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洛阳历代出土铜镜、陶俑、三彩俑巧妙的造型艺术构思和精湛的工艺制作技术,从而展现了洛阳出土文物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殷商时代出土的铜镜至今发现的只有五面,一面镜背有弓形钮,饰以席纹和鳞纹图案。另四面均为圆形,镜背有拱形环钮,且分别装饰以叶脉或多圈凸弦纹,镜成  相似文献   

3.
洛阳偃师市先后有七个王朝建朝于此,建国后清理发掘了数以千计的古代墓葬,该文鉴选已出土的汉代至元代的一批选型新颖、制作精美、纹饰繁缛的铜镜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
车米 《青年科学》2009,(6):21-21
汉代,曾经出现过一种神奇的青铜镜。这种青铜镜又叫“水银沁”铜镜,传说它能够千年不腐,其它铜镜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已被腐蚀,而唯独水银沁铜镜仍然光亮如新,光可照人。  相似文献   

5.
以往的考古界和美术界都对汉唐铜镜十分重视,这方面的著录及文献资料堪称丰富,而对于金代的铜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古代铜镜的铸造高峰是汉唐,而到了金时又迎来了另一个高峰。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可以从金代铜镜的研究上折射出金一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民俗的若干问题,特别是通过它的纹饰和铭文所反映出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早已远远超出了铜镜本身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和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对于北方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的拓展无疑提供了更多的实用史料。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化学成份的铜镜进行化学分析和金相检验,从而发现化学成份对铜镜的成像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铜镜数量多种类杂,该时期是我国铜镜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春秋战国铜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时期的铜镜形状和结构奠定了以后铜镜的基础;铜镜组图以及各种花纹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铜镜的繁荣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我国汉语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前为止,学界针对已经公布的海昏侯墓文物材料如一些印章、铜镜文物有所讨论外,更多出土文物几乎没有人讨论涉及,即使一些零星的解释,也多为道听途说、没有根据的推测而已。本文在已经公布的海昏侯出土文物资料中,有选择地讨论了海昏侯出土的印章、金币和两件商周青铜器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禹州汉墓的形制大致有土洞墓、砖室墓、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四大类,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有陶器、石器、铁器、铜器、铜钱、骨器、玉器七大类。禹州汉墓中出土的器物如陶灶、井、圈厕、熏炉、石磨、臼、砚台、铁犁铧、锛、铜钱、铜镜等随葬品背后是两汉时期活人日常生活用品的投影,共同承载着汉代人们的居家炊煮、饮水、养殖、净化空气、碾舂、书写、农耕、经济、信仰等等日常居家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10.
江南吴地早期的佛教工艺美术品主要以铜镜和魂瓶为大宗,在造型及制作工艺上独具特色,它反映了佛教在早期的吴地民间传播过程中的地域特征。同时,佛教像在铜镜和魂瓶上的装饰运用,成为当时的汉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和的一个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1.
铜镜在中国古代主要是人们用来照面饰容的器具。古代铜镜工艺源起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齐家文化,至清玻璃镜普及后退出历史舞台。它既是实用器具.又是具有审美特征的工艺品。在现象学这一视域中,对古代铜镜工艺展开审美观照.使之去蔽,一个它所关切的生存世界才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2.
李湘涛 《大自然》2013,(5):14-16
远古时期,人们只能以水照面,随着合金技术的出现,铜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我国最早的铜镜发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此后铜镜被人们使用了近4000年,在汉唐达到高峰。明清时期,随着玻璃镜的出现和普及,铜镜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铜镜,又称青铜镜,一般为圆形或方形,正面磨砺光亮用以照面,背面铸以铭文及纹饰图案。背面的装饰普遍采用线条式或浮雕式表现手法,布局规矩,其纹饰内容十分丰富,往往涉及多种几何图形、动植物、神兽仙人、民间故事、生活百态或祈愿祝福等,有些铜镜做工极为精美,甚至可与画作媲美。铸造精致、形态美观、纹饰华丽、铭文丰富的铜镜,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古代铜镜的纹饰中,有关动物与神兽的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古铜镜的X射线物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镜是我国古代制作的一种青铜合金器物。其历史悠久、工艺精致、数量品种繁多,长期以来,一直是考古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铜镜中,尤以具有特殊表面的“黑漆古”、“瓜皮绿”等品种最为珍贵,它们的结构和耐腐蚀机理至今仍是考古研究的难题之一。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我们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研究古铜镜,在比较不同类型铜镜表面结构的基础上,得出了若干有意义的结果。这一工作不仅可为探明“黑漆古”等类铜镜耐腐蚀机理奠定基础,而且将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传统考古方法与实验室考古技术相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江南吴地早期的佛教工艺美术品主要以铜镜和魂瓶为大宗,在造型及制作工艺上独具特色,它反映了佛教在早期的吴地民间传播过程中的地域特征。同时,佛教像在铜镜和魂瓶上的装饰运用,成为当时的汉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和的一个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人们以为宁乡出土青铜器的历史是从四羊方尊开始的,实际上宁乡出土青铜器历史至少可早至康熙九年(1670)。据相关资料记载,解放前宁乡出土的青铜器有十五件,其中晚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六件,除1938年黄材出土的四羊方尊外,还有道光十六年(1836)朱石桥出土的三件铜钟、道光二十四年(1844)沩山出土的周觚棱壶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毛公桥出土的“父乙”窝纹。  相似文献   

