细胞增殖,改变肝细胞周期时相,减少正常肝细胞凋亡,诱导肝癌细胞凋亡;钙调素也能促进细胞内DNA含量的增加,改变细胞周期时相  相似文献   

18.
中华分支睪吸虫与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分支睾吸虫病(以下简称肝吸虫病)是人和动物肝胆道内的寄生虫病,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市内部分地区有该病发生,其中以广州及其附近地区最多见。肝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以肝胆道疾患为主,病理变化主要是胆道病变,但并可有胆囊炎、胰腺炎、肝癌及肝硬变等疾患,梁伯强(1937)报告在上海尸解时,发现一例合饼肝细胞癌。候宝璋(1956)报告在香港尸解中,原发性肝癌病例中发现肝吸虫,并强调肝吸虫可诱发肝恶性肿瘤。为了探讨肝吸虫病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我们分析了2214例肝吸虫住院患者,其中发现72例原发性肝癌,现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肝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容易复发、耐药性强且常在晚期确诊的原发性肝癌.肝癌肿瘤微环境对于肝癌发生发展至关重要,其中肿瘤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是肝癌肿瘤微环境中最重要的基质细胞类型之一.理解肝癌细胞与肿瘤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寻找阻断两者相互作用的策略至关重要.肿瘤来源的胞外囊泡是肿瘤微环境中细胞间通讯的重要媒介.然而,肝癌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在介导肝癌细胞与肿瘤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间通讯的作用机制及其对肝癌进程的影响尚不明确.2020年6月18日,吴乔教授课题组在Molecular  相似文献   

20.
肝癌     
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发展中国家肝癌是癌症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也是一个主要的健康问题。在发达国家由于丙肝病毒感染也使得肝癌的问题变得日趋严重。有关肝癌的知识进展迅速,对于肝癌的治疗方式在近10年来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以前,肝癌被认为是一种外科疾病,肝切除是其唯一的治疗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死亡率很高。现在不仅肝脏外科手术变的比原来安全,而且肝癌的临床实践涵盖了一系列的学科包括外科学、介入放射学、肿瘤内科学、肝病学、诊断放射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甚至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