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及乳汁感染的母婴传播问题,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75例HBsAg阳性产妇初乳及其新生儿外周血进行HBV DNA的检测;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产妇初乳中乙肝病毒5项标志物(HBVM)。结果为1)175例初乳中HBV DNA阳性率为68%,高于同组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阳性率34.67%,有显性差(P〈0.01);HBVM三项阳性各组二埂有显性差异(P〈0.05).2)HBeAg阳性初乳及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阳性率均量高,与HBsAg、抗-HBc比较,有显性差异(P〈0.01,P〈0.05)。表明初乳排毒率高于内传染率,母婴传播率与母血中HBVM传染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易慢性化或形成携带状态,宿主免疫应答缺陷或不足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原因。树突状细胞是能力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是免疫应答的启动者和调节者。近年来已认识到,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携带者的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均显示异常,可能与病毒持续感染有关,恢复其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功能的免疫治疗是有效应对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策略之一。本文对该领域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为验证树对人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易感性 ,用含 HBV的人血清接种给 10只成年树 (雌雄各半 )。然后每周抽血 1次 ,每只动物共抽血 11次。用不同公司生产的 EL ISA试剂检测接种后的动物血清感染指标。实验观察至 13周 ,结果分别有 9只和 7只动物出现 HBs Ag阳性 ,持续最短 1周 ,最长 7周。用 PCR检测 ,结果有 1只动物连续 4周在血清中检测出 HBV DNA。表明树能感染人 HBV,但实验有待改进以延长感染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5.
6.
中国大陆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基因型在中国境内的地理分布的特点、临床特征和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并综述近五年中国大陆的研究成果。结果:虽然HBV有8个基因型,但中国大陆只有4个基因型别流行,其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结论:中国大陆HBV基因型与HBV自然史、致病性、预防、治疗等关系的研究为今后控制乙型肝炎提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二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汤泰秦,王惠华,陈棣华,刘含章,吴法源(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病理科放射科,510630,广州)关键词大咯血;肾小球肾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图分类号:R563.6肺出血肾炎综合征于1919年首...  相似文献   

8.
树鼩对人乙型肝炎病毒易感性的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验证树Qu对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易感性,用含HBV的人血清接种给10只成年树Qu(雌雄各半)。然后每周抽血1次,每只动物共抽血11次。用不同公司生产的ELISA试剂检测接种后的动物血清感染指标。实验观察至13周,结果分别有9只和8只动物出现HBsAg阳性,持续最短1周,最长7周。用PCR检测,结果有1只动物连续4周在血清中检测出HBV DNA。表明树Qu能感染人HBV,但实验有待改进以延长感染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9.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了编码HBVsAg的基因序列,将其插入到pcDNA3载体中,位于人巨细胞病毒(CMV)早期启动子下游.重组质粒pcDNA3-sAg转染细胞后检测到HBsAg表达.用纯化后的重组质粒直接注射到BALB/C小鼠骨骼肌内,诱发实验小鼠产生了抗HBsAg特异性抗体.PCR扩增未检测到注射部位及肝脏细胞染色体中有外源HBVDNA整合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能否借助肿瘤细胞的抗免疫机制来逃逸机体免疫,利用HBV感染去肝细胞,研究受感染后的肝细胞对宿主免疫应答的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HBV感染后的肝细胞内Axin和PD-L1的转录水平,发现HBV不影响Axin和PD-L1的转录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发现HBV能下调肝细胞内Axin蛋白水平,同时上调PD-L1蛋白水平.进一步在细胞内转染表达HBV的组成蛋白的质粒,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发现HBV的组成蛋白HBx能下调细胞内Axin蛋白的表达.通过数据相关性分析以及泛素化实验发现,Axin能通过增加PD-L1的E3泛素连接酶SPOP的表达,促进PD-L1泛素蛋白酶体降解.进一步对PD-L1的泛素化方式进行探讨,发现Axin促进PD-L1的K48依赖的泛素化降解作用.结果表明,HBV可能通过HBx下调Axin和SPOP蛋白水平,抑制PD-L1泛素化降解,进而逃逸宿主免疫应答.本研究揭示了HBV免疫逃逸新机制,为治疗HBV奠定了新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抗HBV药物开发.  相似文献   

11.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监测的五项指标(即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b——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b——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及HBc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无论在书写文字及语言表达上显得复杂,因此我们建议,根据五项指标阳性的情况组合排列分别进行统一编码,简化表达利于交流,且节省时间和文稿篇幅。现将其组合模式、编码及临床意义简介如下: 1 编码命名。以1、2、3、4、5分别表示HBsAg、HBsAb、HBeAg、HBeAb、HBeAb。五项全部阴性为‘○’。  相似文献   

