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家公司试制氮化硅获得成功。该材料的比重是钢的二分之一,用它制造的零件由于磨擦系数低,在达到摄氏12O0度高温时也无需用润滑油。现已考虑用氮化硅制造飞机发动机的轴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特别设计的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光伏红外探测器碲镉汞的稳态特性,得到了合乎物理规律的载流子分布,电势分布和伏安特性(包括暗特性和光照特性)并计算了结深、底板厚度,杂质剖面等变化对伏安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电磁波在半导体表面层的透射与反射的机理出发,提出并分析了以改变半导体薄膜的掺杂浓度来调节它的等离子频率,使它在可见光带及近红外激光处有高透射,在红外区高反射,从而以实现激光与红外隐身兼容。 相似文献
4.
在镍铬合金粉末中加入微量的碲,均匀混合后置于6 mm×200 mm的石英管中烧结,制备碲镍铬合金.通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ray分析等方法研究碲对镍铬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用HBRV-187.5布洛维硬度仪、HV-1000显微硬度测试仪和MMW-1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检测新型碲镍铬合金粉末材料的洛氏硬度(HRC)、显微硬度(HV)和抗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在镍铬合金粉末中加入微量的碲,镍铬合金材料生成新的相,起到稳定镍铬合金粉末材料硬度和磨损性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的红外纹理生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大规模背景场景纹理生成中的问题,结合纹理数据和物理模型,提出一种新的红外纹理生成方法.分析背景红外成像模型,通过建立背景温度模型、辐射模型、灰度映射模型,得到不同天气、任意时段的红外灰度值;利用可见光纹理图像,结合统计方法提取灰度空间分布,合成红外纹理.通过调节合成因子,可以生成具有红外辐射信息又不乏灰度空间变化信息的红外场景仿真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解决了实测数据获取困难,复杂建模耗时耗力、计算误差大的问题;生成的红外场景可视化效果大大提高,同时也能真实反映场景24 h温度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以巯基丙酸(mercaptopropionic acid,MPA)作为稳定剂,在水相中合成Cu离子掺杂的ZnSe量子点(quantum dots,QDs),并以ZnTe修饰其表面(ZnSe:Cu/ZnTe QDs).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高分辨透视电子显微镜(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ic microscopy,HR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ltraviolent-visible spectroscopy,UV-VIS)和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PL)荧光光度计对其结构、相貌和光学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所得荧光量子点的大小为4~6 nm;当激发波长325 nm时,荧光发射峰约为510 nm;经160 ℃热处理后,荧光发射峰会红移至540 nm左右,初步说明ZnTe的修饰会改变ZnSe:Cu量子点荧光发射峰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留民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科学家大幅度地提高了一种很有希望的超导材料的电流运载能力。这项成果有可能为制造低价、高效的输电线铺平道路。 这种新材料的电流运载能力比其前身提高了5倍,但研究人员目前只是用这种材料做成了一个横截面积为3cm2的小圆盘。他们正在增加它的长度,使之成为真正的输电线。 常规的电力系统使用铜线,但是铜线的电阻会造成15%的电力损耗。而超导电线中则不存在电阻,但是制造超导电线--实际上是金属陶瓷条--不仅成本昂贵,而且费时,并且直到现在,这种材料中的晶体结构的缝隙一直限制着电流的运载能力。 由德国奥格斯堡大学的物理… 相似文献
9.
低红外发射率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叙述了在铝粉外包覆红外透明粘合剂设计低红外发射率材料的实验过程,讨论了填料、粘合剂、涂层厚度等影响发射率的几个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所研制的样品发射率最低可达到0.678,表明了该途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能够较好地分割出舰船目标,实现后续的目标检测和识别,提出一种基于显著性检测的红外舰船图像分割方法。首先利用AC算法和FT算法对图像进行处理,将两种方法处理后的显著图合并,提高目标轮廓亮度,然后利用选大恒虚警检测的原理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分割。通过对比其他几种分割算法,证明此算法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分割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12.
