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是机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信息化、数学化的同时。它是当今世界上确确实实发生着的一场新技术革命。此次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人类操纵、控制自然事物的能力大大提高,从而有可能在更大、更深的范围内发展物质生产,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而且它对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会管理模式、产式发生巨大的影响。对这个影响舆论似乎有一致的看法,人们欢呼一个更加合理、富裕、舒适、例利和丰富多彩的时代即将到来。这肯定是不错的。不过在众口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第一台带电粒子加速器的问世,叩开了人类探索微观粒子世界的大门。随着粒子加速器的迭代以及相应科学技术的突破,使其逐步成为现代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之一。粒子加速器作为“多种科学技术”的综合产物,其本质是一种人类探测微观世界的有利工具,它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基础研究的发展,而且成为了20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视角出发,清晰界定和详细阐述粒子加速器发展历程中的四次“重大突破”,进而在时间上明确划分出粒子加速器在科学技术史中的四个重要时期的“科学革命”,期望以此阐述学术界关于粒子加速器在当代科学发展史中的留白。  相似文献   

3.
技术原罪     
20世纪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全球性问题”也接踵而至 :生态危机、人的危机和社会危机频频发生 ,特别是生态危机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危机产生的根源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笔者认为 ,是技术的本质导致了“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技术不同于科学 ,它是对象化、物化的 ,既有自身作为独立的体系的逻辑发展进路 ,又体现着一种以人为核心的自然、人、社会的互动关系 ,其每一次历史变革都必然会作用于人类、自然和社会。由此 ,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它既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物质上巨大满足和生活上的极大便利 ,也内蕴着潜在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苗苗 《科学大观园》2010,(24):72-73
我们是否已处于一个新建筑时代的边缘?随着商业太空游的大门即将打开,我们能否在有生之年等来太空殖民地出现的那一天?随着地球资源日趋匮乏,我们是否存不久后就要被迫迁入这颗星球上此前并不适于人类居住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 ,全球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2 1世纪又将面临着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有人称当今是信息时代 ,也有人称是知识经济时代 ,无论怎样提法 ,信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信息的传播和应用在社会各层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需要交往 ,需要彼此交换各种各样的信息 ,正是由于有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 ,才使人类智慧得以集中、积累和升华 ,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是 ,信息要能够在人群中得到广泛传播 ,首要的条件则是信息传播的媒介———语言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和准确理解 ,也就是必须“规范”。而术…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问“科学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时 ,其实 ,我们已蕴涵着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认可 ,也就是说 ,科学技术具有扮演双重角色的作用。既然如此 ,我认为 ,科学技术就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 ,它什么也不是 ,它是无辜的 ,它作为双重角色的扮演者 ,是人类使它成为其中的一种 ,或是兼而有之的“双面人”。因此应该说 ,是人类的天使与魔鬼的双重本性使科学技术扮演了天使与魔鬼的双重角色。科学技术是人类发现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因而 ,它应该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 ,在它的建构中应该体现出它与人类生存状态的价值关联 ,这是科学技…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科学技术以往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外在的物质世界 ,那么今天 ,除了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探索外部世界外 ,科学技术正把探索的重点转向人类自身的生命体及其活动 ,与人类自身的命运越发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在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的同时 ,也向传统的伦理道德发出了严峻的挑战 ,使人不无忧虑、恐惧和不安。正如瓦托夫斯基所言 :“一方面我们知道科学是理性和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 ,另一方面我们同时又害怕科学业已变成一种发展得超出人类控制的不道德的和无人性的工具 ,一架吞噬着它面前的一切的没有灵魂的凶残机器。”科学技术究…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并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它不仅对人和自然界的斗争,而且对社会阶级斗争以至人类的精神生活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场伟大的科学技术革命,势如破竹,锐不可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哲学人类学意义。它能够开启和拓展人的“身外的自然”,创造人所特有的人工工艺和“工艺学”;还能延伸和放大人的“自身的自然”,使人真正以类的力量进行活动;科学技术还是人类自我超越的重要维度,人类就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实现和占有了自己的全面本质。  相似文献   

