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姜德敏 《大自然》1989,(4):36-37
土地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尤其珍贵.据统计,世界人均占有土地49.5亩,而我国人均占有土地15亩;世界人均占有耕地4.4亩,我国人均占有耕地1.5亩.我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却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早在1981年中央就提出控制人口、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2.
中国——贫土的国度地球上可供人类居住使用的土地约为13000万平方公里,中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居住着12亿人,人均土地占有量不足13亩,除去沙漠戈壁、高原雪山及其它不适于开发使用的地区,12亿中国人只有不到15亿亩的可耕地,人均1.3亩,与世界人均占有土地量49.5商及人均耕地占有量5.5商相比,中国人的土地占有量只达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  相似文献   

3.
韦敏 《特区科技》1996,(5):46-46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均土地较少的国家,人均耕地在1.2亩左右,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这块仅占世界7%的耕地上却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我们可以想象这块土地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中国12亿人口每年需要6788亿公斤的粮食,而这块土地现时只能供应5106亿公斤粮食,还有1000多亿公斤的粮食缺口需要我们通过进口或改造中低产田去争取。可是我国还以每年平均550万亩的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60年代后期《寂静的春天》发表以来,生态文明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这里所说的“生态”是指我们和我们周围的一切,而“文明”则代表一种社会形态。远古的时候,人类敬畏自然,生活在听任大自然摆布的“原始文明”中。随着种植和养殖活动的出现,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阶段。农业文明时期的生产力有限,人口总量不多,人类社会基本上仍然处于从属于大自然的状态。近300多年以来的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时期。  相似文献   

5.
正民以食为天,诚哉斯言!6000年前,两河地区的苏美尔人创造了农业,人类文明也随之诞生。在数千年间,农业是决定文明兴衰、治乱循环的决定性因素。直至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古老的农业仍旧是提供人类生存所需能量的最主要方式。近六十多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2亿吨,增长到2015年的6.214亿吨,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13.6亿人的吃饭问题。而同时期,耕地总面积仅由14.6亿亩增长到18.2亿亩。也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以伟大的造化之功,创造了一方美丽的土地,这方“怀抱在幸福之源”中的土地,就是人类心灵重归宁静的精神家园———丽江。丽江,是尽得天然的。走进老君山的神奇美丽之中,掩藏在秀色之中的“九十九龙潭”突然跃入眼帘,人们一定会为人类苦苦寻觅的蓝色湖泊而惊喜万分。当阳光镀亮了方圆百里的大树杜鹃时,变幻莫测的花色便向世间展示出独特的美丽。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出发,由北向南至丽江县石鼓镇陡然掉头东流,形成巨大的“V"字形江湾,人称“万里长江第一湾”。江湾亭中石鼓,不仅记载着三国“五月渡泸”、元代“革囊渡江”…  相似文献   

7.
李惠茹 《创新科技》2013,(7):106-107
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正在破坏性、掠夺性利用地球资源,近年来,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大自然在警示着人们:如果不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人类将会使地球资源枯竭;如果不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人类将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所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推进和倡导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生存发展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五十年代初,台湾海峡两岸都进行了一场旨在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改革。在大陆新解放区,无偿没收了地主的7亿亩土地,分配给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在台湾,则是有偿的征收地主土地46.6万亩及“公地”162万亩,转卖给19.5万户农民。台湾土地改革的规模简直不能同大陆的土地改革相提并论,改革的彻底性也大不一样。但有些同志以台湾经过土地改革走上“经济  相似文献   

9.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地处北纬47度至55度之间的欧洲中部,总面积约5.37亿亩,其中森林1.57亿亩,农田1.61亿亩,牧草地1.03亿亩,道路、城镇、水面等1.16亿亩。一眼望去,森林、庄稼、绿草覆盖了绝大部分土地,余下的即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现代化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碧绿清澈的河水湖面,以及整洁漂亮的德式房屋。农林牧三者结合得很好,有一个良性循环的生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世界》2008,(4):96
欧洲是近代科技的发源地,从16世纪到20世纪的400多年时间里,欧洲的科学和技术一直居于世界领先位置,主导和引领着人类科技的发展,缔造出许多对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也同时成就了一大批科学大师。只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美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崛起,以及欧洲战乱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导致世界科学中心向美国转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11.
谭峰 《广东科技》2010,19(9):82-82
<正>科技发展伴随着人类生活的历史轨迹,不断加速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脚步。科技与生活已经相互融合,与我们难分难舍。生活孕育了科技,多彩的生活提供了科技发展的平台,生活的追求提供了科技进步的动力,生活的艰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再加上人类的活动更加频繁,加速了大自然的破坏速度,使得自然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也在受到严重的破坏,这也引起政府、学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为了确保大自然生物多样性不被破坏,为了保护人类居住的家园,现对生物多样性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备受世界关注的粮食问题,守住18亿亩耕地面积的政策目标,都彰显着土地规制的重要性。目前,在土地转性和用途更改集中的城乡结合部,出现了土地利用的粗放、低效率、违法违规等问题,表明现有的土地规制政策有其内在缺陷,不能有效遏制耕地资源的减少。因此,应当从明晰土地产权,完善土地征用的法律制度、程序、管理体制,加强市场机制作用等方面进行城乡结合部土地规制的改进。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全世界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剩余劳动力最多的国家。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人口基数历来就大11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 第二,农村人口居多,11亿人口9亿农民。农村人口在增加,而农村耕地面积却不断减少。1957年全国共有耕地为16.8亿亩,当时乡村劳动力只有1.9亿人,每个劳动力平均耕地为8.7亩;到了1992年全国耕地缩减到14.3亿亩,比57年少了2.5亿亩土地,可是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尽管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但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因素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我们,生存危机阴霾般地笼罩在我们身边。中国每年增加人口1500万,中国每年减少土地1500万亩,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1000亿元人民币……。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以自然资源破坏、生活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的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唯  相似文献   

16.
当代社会在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人们的生产、生活样态正在经历着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过渡到当前信息文明,人类正在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从占有土地、占有金钱资本到占有知识,人类的财富概念正在不断发生反转、变化。新经济时代所特有的复杂性、多元化及突变性,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市场需求推动都对社会综合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亦使得  相似文献   

17.
正如果把宇宙137亿年的历史压缩成一年,那么,人类其实在最后一分钟才进入文明,最后一秒钟才进入太空。对人类来说,要想在一秒钟的时间里,去探寻一年的谜题,去解答宇宙从何而生、向何处去、地外是否有文明存在……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源,也养育了人类的文化,陶冶着人类的情操,大自然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础和源泉.那么,大自然与动植物检疫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是动植物检疫呢?人类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和发展了农业.农业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它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个基础稳固与否,不  相似文献   

19.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高度重视耕地资源保护,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说过:“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只有切实保护耕地,才能确保农业的稳定增长,确保十几亿人的吃饭. 我国有耕地面积近20亿亩,从总量上看不愧为世界土地资源大国,但我国有12亿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又是一个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式是:一方面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人口却在逐年递增,人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金庆焕 《广东科技》2006,(11):30-31
四、我国土地、水和森林资源状况 (一)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2003年,我国拥有耕地仅18多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4亩,约为世界人均耕地4、05亿亩的三分之一。而美国的耕地总量为29亿亩,人均耕地为11.16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