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工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一个基本组织形式,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从本质上说,分工就是人类被分化了的劳动。同时,分工的出现又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一致,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当前关于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后人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有共识也有分歧,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这对丰富马克思主义体系和理解我国当前一些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分化及社会结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农民不仅是中国最大的群体,在世界农业人口中也占很大比重(40%)。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开始了大规模的分化,到1996年,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有135亿[2],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另外还有6000万~7000万跨地区的农民工,从事非农劳动的农民总数约2亿左右。这在中国农民运动史上是空前的,是生产力的大解放,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表现,是对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突破,是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由传统文明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3.
一作为社会生存发展基础与前提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包括不可分割而又主次分明的两个力面。首要的和主要的力面是生产力,即劳动者使用一定的工具改造自然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能力。然后是出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决定的并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直接产生的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二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统一结合,便是物质生产不可缺少的二重性前提条件。关于二者的必然性与主从关系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长期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人来源于自然又离不开自然,人在生产生活的劳动过程中又在不断地改造着自然。随着资本主义分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出现,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异化,出现了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的表现。劳动是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异化劳动使得人与自然相异化,造成了资源浪费、生态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生态后果。这就需要消除异化劳动,减轻异化劳动对自然造成的伤害,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向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得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最活跃、最根本的生产力。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施于其上的一切事物,是生产力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相似文献   

6.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劳动分工深刻变化的产物。随着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促进城镇日益发展,出现了“人口城镇化”过程。一般地说,这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目前山东乡村人口过多,农业生产力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人口城镇化水平不高。采取什么途径实现山东人口城镇化,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本省的省情,提出应该实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镇和集镇的方针。并建议运用中心城市扩散机制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在发展中心城市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债发生的根据,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之有关规定,有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侵权行为等,但在目前,庄商品经济社会里,债发生的主要,普遍的根据是合同。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它又被称为契约。从历史上说,合同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追本溯源,笔者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当生产力发展到人们的生产产品除了能够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而出现剩余产品时,就开始有了契约的雏形,不过那时的雏形契约还仅仅是口头的、并且是即时清结的。合同有着与商品同等的历史年龄,当社会出现分工时,它更为人们所必需。畜牧业与农业相分离、手工业与农业相分离,他们之间所生产的剩余产品需要换取别人生产的、而为自己所必需的,自己又不能生产的  相似文献   

8.
唐代的水车     
水车是我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农业灌溉工具。它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到了唐代,劳动人民经过对原始的灌溉工具和早期出现的水车进行改造和革新,使水车的形制多样,功效提高,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在我国科技史上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生产方式是技术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的统一。反映劳动过程技术条件的方面,即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和方法,可称为技术生产方式;反映劳动过程社会条件的方面,即劳动的社会组织形式,可称为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是通过生产方式这个中介来实现的,即生产力决定技术生产方式,技术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城乡协调发展的经济学基础与核心机制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演变与现实要求,认为现阶段中国既要保证城市的发展,同时更要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增加社会公平,使效率与公平同时实现;进一步论证了效率与公平同时实现依赖于合理劳动分工的原理,揭示了现阶段城乡协调发展的经济学基础;最后提出基于劳动分工原理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两种核心机制,一是建立合理的城乡分工机制,二是通过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建立农村内部劳动分工机制。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劳动分工深化的必然产物,其形成是农业生产从专业化到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产业的过程,它是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根本性交革。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培植龙头企业,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这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战后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给垄断资本家每年带来几百亿美元的巨额利润,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工人和农业劳动者被现代化的机器所排挤,失业者越来越多,劳动人民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越来越恶化,社会贫富两极的鸿沟日益加深,阶级矛盾日益激化。马克思早已揭示过,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是一个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越发展就越加残酷的奴隶制度。这一真理已为大量事实材料所证实。 1964年7月17日的英国《新政治家》周刊上发表的一篇以《美国——患病的巨人》为题的文章,就是评论美国这方面情况的。作者保尔·约翰逊(Paul Johnson),作为一个外国记者,通过动人的材料,提供了一幅美国劳动人民贫困化的景象。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先进制造企业、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都可以落实到"智能制造"上来。制造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也是人类生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把物质加工成材料的初阶阶段,靠的是人力劳动;到了工业社会,能量转化为动力,动力成为了主要的工具。而现在进入到了知识社会,信息成为关键的战略资源,知识和智慧构成了生存工具,知识创新是主要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把人类文明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根据其生产力和劳动力结构的发展水平和周期性,可以建立人类文明进程的周期表,简称文明周期表.把从人类诞生到21世纪末的人类文明进程的前沿过程分为4个发展周期16个发展阶段.其中,4个周期分别是原始文化、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周期,每个周期都包括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4个阶段.文明周期表主要有3种排列方式,即简表、竖表和横表.在文明周期表中,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是第二次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把人类文明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根据其生产力和劳动力结构的发展水平和周期性,可以建立人类文明进程的周期表,简称文明周期表.把从人类诞生到21世纪末的人类文明进程的前沿过程分为4个发展周期16个发展阶段.其中,4个周期分别是原始文化、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周期,每个周期都包括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4个阶段.文明周期表主要有3种排列方式,即简表、竖表和横表.在文明周期表中,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是第二次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王维东  赵新民 《科技信息》2009,(28):I0047-I004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性;科技物化为劳动资料、创新的生产工具,使劳动手段更加现代化;科技发展使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对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认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从自然界生成的历史,人通过劳动实现和确证自己“自由自觉”的本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出现,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人的劳动、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全面异化。但在这种否定形式的发展中,又创造了和包含着积极的成果。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后一个对抗形式。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在于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以此标地志真正人类社会的开始。在共产主义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才能最终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费宁 《科技信息》2013,(5):346-346
安全生产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工作,必须贯彻执行;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安全管理制度上要严格要求,同时注意电气火灾和地下火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春斗"是日本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每年春季由劳资双方的全国性组织就该年度的劳动条件进行集体谈判。半个多世纪以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革要求,"春斗"从工会强势要求提高劳动者工资发展到劳资双方相互妥协、协商共赢,其对劳动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后,超越阶级的界限,从社会理念和公众利益出发,采用非暴力、非罢工的平和方式,以失业与雇用为主要争议课题,谋求劳资双方的利益平衡,将是"春斗"得以延续的时代要求。其发展经验对我国建立健全集体协商机制,协调与平衡劳资关系,切实保护劳动者权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本研究旨在以定量的马克思生产函数体系包括劳动价值理论方程与剩余价值理论方程,借鉴牛顿力学原理,尝试建立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数理解析模型;运用变分法解析生产力发展之最优路径。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生产有计划按比例的条件,既有静态的关联、又是动态的均衡。生产力发展的本质是基于分工深化的生产迂回度增加,资本有机构成水平不断下降,核心是可变资本即人力资本的持续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方程与社会生产率根据前期研究结果 1建立的马克思价值理论函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