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唐诗人元稹的悼亡诗古往今来最为人传颂,贫贱夫妻,感情笃厚;一旦逝去,元稹悲不自任,先后写下了多达三十三首的悼亡诗。由于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死亡的深刻感受,一种浓浓的悲情贯穿始终,所谓“伉俪之悲,抚存感往”,本文详细探讨其悲情表现。 相似文献
2.
中唐诗人元稹的悼亡诗善于从日常生活小事作笔,以质朴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厚爱。元稹的悼亡诗,用大量的关于黑夜与梦境的描写,构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怀念天地。诗人惯用对比手法,以今昔之反差来强调往日之欢、今日之悲。由于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死亡的深刻感受,诗人在诗中反复地吟咏死亡——这个人生的永恒主题.从而使全诗笼罩着一种深深的死亡意识,呈现出一种万事皆空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3.
中唐诗人元稹的悼亡诗善于从日常生活小事作笔,以质朴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厚爱。元稹的悼亡诗,用大量的关于黑夜与梦境的描写,构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怀念天地。诗人惯用对比手法,以今昔之反差来强调往日之欢、今日之悲。由于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死亡的深刻感受,诗人在诗中反复地吟咏死亡———这个人生的永恒主题,从而使全诗笼罩着一种深深的死亡意识,呈现出一种万事皆空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本体研究与开发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较全面、系统地论析了荆楚文化古籍整理对于促进湖北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与深远意义。新时期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只有走改革、开放、搞活的道路,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两个文明建设相结合.才能实现新的开拓,创造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5.
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一大宗师,该派诗风向以“瘦硬”著称于世,“瘦硬”为陈诗风格的自体,然详察陈诗文本,其“瘦硬”自体外的诗歌还具有言浅情真、语妙味厚和清新俊朗三种特色。前二种特色是陈诗风格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应引起足够重视。后一种特色是陈诗的别调,其对正确认识陈师道其人其诗皆有一定价值,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高文翔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28(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滇东诗歌真正觉醒和崛起的时期,这个颇具历史意义的崛起借助了“神话滇东”、“传说滇东”广博丰厚的诗意底蕴及情态可能。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及20世纪90年代,张永刚的诗歌创作通过对神话滇东的演绎及对“河流滇东”的审美开拓,促进了“诗意滇东”的成型和生长。张永刚是“诗意滇东”一个有贡献的诗歌实践者。 相似文献
7.
李承红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32(5):44-48
"五陵"是西汉统治者在关中设立的五个陵邑,两汉时期地位特殊。"五陵"诗是唐代诗人感受"五陵"的沧桑变迁而书写的诗篇,在唐代的不同时期,诗歌呈现不同的风貌,各有侧重。然而,在"五陵"景色的描写中寄寓文人惆怅,在"五陵"王气的追述中展现爱国情怀,在"五陵"往事的回望中抒发人生思考,是唐代"五陵"诗基本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何琳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14,(4):113-115
林白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最具有代表的作家之一,她以“女性文学”、“个人化写作”等标签受到关注。目前,学术界从女性主义角度对林白小说进行解读的文章很多,但深究其中地域文化特色的论者却很少。林白在许多小说中都展现了桂东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其语言也掺杂了当地的方言俗语,她通过对故乡的回望,向大众展现桂东南地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蔡燕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9,(4)
盛唐的送别诗以其健康的审美理想、真挚的动人情感、乐观的进取精神和广阔的胸怀志向而超绝前人送别诗哀怨感伤的基调,呈现出雄健的格调和宏伟的境界。深究其增发的原因,有社会政治的原素,也同诗人审美追求和人格理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牡丹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一种花卉,为历代人们所喜爱。在唐来时期,更成为一种共同的民族审美风尚。诗人为此也写下了数量众多的牡丹诗。这些诗或直接咏叹牡丹的形貌之美,或借花抒怀,托物寓意。借咏牡丹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反映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与其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一种极富时代和民族特色的牡丹文化。 相似文献
11.
略论唐代游侠与咏侠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游侠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并没有如许多论者所说的空前兴盛。咏侠诗不能反映唐代游侠的真实面貌。但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游侠成为唐代文人咏志抒怀的对象,客观上促进了咏侠诗的高度繁荣。咏侠诗也为我们认识唐代游侠提供了一些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先秦、两汉时期,“诗言志”理论占主导地位。西晋的陆机提出了“诗缘情”理论,打破了这一儒家正统文学观念的束缚,高度概括、总结了建安、西晋以后诗歌向抒情化、形式美方向发展的艺术规律。“诗缘情”理论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美学意义和崭新的审美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有相当部分诗歌具有西方文化的学理性特征,抒写了西方社会科学、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旧形式、旧风格在继承中求变通,甚至自创新体,对新语名、新名词的使用有节制而又很灵活。他引“西学”入诗更多的不是从器物层面上,而是从文化制度层面入手。受他欧西学理诗的影响,清末民初出现了“以现代学术入传统诗词”的创作潮流,诗歌的“新意境”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开发地域特色文化动画宣传片的核心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三强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42-48
首先概述了动画宣传片的概念、特点、种类及国内外创作的实情,其次介绍了地域特色文化动画宣传片开发的现状及发展的趋势,接着重点阐述了运用Photoshop、Flash、Maya(3ds Max)、Zbrush、After Effects(Premiere)、TTPlayer、Gold Wave、Format Factory等软件开发动画宣传片的核心技术,最后介绍了一个实例——"霸王别姬"特色文化动画宣传片及衍生产品的开发过程.研究地域特色文化动画宣传片开发的核心技术,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开发出较高质量的动画宣传片,对于宣传地域特色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绿色GDP成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晚清诗人施补华在西域有十一年的生活经历,在此期间,创作了250首西域诗,本文从中选取具有较为明显的西域文化特征的诗篇,分别从西域的城市与自然景色、少数民族风情以及其西域诗作中的历史特征三个方面,来揭示晚清西域的城市环境优美宜居、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少数民族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游牧的生活传统以及对清政府统治者的拥护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新乡土诗近20年来在理论和创作上都取得了非凡成就。新乡土诗珍视本土文化,自觉地把现代派中的探索精神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来,乡土的“陌生化”、寻找精神家园、营建理想乡土、追寻终极价值、关注乡土现实是新乡土诗的基本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世界性的理论潮流,在文学美学界引起了普遍关注。“味”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重要美学范畴,经过众多文论家的阐发,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诗味论。诗味论与接受美学在关注读者与文本上存在着相通或相似之处,将两者放在一起考察有助于在对我国优秀的古典美学资料进行开发整理的同时,加强中西文论的交流与对话,进而促进当代文学批评范畴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以反传统文学观为其主要标志的先锋文学运动一时兴起,许多乡土作家逐渐放弃和远离了"三风画"特别是对"风俗"、"风景"的描摹。然而,就在这种远离乡土的创作思潮弥漫文坛之时,"极地之女"迟子建却用她饱蘸诗意的笔触捍卫了乡土文学的形象。本文将运用形态文化学的理论从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三个方面对迟子建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邵书峰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24(4):35-38
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格防范、全力化解当前面临的文化守旧、思想道德滑坡、文化垃圾泛滥、西方强势文化扩张等风险。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树立文化安全意识,选择正确的文化模式;实施文化创新战略,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构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价值体系;坚定科学信仰,倡导主流文化;构筑抵御文化垃圾侵蚀的牢固防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