10.
明清以来妨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以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最直接、最明显。“康乾盛世”象征着中国封建主义消亡过程中的“回光返照”,它并不是由反映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和工商业的发展所致。因此,“盛世”一过,接着就是“危世”、“末世”。晚清历史,既是帝国主义侵略史,更是中国封建主义衰亡史。解放后,科技事业空前发展。其间,由于党在把握中国革命历史方位上的偏差,对科技事业也造成过不利的影响。在拨正了革命航向后,面对国际知识经济大潮,我国正积极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兴利除弊,迎战未来。  相似文献   

11.
自然的"不可预见性"、现代技术灾难与人类主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技术所支持的文明世界中发生的灾难日益增多,但它的发生和发展与自然的“不可预见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相关。文章根据海德格尔和爱尔兰根学派的米特尔斯特拉斯(Juergen Mittelstrass)等人的观点,认为当代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在理性层面上的主体性丧失状况,因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并不直接涉及经验层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涉及到我们在理性层面上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主体自身状况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五百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主旨是回顾500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并展望它的未来。16至17世纪是科学革命的时代。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环境下,通过复活古希腊科学传统,理论思维与工匠实践相结合新的宇宙观和方法论被创立。这不仅为自然理论和技术原理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同时为革准备了思想武器。18世纪是技术机械化和人类理性化的世纪。由于牛顿科学思想和洛克哲学思想的传播,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的政治革命和德国的哲学革命相继发生。这些  相似文献   

13.
最近,IT界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以色列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DNA电脑。这种电脑的体积奇小,1万亿“台”不过一滴水大小,而其运算速度高达10亿次每秒。我们不禁要问,一个DNA电脑时代是否即将来临,而硅芯片电脑是否也要功成身退? 人类首次利用DNA进行信息存储和处理始于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们所处的世界无论怎样纷繁复杂,但终究还是一个单纯的人类文明世界。肤色、种族、宗教、文化的差异无论如何巨大,总还是人类这一共同物种下的内部差异。但人类文明似乎正面临着“异化”和“重组”的危险。说不定在21-22世纪的某一天,当我们一觉醒来,发现天下已经大乱,除了我们理所当然地称自己为“人”外,还有三种用传统观念看来是非我族类的“人”正活跃在我们中间。他们甚至拥有更高的智力和更大的支配世界的能力,相比之下,我们成了“弱势群体”!这三种“人”分别是:克隆人、机器人、外星人潘多拉魔盒打开了!  相似文献   

