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宽仁长厚”是刘备人物性格的最大特征之一,也是历代读者喜爱这一人物的原因所在。与此同时,刘备在完成这一心历路程中所借助的工具和手段,也是对哭与泪的高超运用。在这一点上,他与曹操有着迥然的不同,在对比中剖析枭雄与奸雄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及起因,可以为准确解读《三国演义》,把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49-51
《齐物论》首段中吾丧我开启该本篇的基本思想——齐物,万物不齐既是一种物理状态,更是人的心理状态,即成心。我的成心将是非、彼此、物我对立,从而发生冲突、斗争,生命之本心因此丧失。为回归本心、游心于道,《齐物论》提出明庸的概念,以一种哲学思辨的方式解除我与万物的对立关系,从而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学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人学体系。孔子的人学思想包括人的本质、人的建设、人的价值、人性与天命等方面。此外,孔子从"人群层次的分类"这个角度,对人的分类进行了归纳总结。孔子的人学思想主要保留在《论语》一书中。 相似文献
6.
廖德广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1)
大理是云南的古文化的中心,全方位研究大理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作者提出建立“大理学”,并从大理学的提出、大理学的三个构成部分、大理学的名称三个方面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7.
田清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47-50
中国人学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人学体系。孔子的人学思想包括人的本质、人的建设、人的价值、人性与天命等方面。此外,孔子从"人群层次的分类"这个角度,对人的分类进行了归纳总结。孔子的人学思想主要保留在《论语》一书中。 相似文献
8.
徐柏青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
“仁”这个词在孔子之前就已出现,但是把仁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仁,在孔子的时代尚属新的概念,因此,就连孔子的学生对仁所包含的思想意义也并不完全清楚。由于这个原因,孔子的学生探求仁的意义较多,孔子对学生就此问题所作的解释也较多,这从《论语》中的记载就可以得到证明。在一部篇幅不长的《论语》中,仁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竟高达一百零九次。看看孔子对仁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孔子常常是从不同方面或不同角度去解释仁,有的甚至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形或在不同的情境下解释仁。所以,孔子所说的仁究竟包含一些什么思想意义,古往今来,学者们众说纷纭。特别是当今科学门类越分越 相似文献
9.
茅金康 《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Z1)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仁”,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地方有109处(见杨伯峻《论语译注》附《论语词典》),其中,达到“仁”的一条重要的道德标准是“忠”。《论语·里仁篇》记载的一段孔子与曾子、曾子与门人的对话,说出了“忠”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忠”是“夫子之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忠”的念义,主要是指下对上,尤其是指臣对君的一种全心全意竭尽最大努力的态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也指对一般朋友尽心尽力的态度,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篇)尽“忠”的最高境界无过于献身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但是对孔子说的“杀身成仁”的理解,却被许多人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10.
说学的起源远远早于文学,在文字出现以前的漫长时间里,人们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形体语言来表达和传播,所谓“口头文学”其实就是说学。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对他的思想向来争议颇多,但纵观诸多论点,似乎都没有看到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孔子个人的生活经历对他的影响,由此就割裂了思维和现实的关系,从而片面的理解孔子思想。 相似文献
13.
谭嗣同《仁学》的主题有二:一是,"仁"与"学";二是,"仁之学"。通盘考察《仁学》一书,再反观《仁学·自序》中谭嗣同对其写作《仁学》的论述,可以发现:通过对"仁"的整合和提升,谭嗣同由"学"至"仁"、化"学"归"仁",试图把"学"的认知理性和功利实用收摄在"仁"的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中,是一种关于"仁"的新学说。因此,谭嗣同的《仁学》,虽不脱中体西用论的窠臼,但是却具有融合中西文化的特点;虽是雏形,但却是近代学人会通中西文化而建构哲学体系的第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4.
古代称医学为"仁术"的年代已不可确考,从现有材料来看,当在宋明时期。明显是理学向医学进一步渗透下的产物。然而,理学的"仁"范畴的形成,亦吸取了医学的有关论述,使之从先在儒学单纯的伦理范时而变为形而上的本体范畴。"仁"作为宋明时期医懦关系的重要内容,值得去做一番较为详细的探讨。如果从医学方面考竟源流,(内经)中已经有"仁"的概念和儒家人贵的思想。(灵枢·通天新云:"太阳之个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认为"太阴之人"属于贪婪淫荡的性恶者,这里的"仁"巳具有伦理道槽概念上的涵意。汉懦董仲舒亦有类似观点,如说… 相似文献
15.
祝宝满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7,(1)
“仁”作为伦理范畴是春秋时才产生的。但是把“仁”作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则始自孔子。孔子论仁,实为数不多,整部论语才数十处。孔子主动论仁,为数就更少,“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整部论语才二、三十处。但仅此,已足见“仁”在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位置了。也就是说,不管是从逻辑归纳出发,还是由内在的逻辑考察出发,我们都可以看出:“仁”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中国的大圣人和至圣先师,他的"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思想、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该文以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思想为研究对象,从概括孔子"仁"思想形成背景入手,在分析孔子"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孔子"仁"思想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李清照主要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亦‘自是一家’”的观点,为了维护词体的独立性,提出了“词‘别是一家’”说。本文从音律、题材内容和艺术审美三方面详细论析了李清照的这一词学观。 相似文献
19.
20.
秦静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孔"与"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命题,它们的提出是当时矛盾斗争的产物,面对"礼崩乐坏"的残酷现实,孔子认为传统的"刑"、"政"之治已不能维持传统统治秩序,只有采用"德"、"礼"等新的统治艺术,才能实现"复兴周礼"的终极目标。所以"礼"是目的、是统领,而"仁"是为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它们统一于"复兴周礼"的旗帜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