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禹锡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贬谪诗人,贬谪使刘禹锡备尝忧患磨难,但也正是贬谪激发了他借文学创作抒发郁愤并与忧患抗争的动力和勇气。他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贬谪文学豪健雄奇、冷峻犀利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贬谪文学沉湎于忧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贬谪文学写作的新路径。从他的作品中可以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诗歌的感情豪迈、深沉,具有比较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来自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人格魅力、执着精神、智慧力量。但是,由于情感的表现内敛而有节制,讲究蕴藉含蓄,重视向诗歌深层意蕴方面开掘,刘禹锡诗歌的情感力度又不表现为因重气势而具有巨大的冲击力。这种情感力度特征及其形成对他的诗风形成有较大影响,使得刘禹锡以峻朗的诗歌风格在中唐诗坛众多诗人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歌中以七言绝句所拥有的读者为最多。唐人七绝的高手甚多,成就最为突出的是李白、王昌龄、李益、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处于中唐的刘禹锡,其七绝创作在题材和表现方法方面,对盛唐李白、王昌龄等既有继承,更有突破,形成独特风貌,从而也确立了很高的历史地位。本文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对刘禹锡在七绝方面的贡献作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在庞杂的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文学手法是诸多相关论述的交结点.形式主义促成文学研究科学化的努力,使文学手法成为文学科学研究的惟一主角和直接对象.而文学手法达致艺术的实现形式,首当其冲的是陌生化;其旨归,则在于风格学的建立与完成.  相似文献   

5.
通过与正史及其他笔记小说记载相比较,考出《刘宾客嘉话录》中共有八条他书未见载的独录文献,涉及的人物除刘禹锡以外包括:刘伯刍、杜佑、范希朝、刘晏、王缙、袁德师、窦常、王承弁.通过对这些人物及其相关事宜的考辨,可以看出这八条文献的史料与文学价值,也可以由此窥见当时政治和日常生活的一角.  相似文献   

6.
竹枝词本为流行于西南民间的祭祀歌曲,总体风格哀怨凄苦。经中唐诗人刘禹锡的创造性“改写”,原本粗糙哀怨的民间竹枝词逐渐发展为文辞高妙、活泼流畅的文人诗词。宋元、明清诗家对刘禹锡《竹枝词》均作出了高度评价,对《竹枝词》也多有拟作,并使其从巴渝地区逐渐流传至全国各地,文人竹枝词的经典地位也在这一接受历程中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7.
文学风格翻译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风格翻译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过于片面或简化地看待文学风格翻译都会远离翻译实际.作家个人风格是在时代、民族、阶级的风格的前提下形成的,译者也是如此.因此,译者、读者以及译作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者处理文学风格翻译中的取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极其紧密,一方面,外部的政治环境对文人的心态和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统治者对文学的爱好和鼓励,采取的激励文学创作和提高文学地位的政策都有助于促进文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政治斗争中对文人的诛杀和打压则会扭曲文人的心态并使文学发展畸形。另一方面,文人对现实生活具有能动的反映,他们具有独立的精神,不屈的意志,能够不畏强权,发表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简明地提出文学风格的定义,认为“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此定义较过去的有所不同,并对形成文学风格的内在动因、外在表现以及风格的特性一一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2007年的中国奇幻文学,仍然经历了剧烈的市场分化与战略重组.奇幻文学发展中的许多重要问题,也在2007年得到了凸显,如网络和期刊两种不同传播风格、科幻与武侠对奇幻文学的不同影响等.“中国化奇幻“和“大幻想文学“的建构,也在2007年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唐两位著名的文学家,刘禹锡和柳宗元不仅在诗歌、散文领域成就卓然,他们的赋体文学也应受到重视。两者的赋作具有若干共同特征,同时又分别在精神上和体式上呈现出不同风貌。  相似文献   

12.
逯阳 《科技咨询导报》2008,(23):223-223
刘禹锡是中唐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历代对刘禹锡的研究从未间断,但综观20世纪以来对刘禹锡散文创作方面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专门对刘禹锡散文创作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对其哲学思想和贬谪历程的研究,而本文主要侧重于研究刘禹锡那种对理想执著追求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中,风格是一个范畴伸缩性极强,极易引起混淆的概念。人们谈到文学风格,有时视野仅局限于作品,更多的会把视线投注到作品及其背后的作者,但很少有人将它贯穿于作品、作者、读者、生活"文学四要素"的全部,进而通过对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的探询还文学风格本来的完整的面目。但是,就文学创作这个阶段性视阈而言,作者与作品是核心要素,创作个性与言语形式是创作风格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文章就人们历来关注的问题之一即作者的创作个性与风格的形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地域文学与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双向关系.河洛文化对河洛文学精神品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河洛王都文化生成了河洛文学的权力意识,苦难意识、历史兴亡意识;河洛理学文化构造了河洛文学的理学主题和独特的人物形象;河图洛书文化塑造了河洛文学的神秘奇异风格.河洛文学捍卫和坚守了河洛那方土地上的地域文化,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5.
“信”是翻译标准的核心。“译界泰斗”杨宪益、戴乃迭对鲁迅作品翻译的精妙之处,在于其译著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与原文一致,译文与原文一样流畅通顺,达到了翻译的“信”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6.
刘禹锡在贬谪期间所创作的大部分作品抒发了对自身清白无辜的自信和因贬谪产生的满怀的忧怨牢骚,使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贬谪文学传统,在他创作的贬谪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一种浓郁的“骚怨”精神。  相似文献   

17.
风格再现是文学翻译的关键。文章旨在阐明风格的概念,风格的可译性,以及译者与作者风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对刘禹锡唱和诗的体制特征作初步的阐释,着重分析刘禹锡唱诗与和诗的主题关系,即并列型主题和提升型主题,同时探讨刘禹锡唱和诗的多循环形式。  相似文献   

19.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施蛰存与沈从文分别是上海和北京的文坛重镇,虽然海派文学与京派文学有绝然不同的风格,但是施蛰存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上有许多可以相提并论的地方。文章试比较二人创作的相似性,并从施蛰存与沈从文的联系交往中探究构成二人小说风格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轫期,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汲取先贤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培养当代大学生强烈的忧患意识,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坚韧不屈的斗争精神,炽热的爱国情怀,高洁的人格操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