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世纪之交,当卡尔·雅斯贝尔斯从事精神病学研究工作时,精神病学还缺少一种概括性描述,精神病治疗学还处于临床经验的水平,没有统一的科学体系.正是在精神病学缺乏统一的科学体系和方法论的情况下,雅斯贝尔斯的<普通精神病理学>一书适逢其会,应运而生.在这部划时代的精神病理学著作中,雅斯贝尔斯创立了现象学方法并由此而创立了现象学的精神病理学,同时描述了发生学理解的方法,建立了理解心理学.  相似文献   

2.
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标志着精神病学理论从克拉培林的疾病学理论从克拉培林的分类学概念向描述性症状学概念的转变。雅斯贝尔精神病理学的基本方法是现象学描述、心理学理解和因果说明。通过区分可理解关系与因果关系、理解与说明、发展与过程等。雅斯贝尔斯指明了通达心灵生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卡尔.雅斯贝尔斯的《普通精神病理学》既是一部科学的精神病理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一部临床精神病理学的创新之作。作为一位精神病科医生和精神病理学家,雅斯贝尔斯凭借广博的知识兴趣和深邃的哲学目光,反思医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系统阐明了精神病学的一系列分类学规则和方法论规则,创立了现象学的精神病理学和理解的心理学,并通过倡导临床精神病理学,即精神疾病的症状学,开创了现代欧洲以及世界各国临床精神病学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所创立的现象学,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哲学运动之一。现象学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哲学领域,而且渗透到了具体的科学研究中。与现象学关系最紧密,并且受现象学影响最深的科学,可能就是精神病理学。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下,雅斯贝尔斯首先将现象学作为精神病理学的预备学科。在雅斯贝尔斯这里,现象学哲学方法(直观)与精神病理学、哲学与科学成功地统一了起来。现象学精神病理学,标志着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即哲学越来越多地向科学渗透,而科学也反过来影响到哲学本身。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位精神病科医生,雅斯贝尔斯根据精神病学方法论,开创了精神病的4阶段疗法,并阐明了医生与医疗实践的基本原则。直到今天,他的多元的、非还原的精神病疗法仍被视为精神病诊断与治疗中行之有效、特别有价值的方法。作为一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生存交往"和"爱的理解"置于他的思维的核心,不仅开辟了自身精神病理学发展的广阔道路,也预先推定了后期精神病理学的新方位:精神病理学现象不应被把握为孤立的心灵事实,而应被把握为医生与病人之间相知相遇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精神病学具有跨学科性质。某一历史阶段精神病学的发展不但决定于当时医学科学水平 ,同时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关系很大。本文从精神病学史角度历史地考察了近现代精神病学的哲学基础 ,指出了精神病学与哲学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卡尔·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思想对20世纪精神病学和现代许多国家的临床精神病理学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雅斯贝尔斯重新审视人文科学的特殊性,化人文科学传统为己有,致力于人文科学的理解的心理学,将精神病科医生作为理解和体验的个体一同纳入精神病理学中,描述了静力学的理解、理性的理解、心理学的理解、爱的理解等,从而清晰地勾画了理解的全过程,建立了精神病理学中的理解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方法论问题、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层面上概述了当代精神病学的方法论研究状况.当代精神病学先后经历了两次方法危机.第一次危机导致现象学、解释学渗透精神病学,第二次危机则导致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渗透精神病学.当代精神病学方法论的基本趋向是多元化,即不同概念、方法之间的相互趋向、相互渗透、相互包容.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西方反精神病学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精神病学运动是西方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文章分析了存在于精神病学行业内外的反精神病学运动兴起的原因,回顾了反精神病学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与西方反文化运动的相互关联,并且通过对几位反文化领袖观点的评述,展示了这场运动对于精神病人形象的塑造。最后,还介绍了作为反精神病学运动的结果和延续的消费主义者运动。  相似文献   

