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六种家鼠染色体银染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云南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白腹巨鼠(Rattus edwardsi)、社鼠(Rattus niviventer)、刺毛鼠(Rattus fulvescens)和王鼠(Rattus rajah)的核仁组织者区(nucleolus organizer regions)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通过分析各个种动物染色体上核仁组织者区的位置来探讨这六种动物之间存在的亲缘关系以及可能的演化途径。从而得出这六种家鼠可能的演化线路可分成三支:褐家鼠和黄胸鼠代表着其中一支;社鼠、刺毛鼠和白腹巨鼠代表着另一支;最后一支是王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骨髓细胞为材料,对两种家鼠属(Rattus)动物,即黄胸鼠(R. flavipectus),褐家鼠(R. norvegicus)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家鼠、黄胸鼠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都为2n=42,它们的一般核型相似,其差异仅在于祸家鼠No.1和No.9染色体为亚端着丝点,而黄胸鼠则为端着丝点染色体。Ag染色表明,虽然两种家鼠出现Ag染色阳性的染色体数目不同,黄胸鼠的变化范围为3-9,褐家鼠的变化范围为1-6,但其位置都在染色体着丝粒区域。另外,还发现有两个黄胸鼠具有超数染色体,其染色体数分别为43、44。  相似文献   

3.
经2004年2~6月调查,笔架山有两栖类4科、5属、9种,全为无尾目.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种类1种.东洋界种类7种,约占种数的78%.广泛分布的种类2种,约占种数的22%.爬行类动物23种,隶属3目、10科、18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种类1种.18种是东洋界的种类,约占种数的78%.5种是广布种,约占种数22%.笔架山地处东洋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在整体上是华南区与华中区成分的共有,这是本亚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的普遍现象,也是笔架山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的重要特征.分析了两栖爬行类的种群分布,对其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保护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西安地区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的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2n=42。常染色体由13对末端着丝粒染色体以及7对小的中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性染色体XY 是一对大小不等的末端着丝粒染色体。时染色体的 G—带,C—带和 Ag—带也做了观察分析,所得结果与 Yosida(1973)的文献资料相比较可以看出,西安地区黄胸鼠的核型可能是从亚洲型黑家鼠(Rattus rattus tanezumi)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5.
经2004年2~6月调查,笔架山有两栖类4科、5属、9种,全为无尾目。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种类1种。东洋界种类7种,约占种数的78%。广泛分布的种类2种,约占种数的22%。爬行类动物23种,隶属3目、10科、18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种类1种。18种是东洋界的种类,约占种数的78%。5种是广布种,约占种数22%。笔架山地处东洋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在整体上是华南区与华中区成分的共有,这是本亚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的普遍现象,也是笔架山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的重要特征。分析了两栖爬行类的种群分布,对其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保护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自然栖有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的室内,观察黄胸鼠对新异物行为反应,并作了食物消耗量实验。结果表明,黄胸鼠对新异物既有回避,又有积极地探索行为,一般需经6~21次的反复审察后,才触动新异物体(包括鼠笼、鼠夹、毒饵等)。试验说明:对新异物,大多数黄胸鼠需要4天以后才可能降低机警性而大胆取食。因此建议在消灭黄胸鼠时,使用急性灭鼠药的前饵时间不能少于3天;采用敌鼠钠盐等慢性药物,需连续用5~6天,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7.
黄胸鼠对新异物行为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栖有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的室内,观察黄胸鼠对新异物行为反应,并作了食物消耗量实验。结果表明,黄胸鼠对新异物既有迴避,又有积极地探索行为,一般需经6~21次的反复审察后,才触动新异物体(包括鼠笼、鼠夹、毒饵等)。试验说明:对新异物,大多数黄胸鼠需要4天以后才可能降低机警性而大胆取食。因此建议在消灭黄胸鼠时,使用急性灭鼠药的前饵时间不能少于3天;采用敌鼠钠盐等慢性药物,需连续用5~6天,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两侧,水稻栽培制度相对复杂、多变,可划分为沿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西南大别山和江南山地四个植稻生态亚区,各亚区生态水稻的种植制度、管理方式、环境条件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造成了本省复杂的水稻害虫群落结构,摸清我省水稻害虫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规律、引起演替的原因,对指导生产实践,寻求经济、安全、高效、长效的水稻害虫控制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一种针对重金属铅(Pb)的高效环境友好型淋洗剂,采用水平实验法探究了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EDTMPA)、聚酰胺酸(PAA)、鼠李糖脂三种淋洗剂对Pb污染土壤的淋洗特征,使用响应面法对EDTMPA和PAA进行了淋洗参数优化.首次将这两种螯合剂EDTMPA,PAA与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复合淋洗.结果表明,单独淋洗时,EDTMPA的效果最佳,最佳淋洗参数为质量分数2.3%,pH 5.7,淋洗时间167 min,对Pb的去除率为57.6%.鼠李糖脂复合EDTMPA对Pb的最大去除率为70.9%,比EDTMPA单独淋洗提高了12%;鼠李糖脂复合PAA的最大去除率为63.3%,比PAA单独淋洗提高了16%.鼠李糖脂复合EDTMPA是一种高效且环境友好型淋洗剂.  相似文献   