12.
杨欣燐 《甘肃科技》2010,26(19):174-175,181
观察益气清热活血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将慢性肾小球肾炎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疗程1个月,连续观察3个疗程,进行两组病例的总有效率与血肌酐、尿素氮、白蛋白,24h尿蛋白水平评估。益气活血法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7.0%,对照组为66.67%,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益气活血法可提高肌酐清除率,降低24h尿蛋白量(PO.05)。益气活血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重要的人类病原,乙肝病毒聚合酶在病毒的复制中具有关键作用.拼接了HBV56的聚合酶全长基因,利用重组腺病毒系统,在HEK293细胞中表达乙肝病毒聚合酶.通过一种半定量PCR方法,检测到所表达的蛋白具有逆转录酶活性.这一研究对深入认识该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制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起简单、快速、灵敏、准确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耐药位点的反向线性探针(reverse line probe,RLP)检测方法.方法:根据HBV野生及耐药基因序列设计通用探针、3'、5'对称加有poly-C的特异性探针和5'标记生物素的扩增引物.将探针线性固定在硝酸纤维膜上,使HBV PCR扩增产物与探针进行杂交.通过优化杂交条件,建立RLP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重庆地区86个慢性乙肝病人进行检测,同时与直接测序结果比较.结果:半巢式PCR可对103拷贝/ml的血清样本进行有效特异扩增,新建的RLP检测方法可对PCR扩增产物在1 ng/ml以上,或血清样本中突变型DNA占野生型DNA比例为5%以上的均可有效检测,86例临床的检测灵敏度为100%,野生型和耐药型的检测准确性分别为98.09%(103/105)、100% (43/43),与直接测序法比,RLP检测野生与耐药混合型准确性更好.结论:反向线性探针杂交检测方法检测HBV拉米夫定耐药位点方便、灵敏、准确,是HBV拉米夫定治疗有效的监控工具,该方法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体外观察s1RNA对HepG2 2.2.15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HBV)HBV-DNA分泌的影响。设计并合成针对HBV S区的三条siRNA,构建含上述siRNA的表达载体pSilencer ZYl、pSilencer ZY2和pSilencer ZY3,测序及酶切鉴定后用脂质体介导重组质粒转梁HepG2 2.2.15细胞,用酶免分析法对HepG2 2.2.15 细胞上清中HBV-DNA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成功构建了针对HBV S区的siRNA的表达载体,三条s1RNA 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HepG2 2.2.15细胞上清中HBV-DNA,转染72 h抑制效果最好,分别为62%、31%、63%。说明针对HBV S区的siRNA能明显抑制HBV-DNA。  相似文献   

16.
高飞鹤 《甘肃科技》2016,(4):124-125
乙肝病毒(HBV)在我国的感染率较高,达到7.18%[1],乙型肝炎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靖煤集团职工众多人口密集,为了职工健康和做好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监测和明确靖煤集团职工乙肝病毒(HBV)携带的情况,靖远煤业集团康复医院在2015年对靖煤集团2600名煤矿职工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2],在2015年对靖煤集团2600名煤矿职工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2015年靖煤集团煤矿职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阳性率为4.15%,低于7.18%的全国水平;30岁以下年龄组阳性率明显低于3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阳性率高于女性。靖煤集团煤矿职工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况与当前全国的现状相比,HBs Ag阳性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且随着职工年龄减小,阳性率在逐渐降低。为了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健康,继续加强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肝炎专家委员会将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分为肠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H)和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ET-NABAH),并分别将引起二者的病毒命名为PT-NANBH病毒和ET-NANBH病毒。在1989年的东京国际肝炎会议上将PT-NANBH病毒和ET-NANBH病毒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  相似文献   

18.
宝福凯 《广东科技》1998,(10):20-21
一、GB肝炎因子的研究历史 1967年,Deinhardt等在研究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动物模型时,用5份血清分别给绒猴注射时,其中2份血清诱发典型肝炎。这两份血清一份为混合血清,另一份来自一名34岁患黄疸3天后的临床医生,该医生名字的英文缩写为GB,故将该病人血清中的致病因子称为GB因子。绒猴感染GB因子发病后其血清仍可感染其它绒猴。通过比较研究发现,GB因子不是甲肝病毒(HAV),也非乙型肝炎病毒(HBV),而是另一类病毒,当时归为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NANBV)范畴,也有人称其为丙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9.
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是医院常用的实验方法,也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酶免疫标记技术实验方法。做这个实验需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血清和正常人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血清传染性很强,正常人的血清也不是十分安全,也可能有其它病毒。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如果操作技术不熟练,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差,就有被感染及污染实验室的可能。为了能够让学生安全地上好这个实验,我们采用了安全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20.
探讨新型类嘌呤脱氧核糖核苷类化合物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为了将新型类嘌呤脱氧核糖核苷类化合物作用于以Hep G2.2.15细胞系,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样品对Hep G2.2.15细胞的毒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变化.结果显示,新型类嘌呤脱氧核糖核苷类化合物在第9天时,浓度为10μmol/L,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都较高,化合物的毒性也较低.体外细胞培养表明,新型类嘌呤脱氧核糖核苷类化合物在体外有一定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