10.
卡尔·雅斯贝尔斯的《普通精神病理学》(1913)初版问世已逾100多年,但仍被视为精神病学的基本文献和里程碑著作。这部划时代文献不是执着于精神病科领域的无数现象和症状,而是从现象学视角严密记述、定义和分类这些现象,为准确评价、理解精神症状所必需的广阔领域提供了系统的知识和方法论。近入新世纪以来,令人鼓舞的是,国际学界已超越哲学与精神病学的之间的个别交流,从方法论视角进行全面对话,试图构筑哲学与精神病学的新的统一。就此而言,作为哲学与精神病学理念的共同源泉,雅斯贝尔斯的《普通精神病理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之一,尽管雅斯贝尔斯思想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特别地,作为其重要学术生长点的技术哲学思想,更需进一步挖掘。从历史文化动力学的新颖视角,雅斯贝尔斯对现代技术进行了存在主义反思,对技术问题做了深刻剖析,并对问题解决提出了独到见解。系统研究其技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雅斯贝尔斯批判了现代“科学哲学”倾向和“总体知识”冲动,揭示了科学的概念、范围和界限。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既不能是同一个东西,又不能互相反对。唯当把哲学与科学严格地加以区别开来以后,才能纯粹地保持二者之间的不可分离的联系,才能达到二者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13.
1883年,Kraepelin秉承牛顿式的思维,奠基了医学模式的精神病学,其指导思想源于机能主义。他认为精神病是生物学过程,是脑病变所致。机能对应结构,凡疾病必有生理结构的原因,精神病也不例外。其治疗模式是,“用物理与化学的方法改变脑生理结构”;治疗原则是“不许想”,治疗措施是吃药、冬眠或电休克,降低生理觉醒水平,使病人“无法想”。期望通过改变生理结构与淡忘心理事件,恢复正常精神状态。100多年实践表明,医学模式并未给患者带来福音,精神病被列入难治愈的慢性病。100多年医学模式的研究,没有找到精…  相似文献   

14.
从医学模式的精神病学到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再到存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是人类对心理疾病理解的三个阶段,它揭示了人类对心理疾病认识的深化过程。人类对心理疾病的探索也就是对自身本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以人文涵盖科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观及其偏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做了批判性的考察和分析,认为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反科学主义,二是泛道德主义。其偏颇之处在于:一方面,把科学狭隘地理解为“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另一方面,又将人文精神片面地归结为儒家的“道德精神”,并强调以人文涵盖科学,其结果是人为地加剧了所谓的科学(事实)世界和人文(阶段)世界的分离和对立。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对笛卡尔的一再回访,在海德格尔看来透露了胡塞尔对笛卡尔绝对科学观念的分享,这种对传统观念的未经现象学批判的接受使胡塞尔沦入"非现象学的"境地。胡塞尔虽然拒斥笛卡尔的一种数学化的自然科学的科学理想,但也无法由此摆脱"传统"的嫌疑,因为他所理解的笛卡尔的数学化的科学观念,只是把哲学建立为一种演绎系统的理想,而海德格尔则把这种数学化的科学观念还原到了其存在理解之上,即一切存在者都仅仅在被给予主体的意义上才存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不仅没有摆脱近代科学与哲学的存在理解,反而把这种原本隐蔽的理解带到了前台,从而使自己置身于近代科学与哲学的根本意义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中心法则与现代生物学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表示遗传信息传递规律的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是现代生物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之一,该法则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社会基础。自其产生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丰富和修正,显示出其核心思想不是简单的单向决定作用,而是复杂的相互作用,确立这一核心思想有助于预测其未来的发展。中心法则在探讨生命现象的规律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人用,极大地推动了生物科学的发展,是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基石,并为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统一指明了方向,在生命科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是理解涉身认知交互本质以及建构相应交互哲学的重要进路。当代美国哲学家肖恩.加拉格尔通过建设性地解读和利用现象学为我们探索交互认知和建构交互哲学提供了重要启示。加拉格尔从方法上廓清了一种建设性现象学的存在,建构了一种基于现象学的整体涉身性理论框架,尝试通过整体涉身性框架对认知科学研究进行了科学解释,并且透过交互主体性互动理论展示了一种可能的交互哲学。他的探索既具价值又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9.
具身AI(embodiedAI)(又称行为主义AI)的很多灵感源自现象学对经典AI的批判。现象学关于人类智能的洞见——非表征性、具身性、在世界中的存在,都转化为了具身AI的设计原则。具身AI的发展和成熟,不仅是对现象学哲学的实证,也是对现象学实践的重大发展。蒙在现象学脸上的神秘面纱,通过具身AI的工作得到了一定的揭示。因此,具身AI是一种不寻常的现象学实践。尽管当前的具身AI,还不能完全体现现象学对人的理解并克服经典AI的难题,但不容质疑的是:具身AI进路使人类向着真正理解和模拟自然智能的目标更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对宗教、科学和信仰的辨证关系,缺乏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本文试着对此三者及其关系进行一次现象学的研究,以期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