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波 《科技资讯》2006,(33):237-237
社会和谐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和谐的社会中,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更加合理地同步体现为全民共同的福利。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想经济与技术模式,它从转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入手,从根本上消除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压力与对环境的破坏,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和谐的社会中,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更加合理地同步体现为全民共同的福利。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想经济与技术模式,它从转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入手,从根本上消除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压力与对环境的破坏,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西部村落生态智慧的理性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西方,提前消费观念的无限扩张和虚拟经济规模的毫无节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在东方,人口快速增长给自然生态造成了不堪重负的压力。在虚拟经济泡沫不断破灭和持续发展推进艰难的现实峡谷之中,我们看到曾经被称为落后典型的"自给自足"乡村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勃发生机。以"村落生态智慧"为代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其理论意义和承传价值理应成为支撑人类持续、健康、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生态足迹、城市化与循环经济--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系统是生物圈生态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环境承载力是人类可安全施加给环境的最大“荷载”量,其关键问题是某一特定数量的人口需要多大面积的生产性土地来支撑.城市是人类消费物质、能源最强烈的节点和全球生态系统压力最大的“生态黑洞”和“熵黑洞”,城市自身无法实现可持续,但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生态足迹概念模型从人类需求占用角度为评估人类对环境系统的承载压力及环境可持续状态提供了较好的测量方法.通过上海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的计算及变化分析,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讨论了城市化及生态退化的关系,分析了生态足迹贸易对环境的作用,指出了城市对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地位.当前的城市化必须摒弃过度扩张的发展模式;杜绝奢侈消费,重新考虑现行经济增长政策的隐性成本;开展清洁生产,充分综合利用好现有资源,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城市人均生态足迹及对其支撑区域的生态压力,建设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5.
全球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巨大压力,经济迅速腾飞的中国,回顾以往的社会发展,在加强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同时,没有很好地注重社会和生态等其他方面的进步与和谐,经济的增长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为了迎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提倡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协调的发展战略,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人类总结了人类历史上农业文明阶段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阶段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带来的“黑色文明”而重新调整自己的文化,即摒弃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创造新的生态文化来与环境协同共进、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7.
颜红 《海峡科学》1998,(2):29-29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经济活动中,人们传统上都错误地认为空气、水、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可以无代价或无偿利用的,从而导致生态资源的无偿占用、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  相似文献   

8.
张怡康  刘源华 《奇闻怪事》2010,(1):63-64,47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环境和生态保护重视不够,形成了煤炭工业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一模式在造成煤炭资源严重浪费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全面推广,为我们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路线指明方向。为此,针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必须充分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力争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以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核心,分析了当前矿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威胁,并进一步分析其产生原因,提出了促进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达婷 《大自然》2011,(1):4-7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不断加强。2000年前后,世界人口已经有一半生活在城市中,人类在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大规模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使得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城市病随之显现。  相似文献   

10.
发展农村经济,振兴农村经济,加大投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的降低单位产出的农业资源消耗量和环境代价,不断提高资源的农业产出效率和社会经济支持能力,减轻资源和环境对人口、经济的压力,才能保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1.
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逐步认识到作为发展基础的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存在极限,人类经济活动受到自然界制约,即一个有限的、非增长的、物质上封闭的生态系统的制约。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与之相关联的环境保护工作,却仍然存在着未能和谐发展的问题。本文探讨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试图达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人类进入“城市化”时代.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问题相继出现,严重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城市生态化建设,在城市生态化建设过程中,环境伦理的建设十分必要,本文提出了环境伦理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壮族民间信仰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生态伦理观念。探寻壮族民间信仰的和谐生态伦理意蕴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制定正确的生态环境政策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壮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城乡二元格局下,各自以自身为中心,使得资源的分配利用不能统一协调,进一步加剧了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的进程,所以生态文明应在城乡统筹中实现。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相互关系,并就如何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生态和谐与人居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建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阐述了国内外一些新的建筑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通过分析建筑环境中质朴的自然生态观的形成和发展 ,指出和谐的人居环境一直是人类的追求目标 ,强调建筑师在当前和未来的建筑设计中 ,应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原则 ,注重环境效益、积极发展生态建筑 ,以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6.
人类满足于物欲,片面追求消费,对物质和金钱的关爱远远胜过对自然和环境的关爱,人类无情地向自然索取,破坏自然,使自然生态环境千疮百孔。我国自然资源的大量耗损,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质量。人类在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饱尝着资源匮乏和环境灾难酿成的苦果,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在新文明的冲击下面临危机。环境道德:人类的普遍道德,在本世纪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珍爱生命,珍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首先必须做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经历了“和谐一不和谐一新的和谐”的十分曲折的过程。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价值观、生产观、伦理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是一种旨在尊重自然环境保护、崇尚绿色人文旅游、关注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形式.位于我国中西部的该类型城市明显处于地域劣势.其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仅能增加收入,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能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使生态类资源得到更加科学高效利用.文章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提出了中西部城市生态旅游 资源开发实现新发展的政策法律治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技术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直接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技术生态化是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途径。实现这一途径必须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大生态技术的开发力度,完善政策和法律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王军  朱垒  许冬晓 《河南科学》2013,(10):1774-1778
中国“压缩式的工业化”进程加剧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快速增长的不平衡,使得绿色环保的理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绿色商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基于影响绿色商业发展因素的分析,运用解释结构模型理顺各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探讨阻碍绿色商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和直接驱动因素,为绿色商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绿色商业发展的建议对策:制定和完善绿色商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降低绿色产品的价格,增强产品购买力及培养绿色商业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