<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陈仙辉研究组发现了一种新的铁基超导材料锂铁氢氧铁硒化合物(Li0.8Fe0.2)OHFe Se,其超导转变温度高达40 K(零下233.15摄氏度)以上,并确定了该新材料的晶体结构。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12月15日的《自然-材料》上。铁基高温超导体是目前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研究热点,铁硒(Fe Se)类超导体以其诸多独特的性质被认为是研究铁基超导机理的理想材料体系。尤其是近期报道的生长于钛酸锶衬底上的铁硒单层薄膜的零电阻转变温度高达100K以上,更加激起了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3.
确定高分子材料的组成和类别是新型高分子材料开发与研究中比较重要的环节,而人工分析,尤其是红外光谱谱图的解析,是一个程序繁琐、难度较大的过程,易于出错。本文提出利用计算机编写VisualBasic6.0程序来解决此类问题,开发出小型专家系统,使用时只需要选择实际谱图中的主要谱峰,程序能自动识别常见的47种高分子材料,速度快且精确度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制的专利设备成功地制备了全碳分子材料C60,分析了红外,拉曼光谱图,发现在527,576,1187,1430cm^-1处的4个C60的红外特性吸收峰,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基本吻合,由红外测试数值计算得出的力常数结果表明,C60内部原子间作用力的类型为C-C键和弱C=C键。 相似文献
15.
周继杨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59,(3)
铸造生产上常用的激冷材料为铸铁和钢,也有人推荐使用其他激冷能力比砂较大的材料 如镁砂、锆砂,铬铁矿,碳化矽等,但都因为它们的激冷能力不显著,或其它缺点不甚经疥 实用故使用不多,本文系从试验和计算两方面探讨了石墨的激冷作用,发现石墨的激冷作用 与铸铁相近,并进一步分析和实验了影响石墨激冷作用的一些因素,最后指出石墨激冷材料 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材料微结构对红外发射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发射率红外伪装材料主要采用金属材料、ATO材料和光子晶体材料,由于机械物理性能限制,难以满足工程伪装多波段兼容性要求.利用后向散射效应研制低发射率红外伪装材料是一种全新的技术途径,其主要机理是通过对红外透明材料发泡,在材料内部形成微气室空腔,使入射光线在材料内部的传输过程中发生多次反射,从而提高材料的综合反射效果.对微泡结构材料内部的后向散射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非均匀涂层光线传输模型,并定量分析了材料的物性参数和结构参数对材料表面等效发射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转换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热电材料是一类绿色无污染的能源转换材料,将在工业废热利用以及太阳光热复合发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合成了二碲化钨(WTe2)纳米带用于研究其热电性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证实了生长在Si衬底上的大面积WTe_2样品具有高质量的带状纳米结构,选区电子衍射表明样品具有单晶相.并在大约300–652 K的温度范围内研究了退火后纳米带的热电输运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纳米带的最大电导率约为9.55×10~4S/m,最大塞贝克系数为90μV K~(-1).特别是退火后纳米带样品的最大功率因子相较于普通粉末样品提高了近2倍.这是因为一维单晶纳米带结构具有较少的缺陷,导致了载流子迁移率提高,从而导致了高的电导率.粉末样品具有较多的缺陷,禁带宽度较小,导致了激发载流子所需要的激发能较小,单位温度变化而产生的载流子浓度较大,从而导致了低的塞贝克系数.因此WTe_2纳米带可以用于制造具有价廉和环境友好的热电纳米器件的优异材料.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研究了V原子单掺杂和双掺杂(ZnTe)12团簇的结构和磁性质.我们考虑了替代掺杂、外掺杂和内掺杂.不管是单掺杂还是双掺杂,外掺杂团簇都是最稳定结构.团簇磁矩主要来自V-3d态的贡献,4s和4p态也贡献了一小部分磁矩.由于轨道杂化,相邻的Zn和Te原子上也产生少量自旋.V原子之间的磁性耦合是短程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连续绝热加热法测量了不同氘化浓度的(XH4)2TeCl6单晶在75K-95K温区的比热,实验发现相变温度随着氘化浓度的增加而线性下降,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硼酚醛/桐油/纳米SiO2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红外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原位法制备了硼酚醛/桐油/纳米SiO2杂化材料,并用红外光谱进行结构表征,通过分析谱图中羰基、硅氧键、双键等的变化,研究了反应条件及投料比对杂化材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硼酚醛/桐油/纳米SiO2杂化材料具有优异的对热稳定性,能获得较高的碳的残留率,且具有良好的柔韧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