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语言的否定性原则指的是凡语言必须有否定语句的存在,否则就不称为语言。这一原则是维特根斯坦探讨语言问题时所持有的一个根本原则,它体现着语言的辩证法。根据这一原则,他对逻辑语言、日常语言和私人语言的可能性问题都作了独特的分析,认为逻辑语言和日常语言是可能的,而私人语言由于没有否定语句的存在因而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的论证过程由环环相扣的三个分论证构成。首先,维特根斯坦提出不为别人所知道的私人感觉是一种语法虚构;其次阐明即使有所谓私人感觉存在,在私人感觉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建立起私人语言;最后指出,即使有所谓私人语言,这种语言也毫无意义。他承认个体感觉的存在,但这种感觉可以为别人知道。感觉不是语言意义的终极来源,恰恰相反,感觉总在一定的语言游戏中获得意义。与个人感觉相联系的语言总是公共语言,总在一定的语言游戏中充当一定的角色。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在心理哲学的层面进一步批驳了建立在实指定义基础上的意义理论,对观念论哲学的根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论可能世界集合的封闭性与否定联结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经典否定联结词真值函项的研究表明:该函项是否成立依赖于可能世界集合是否完备。但是,进一步研究的结论是:单纯通过概括原则确定的可能世界集合具有虚拟的完备性,定义在其上的命题并不具有明确的意义;同时,可能世界集合的穷举问题在逻辑学范围内不可解。为了描述可能世界集合的逻辑性质,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封闭世界和开放世界预设。最后,作为主要结果,本文证明:(1)有前一预设下,经典逻辑的否定词真值函数成立。(2)在后一预设下,否定联结词的真值函项具有非经典的特性,即:当语句p为真时,否定p为假;而p为假时,否定p既不真也不假。上述结果为构造一种非规范的3-值逻辑系统(鞠实儿,1997)提供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首先提出了反“私人语言”论证。但是本文认为,他的论证并不充分。为了令人满意地论证“私人语言”或私人概念的不可能性,人们不能不求助于人有理性这一事实。在该事实的基础上,本文论证了这一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私人语言"之所以不可能,归根到底是因为"孤立地使用一个语词是不可能的",感觉表达式只有在某个语言体系和生活形式中才能获得其意义,而并非仅仅通过"指称"它们所代表的感觉体验就能获得意义。而在克里普克看来,"私人语言"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私人地"遵守规则是不可能的,"‘私人语言’的怀疑论悖论"只是"‘私人地’遵守规则的怀疑论悖论"的具体表现而已,一个共同体的各个成员之间的交往是诸如"遵守规则"和语言交流之类的行为之所以可能的前提条件。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理论,可以说是语言哲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说明现实中的语言决不能被看作"心灵过程的图像",决不象传统哲学所认为的那样是以"私人经验"或"私人语言"为基础的。克里普克低估了维特根斯坦的理论的这种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按照弗雷格的精确性要求,含混表达式没有指称,由此导致包含含混表达式的语句没有真值。弗雷格的这种观点在当代语境中通常被解读为关于含混性的一种虚无主义立场。然而,这种解读没有注意到弗雷格对精确性要求所附加的限定条件,也即从逻辑的观点看。这就意味着存在另外的非逻辑观点,从这种观点看,日常语言的含混语词或表达式有指称并且含混语句也有真值。  相似文献   

7.
人们通常认为,语言是一种约定的规则系统,而语言交流活动之所以可能取得成功,则是因为参与者们共有作为约定的语言。戴维森从他对语言交流本质的认识颠覆了这一关于语言交流的约定论,从而动摇了日常的语言概念,并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语言交流图景。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第243节中首先设想了一种私人语言,并在随后的几节里,给出了一种独特的"私人语言论证"。这个论证历来被认为是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中的要点和难点。对此论述很多。本文则基于对文本的解读,尝试给出一种关于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证"的简明解析,其要点有三:(1)首先划分出"私人语言"的两个要素,其次归纳出"私人语言论证"中的六种主要论证方式,最终得出:私人语言论证的关键在于对标准的探讨;(2)通过区分两种言语使用模式,表明私人语言论证揭示出了一种虚幻的言语使用模式——言语描述感觉模式;(3)通过对"因此"一词的考察,具体分析了维特根斯坦的论证策略,并给出了私人语言论证结构的两种相关解释。  相似文献   

9.
科学在古希腊产生时,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是一种语言现象,并以强烈语言意识为支柱。柏拉图称科学知识是“说出来的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是科学活动的工具和科学知识的载体,并由这种认识出发,把对希腊语的研究从语言学路线(探究语言的语法)转入逻辑的研究,其成果即形式逻辑被明确地认为是产生科学知识的工具。这导致形成一种从语言角度对科学作哲学探究的传统。及至20世纪,语言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主体和中心,而它主要是以科学作为哲学分析对象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社会模式生成并造就语言。语言不仅人类是最早的工具,而且是人类所独有的工具,更是人类最基础的工具——制造工具的工具——一种元工具。"元工具语言"的生成,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初级形态的形成。前语言阶段、声音语言阶段、记录语言阶段和机器语言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语言的低级形态,后两个阶段是语言的高级形态。语言的内在结构来自于长期的语言规范而形成稳定的社会心理,反映人的内心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人的认识和思维逻辑。语言的一步步发展,引领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时代的语言交流在时空上所产生的张力: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语言的开放特性,从而在最广的空间范围,在最持久的时间长河里持续激发创新,成为人类进步的持久的革命性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