10.
经对河北大学博物馆保存的内蒙古拟步甲定名物种和相关资料的整理,共得到6亚科26族65属232种(亚种).依据这些种类及其相关信息,分析了该科昆虫的区系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得到如下初步结果:(1)内蒙古拟步甲区系以古北界蒙新区成分占绝对优势,总种数高达232种(100.0%),它与华北区和东北区的分布关系紧密联系,前者达到57种(24.6%),后者达到30种(12.9%),而与华中区、青藏区、华南区、西南区的联系比较疏远,共同分布种类分别为28种(12.1%)、28种(12.1%)、22种(9.5%)和11种(4.5%);(2)内蒙古拟步甲在物种数量分布上呈明显的西多东少趋势,物种分布自西向东依次为:阿拉善荒漠草原区144种(62.1%)蒙中干草原区98种(42.3%)呼伦贝尔-辽西区52种(22.4%)蒙东干草原区48种(20.7%)大兴安岭森林草原区14种(6.0%);(3)内蒙古拟步甲的特有属、种相对丰富,已知有19属(29.2%)和29种(12.5%).本文还对内蒙古拟步甲的现有区域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贵州常绿杜鹃亚属区系地理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迄今有常绿杜鹃亚属(Subg.Hymenanthus)植物27种、3亚种、2变种。本文以相似系数公式分析了贵州常绿杜鹃亚属植物与邻近地区的地理亲缘关系;应用等级聚合分类中可变技术研究了它们的区系地理成分及其主要分布区,结合古地理变迁、自然地理特点、区系组成以及某些重要替代树种的分布,讨论了“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在贵州境内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黄毛鼠及其体外寄生虫进行专题总结,黄毛鼠在我省分布广密度高,其组成及密度沿海高于山区,平原高于丘陵,随着海拔逐渐增高,数量逐渐减少。黄毛鼠外土唾有跳蚤。革螨、恙螨和蜱、,合计近70种之多,为鼠类之冠,由于全省范围内地形,地陀孟貌、气候、海拔及鼠类组成比等条件不同,黄毛鼠体外寄生虫的种类和数量在各地有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不同,闽东北山区的种类多于东南沿海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13.
啮齿动物胎仔数和纬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根据53年92篇文献中关于啮齿动物胎仔数研究资料,利用秩相关对我国10个啮齿动物物种(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黄毛鼠Rattus losea,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小家鼠Mus musculus,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胎仔数和纬度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在10个啮齿动物物种中,小家鼠(居民区)、黑线仓鼠和黄胸鼠的胎仔数与纬度呈正相关,其它物种的胎仔数和纬度不相关.胎仔数具有种的特异性,它的大小受一系列因素(如种群年龄结构、种群密度、母体体重、婚配制度、生境、年份、食物等)的影响,现有资料尚不支持啮齿动物胎仔数随纬度上升而增加的一般性结论.  相似文献   

14.
采用γ单相区和γ+α双相区轧制并淬火工艺以及双相区再加热-淬火-碳配分( IQ&P)工艺,研究预处理组织对低碳钢室温状态多相组织特征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实验用低碳钢经两种工艺轧制并淬火处理,获得马氏体和马氏体+铁素体的预处理组织,再经双相区IQ&P工艺处理后均获得多相组织. 马氏体预处理钢的室温组织由板条状亚温铁素体、块状回火马氏体以及一定比例的针状未回火马氏体和8. 2%的针状残余奥氏体组成;马氏体+铁素体预处理钢由板条状亚温铁素体、块状和针状未回火马氏体以及14. 3%的短针状或块状残余奥氏体组成. 在相同的双相区IQ&P工艺参数下,预处理组织为马氏体的钢抗拉强度为770 MPa,伸长率为28%,其强塑积为21560 MPa·%;而预处理组织为马氏体+铁素体的钢抗拉强度为834 MPa,伸长率增大到36. 2%,强塑积达到30190 MPa·%,获得强度与塑性的优良结合.  相似文献   