16.
超薄微通道水冷铜镜的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强激光作用下的超薄微通道水冷铜镜的温度场分布和热变形进行了系统模拟,研究了超薄微通道水冷铜镜的结构对镜面变形峰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冷可以大大降低镜面变形的峰谷值;水冷铜镜的结构对镜面变形峰谷值有很大的影响.镜面厚度、水槽尺寸以及水冷区域的大小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以水冷区域的大小影响尤甚.与当今广泛使用的水冷镜不同,本研究表明水冷区域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有一个最佳值.  相似文献   

17.
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艺术珍品“西汉铜镜”具有“透光”功能。本文根据冷却凝固理论,应用弹性理论阐明了边框残余应力是“透光”效应的基本原因。根据实验应力分析,给出了残余应力的定量数值。文中还计算了球面扁壳型铜镜的镜背表面应力,并和实测数据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18.
周国兴 《大自然》2010,(2):64-68
探秘斯特克方汀 “人类摇篮世界遗产地”占地4.7万公顷,大部分土地为私人所有,其中著名的斯特克方汀属于斯特格曼家族。1958年斯特格曼家族将这些洞穴捐赠给了维茨大学。该世界自然遗产地主要由13座白云岩洞穴组成,这些洞穴中盛产包括人类化石在内的动植物化石,其中8个洞穴出土了人类化石,4个洞穴出土了石器和骨器,共出土950多件标本。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文物工作者在发掘古遗址或古墓葬的工作中,发现有大量的纺轮,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内纺轮的发现最为集中。如:河姆渡遗址在第一次发掘中就出土了对件纺轮;大汉口出土了引件纺轮;庙底沟仰韶文化出土了85件纺轮;东张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336件纺轮;蒲城店也发掘出了上百件纺轮等等。目前,我国最早的纺轮是在中原地区裴里岗文化表沟遗址和河北磁山遗址内发现的。以上出土的纺轮质地多种多样,不仅有陶质的,也有石质的和木制的,甚至还有骨质的;从形制上看有扁圆形的,算珠形的,截头形的等等;在重量上也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20.
鲁北地区商周时期的海盐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XRD和XRF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山东省渤海湾地区滨州市阳信县李屋遗址和寿光市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陶器——盔形器及附着土壤.样品的Na元素和Cl元素XRF分析结果表明:李屋遗址和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的盔形器的含盐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品,显示这二地的盔形器与早期海盐生产有关.李屋遗址出土的盔形器表面附着土样用去离子水过滤后,滤液结晶体的XRD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该盔形器是商周时期渤海湾地区海盐生产的器物.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的盔形器的内壁沉淀物与长江三峡中坝遗址出土的花边陶釜的内壁沉淀物具有基本相同的物相,这进一步表明其与海盐生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