15.
读了方兴东同志讨论Internet应如何翻译的文章“名字与精神之间”*之后,有几点想法愿提出供译名研究者们参考。作者一开头引述了“百年孤独”中的话——许多事物尚未命名……还须用手指指点点。不过后面举出的实例,都是已有名字的,只有一个IT是没有给出中文名字的,虽然它也有中文名字(信息技术)。可见方兴东同志要讨论的,是译名问题,而不是第一次起名的问题。译名和起名虽有相似之处,也有根本的不同。起名或第一次命名一般由命名者决定,这是“名从主人”的原则。译名则受到原来的外国语和翻译规则两方面的制约,限制自然多一些。说起翻译规则,自然不像自然规律那样能够独立于人类的主观认识和意愿之外,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约定俗成,随社会、语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东西。以Internet一词的译名为例,1997年7月1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发表了推荐名。其中第一条是小写的internet的译名是“互联网”,注释中加了一句“又称互连网”。第二条是大写开头的Interent,推荐名为“因特网”(见计算机世界报1997年8月4日131版)。推荐名在注释中明白解释了“互联网”和“因特网”的区别,后者特指由美国“阿帕网(ARPAnet)”发展而成的互联网,一种特殊的互联网。它主要采用TCP和IP,而这里IP是Internet Protocol的简称,是特殊的因特网的协议。由于它被普遍接受,使用它的成本日益降低,必将日益普及。也正因如此,它在安全保密方面暴露出越来越大的缺点,不能满足许多特殊的需要,因而不可能成为全球唯一的互联网,而只能是一种互联网。The Internet is an internet,not the internet。现在发展很快的IP电话,就是使用因特网协议的电话,如果使用随便什么互联网协议,那通用性就差了,使用费用就会提高,也就不易发展了。方兴东同志在文中谈到统一命名。抽象地说,这是指同一个事物,同一个外语词应该有同一个译名。这似乎是无庸置疑的,但也要具体分析。从下文的内容看,作者主要指的是英语Internet和internet该有同一个译名。这是把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混淆起来了。英语中有许多普通名词改成大写开头变成专有名词,如black,white,tailor,smith,carpenter等普通名词,也可以是人名,那时按照汉语翻译的公认规则,要用音译,译成布莱克,怀特,泰勒等。文中说“专家们出手了……要一呼天下应……忽略了这场革命的特殊性,无法理喻互联网这股新兴力量的真谛。”把专家们(现在谈论的是国家进行规范化工作的一些组织,作者接着还谈了国际标准化组织)说成是主观愚蠢而又专制的一批人。这合适吗?符合实际情况吗?文中说“‘因特网’明显是一个摆着知识分子姿态搭成的……毫无意趣、毫无生机的名字……如果你跟一个普通工人、一位农民、讲文绉绉的‘因特网’,能让他们摸得到头脑吗?”。技术名词都要有意趣和生机吗?把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工人农民对立起来,好像只要把因特网改称互联网,广大工农群众的知识水平就会一下子提高起来。专家们太认真,区别了本来不同的东西,反倒妨害了我们国家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了。文章最后说到这两个名词之争代表着两种力量和两种思想的正面冲突……与意识形态无关,只是因为我们缺乏最基本的平民意识。如果缺乏最基本的平民意识,那还与意识形态无关吗?把技术问题上纲上线,使我们想起了前苏联的李森科和六七十年代那场“革命”。有一点作者是绝对正确的,那就是他所说的,因特网这个译名享受不到胜利的欢呼和花环。专家委员会提出了两个名词,代表着不同的事物,并且是作为推荐名提出的。有不同意见完全可以使用其他名词,如果反对的道理成立,委员会将来还可以修改。当然不会有人给哪个名词欢呼和花环。 *原文附载于本文后。  相似文献   

16.
纳米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纳米技术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直接延伸到原子和分子,引发了一场认知的革命,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层次,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质的飞跃,预示着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7.
知识与知识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目前把“知识经济”的探讨似乎变成了“经济知识”的研究这一弊端,反“知识经济”放在人类知识的广阔背景中加以认识。本文认为,知识具有过程的整体性和互变互动的发展性,它是在排除错误中获得真理,在知识的发展中改变对象,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并表现得更为明显的特点,因为知识经济是人类知识充分物化过程的展现时期。  相似文献   

18.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3,(19):26-28
启发人类工程算法设计 你是否曾经注意过蚂蚁是如何外出觅食的?这样的问题对于一般人而言似乎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但是对于生态学家和动物行为学家而言,这一点却非常关键和有趣。尤其是在明确知道蚂蚁们实际上并没有统一的中央指挥调度系统的前提之下便更是如此。其中有一点非常让人感兴趣,那就是蚂蚁们的组织方式与人类社会所采用的一些工程解决方案之间的高度相似性。其中一个案例便是所谓的“蚂蚁网络”。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革命并从而开辟人类文明新纪元的时代。写一本这一时期的、严谨而又生动的科学技术史著作,忠实地再现它的历史过程,论述它对社会生产和社会整个上层建筑的影响,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马克斯·米勒(1823-1900)说过:“语言中包含着凝固了的哲学”。哲学的特点之一是从具体事物上升为抽象哲理。人类的思维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这在人类的语言中留下了许多痕迹。例如,“鼓励”、“刺激”这些抽象名词都是来自具体动作:鼓、刺,尽管现在说话人说到“鼓励”、“鼓舞”时已经很少想到“鼓”,说到“刺激”、“讽刺”、“讥讽”时也很少想到“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