15.
广西等翅目昆虫区系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广西综合自然地理特点,从区系和区域二方面探讨了广西等翅目昆虫的分布,并与邻省白蚁区系进行了比较。表明:区系组成以东洋区的中缅亚区种为主;中缅亚区中亚热带分布种略占优势,热带分布种也占有相当比重。区域成分华南区较华中区丰富.反映出热带地区白蚁组成的多样性特点。广西区域成分与广东省最相似,而种类组成则与湖南关系密切。分布在广西南部的土垅大白蚁(Macrotermesannandalei)是热带景观的标志。依种类分布现状,将广西拟为国内白蚁亚热带种类的主要分布中心,以及印一马种向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扩散的中间地带之一。  相似文献   

16.
2014年秋季,采用活体观察法对西藏拉萨市林周县境内的甘曲湿地土壤肉鞭虫进行了多样性研究。共记录了83种肉鞭虫,隶属于2亚门5纲11目16科37属(包括11种未定名种)。其中鞭毛亚门66种,肉足亚门17种。在鞭毛亚门中,植鞭纲(Phytomastigophorea)有60种,占鞭毛亚门物种总数的90.9%,动鞭纲(Zoomastigophorea)有6种,占9.1%;在肉足亚门中叶足纲(Lobosea)有10种,占58.82%。丝足纲(Filosea)有2种,占11.76%,太阳纲(Heliozoea)有5种,占29.42%。各样点的Gleason-Margalef从1到5号样点为3.89、3.20、5.57、3.98和4.20,其中3号样点多样性指数最高。1到5样点之间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均为中等不相似或极度不相似。甘曲湿地土壤肉鞭虫物种丰富,物种组成呈独特性,垂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表聚性。  相似文献   

17.
福建邵武将石地区的植物区系处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东地区,有维管束植物173科461属915种(含种下单位).该区植物种类丰富,具有许多珍稀、古老、孑遗植物成分.在科、属水平上对其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分布类型的科占绝对优势,共77科,占53.1%;温带分布类型有37科,占25.5%;属的区系成分中,属的热带分布类型计197属,占区总属数的52.2%,温带分布类型共有169属,占44.9%.可见该植物区系的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主导地位,温带成分次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和庐山自然保护区关系最为密切,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次之,和五台山自然保护区的差异较大,这主要由它们生态地理条件、区系成分组成的差异所决定.  相似文献   

18.
采用标志重捕法对阿拉善荒漠区2002—2010年4种不同人为干扰生境(禁牧区、轮牧区、过牧区和开垦区)中的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计算不同生境梯度中啮齿动物群落的Jaccard、Sorenson和Cody指数,分析其在不同生境梯度中的β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指数均表现为过牧区到开垦区、禁牧区到开垦区、轮牧区到开垦区的β多样性指数变化较大,且与其他各梯度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各生境鼠种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中组成啮齿动物群落的优势种不同,尤其是原生基底荒漠景观被开垦为农田后,其β多样性变化最大,这主要是由于原生植被破碎化后,原有优势鼠种消失和新物种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摸清大足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规律和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动规律,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制提供科学依据;作者1993~2007年每月定期在稻田、旱地2种生境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计算捕获率及鼠种组成,并解剖观察其繁殖状况,根据其性别、怀孕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等有关数据,明确了大足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是大理地区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捕获鼠数的72.11%;15年平均捕获率为2.77%±1.45%,平均怀孕率为26.97%±2.46%,平均胎仔数为(5.14±0.36)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66,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2.40%;每年4~5月和9~10月出现2次繁殖高峰,5~6月和10~11月出现2个数量高峰;大足鼠是本地监测和防制的主要对象,每年3月和8月为最佳策略性防制时期,化学防制目前仍是农田灭鼠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广西昆虫生态地理概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已定名的昆虫计有5901种,分别隶属29目331科2806属。本文系从昆虫生态地理角度,论述了广西昆虫的区系结构、分布特点和规律,探讨了广西昆虫地理区划。在昆虫种类组成方面,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双翅目、同翅目、直翅目、等翅目等8个目的昆虫种数约占广西昆虫总种数的94.3%。在区系结构方面,广西地处东洋区的北部,各区系成分的排序为:东洋区系种>东洋—古北兼有种>本区特有种>世界广布种>古北区系种。在东洋区系内,以中—缅亚区种明显大于马—菲亚区种。本文在详细论述昆虫生态地理分布特点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广西昆虫地理区划,大致将广西划分为5个昆虫治理开发区:Ⅰ桂东北区;Ⅱ桂西北区;Ⅲ桂东南区;Ⅳ桂西南区;Ⅴ桂南区。并对各区害虫发生与发展的预报、控制和有计划合理开发利用益虫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