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世纪初期,学术界就发起了一场农业立国和工业立国的论争,经过20年代论战的高潮和30年代相对的沉寂,40年代初再度拉开阵势.在短暂的交锋之后,各方殊途同归.这次论争的意义在于农业工业化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由此引发了对战后经济建设道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界围绕如何立国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这场论争是当时形势下进步与保守思想斗争的继续,是现代思想史上现代化与反现代化两种思想的首次正式交锋。分析考察这场论争,对于中国现代思想史及现代化思潮的研究,都大有裨益。一、论争的缘起20年代以何立国的论争,其产生是有深远的社会历史原因的。自近代以来,震惊于西方列强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强大威力,地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士以及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认识到中国的  相似文献   

3.
在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堪称“经济奇迹”的是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高速发展及稳定增长。在这一奇迹的背后,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原动力,即“科技立国”的思想与举措。因此可以说,日本经济是循着科技立国道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经济奇迹的。 一、立国之本的历史演化离不开科学技术 立国之本,决定着一国的施政方针、国家体制、经济结构、社会理念、行为方式等等,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课题。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直到今天,始终怀着时代的使命感与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4.
师陀的杂评《"京派"与"海派"》从"名""实"之辨的角度审视30年代京海派论争,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师陀客观记录了京海派论争的缘起、论争焦点和论争的偏颇所在;二是师陀表达了个人对于京海派论争的独到之见。师陀的《"京派"与"海派"》值得研读。  相似文献   

5.
从全球范围看,农业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信信息化;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和文字处理、农业数据库开发;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并且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网络通信系统,电脑普及到千家万户,这使计算机在现代农业中应用得到可能.本文探讨了计算机技术与农业的关系,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对农业中的影响,总结了计算机技术在农业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计算机技术在农业运用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江瑞平 《世界知识》2023,(15):70-71
长期推行“贸易立国”战略、持续保持“顺差大国”的日本,目前却受到外贸形势持续恶化、外贸收支连续逆差的严重困扰,这对长期萧条中的日本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失落的顺差大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推行“贸易立国”战略,通过积极扩大出口并保持贸易顺差。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主张既要发展实业,又要发展教育,既要“教育立国”,又要“科学建国”的独特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8.
大力推进我省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势在必行 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带动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生产每上一个新的台阶,也都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20世纪内,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一至两次农业科技革命。特别是70年代的“绿色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世界粮食生产水平,保证了粮食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人口增长速度;80年代取得重大进展的生物技术和90年代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被应用到农业上使世界农业科技的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因  相似文献   

9.
周洪兵 《华东科技》2005,(11):50-5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提出并有效地实施了“科技立国”战略,使日本成为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和第二科技大国。在日本中央政府“科技立国”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日本各地纷纷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生态农业建设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安徽省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 1.学术探讨和理论宣传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 20世纪70年代末,学术界开始提出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农业建设的问题。在1980年召开的全国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上。“生态农业”这一术语被第一次提出。此后,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的内涵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生态农业的影响也不断扩大。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安徽省农业部门在不同场合开始了保护生态环境、探索生态农业的宣传工作,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机构。  相似文献   

11.
杨秀 《科技潮》2001,(1):28-29
都市农业,顾名思意即是在城乡结合部发展起来的农业。尽管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在20世纪上半叶即开始了都市农业的研究与实践,但出现在我国则是90年代中后期,因此尚属新型农业的范畴,处于探索的阶段。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北隅的金盏乡在发展都市农业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启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金盏乡推行都市农业的过程,也就是"对  相似文献   

12.
“审美意识形态论”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后,便逐步成为阐释文学本质特性的主流话语。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这一理论被再一次强调,甚至被一些学者推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对该理论的质疑遂成为文艺学界论争的一个焦点。然而,由于对“意识形态”范畴的阐释与接受的多元特征,使得论争本身具有了一定的复杂性。而以非对即错的否定性判断方式展开的质疑论争,似乎也很难获得一个圆满的答案。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相似文献   

13.
胡玉杰 《科技资讯》2012,(19):221-221
从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农村改革实践中总结出农村产生的一系列农业发展滞后问题,归结为"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各级政府加大力度着力解决的问题。县级科技馆如何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县级科技馆服务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县级科技馆的"三农"服务进行了尝试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柯农 《科技潮》2002,(11):8-8
北京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据统计,在北京的总用水量中,农村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50%左右,总量为20亿立方米。针对北京水资源紧缺和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北京市科委多年来坚持不懈地组织了多部门、多学科、多层次地对“农业节水”和“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首先,在农业节水研究及示范推广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技人员就着手研究农作物需水量及灌溉制度;80年代重点研究节水灌溉方法和设备;90年代采取包括农业措施在内的综合节水措施并建立节水型农业示范区,促使京郊节水型农业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沙特阿拉伯历来是一个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的国家,国内的粮食长期依赖进口。20世纪60年代后期沙特石油财富的剧增给农业发展注入了的动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80年代,沙特已基本摆脱农业落后国的面貌。沙特农业发展的基础是绿洲,而位于沙海深处的欧奈宰作为绿洲农业发展的典型和缩影,走在了沙特农业发展的前沿。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在论争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就有关现代化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这次论争拓宽了中国知识界的研究领域,开阔了中国知识分子视野,为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理论及实践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这场论争仍未能对中国现代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展开,没有超出知识分子的狭隘范围,缺乏足够的广泛性和实践基础,看不到实现现代化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厦的基石。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其基础依然薄弱,农业生产仍具有弱质性和分散性,同时,我国  相似文献   

18.
陈树俊 《太原科技》2010,(10):49-54
都市农业浅析 都市农业的起源和概念 都市农业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内引起人们注意并迅速被越来越多的大城市所接受。都市农业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综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它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农业,是当代世界农业的新趋势和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只有创新才能追求卓越的时代。美国力图在未来数十年保持科技"超级大国"地位,日本正积极实施"科技立国"战略,韩国则提出要建成"亚太地区研发中心"……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进步的同时,中国也提出了科技竞争力的目标:到2010年,进入"世界十强"!那么,这样的目标如何实现?科技竞争力的源头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20.
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广大农民群众为克服经济体制中的弊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们创造了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形式,并三次付诸实践。但由于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在“左”的指导思想束缚下,三次努力都受到了挫折,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为党选择正确的农业发展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