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8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规范水产科技名词 ,农业部将《水产品加工基本术语》标准列入为第一批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专项计划 ,以期能消除和改善当前水产品加工名词术语的混乱状况 ,做到水产品加工名词术语的规范和统一。本文对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几个意见较多、分歧较大的水产加工名词作一简单介绍。1 水产品与水产加工品 (fishandfisheryproduct)关于“水产品”的定义 ,我国一直是“海淡水经济动植物及其加工品” ,对应的英文为“aquaticproduct”。但由此却出现了很多混乱 ,即出现“水产品”的地方 ,让人搞不懂…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规范水产科技名词,农业部将《水产品加工基本术语》标准列入为第一批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专项计划,以期能消除和改善当前水产品加工名词术语的混乱状况,做到水产品加工名词术语的规范和统一。本文对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几个意见较多、分歧较大的水产加工名词作一简单介绍。1.水产品与水产加工品(fish and fishery product)关于“水产品”的定义,我国一直是“海淡水经济动植物及其加工品”,对应的英文为“aquatic product”。但由此却出现了很多混乱,即出现“水产品”的地方,让人搞不懂是“经济动植物”,还是“加工品”,还是二者俱有。因此,有必要将其分为“水产品”和“水产加工品”两个名词。同时,这也是为了向国际靠拢。现在国际食品权威机构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及大部分水产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如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都是将“水产品”和“水产加工品”分开定义。如CAC在《Code of Practice for Fish and Fishery Products》草案中对水产品所作的定义为:“fish: 指冷血的水生脊椎动物和水生无脊椎动物,不包括哺乳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美国联邦法规21CFR,Part123和1240“水产品加工与进口的安全卫生的程序”(1995年12月18日)中指出,水产品(fish)是指除鸟类和哺乳动物以外适合人类食用的淡水或海水的有鳍类、甲壳类和其他形式的水生生物(包括,但不限于鳄鱼、蛙类、龟类、海蛰、海参、海胆及此类动物的卵)及所有软体动物。水产加工品(fishery product):是指以水产品为主要组分的人类食品。在我国水产行业标准SC/T 3009-1999《水产品加工质量管理规范》中也是将其分开定义。在此标准中,水产品(fish)指“海水或淡水的鱼类、甲壳类、藻类、软体动物以及除水鸟及哺乳动物以外的其他种类的水生动物。”水产加工品(fishery product)指“水产品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加工如加热、盐渍、脱水等,制成以水产品为主要特征配料的产品。包括水产罐头、预包装加工的方便水产食品、冷冻水产品、鱼糜制品和鱼粉或用作动物饲料的副产品等。”另外,水产品与水产加工品二者的英文说法在世界各地也不尽相同。如CAC和美国、加拿大等国为“fish”和“fishery product”;而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则为“fishery product”和“processed product”。我国对“水产品”的叫法则一直是“aquatic product”。但根据当前国际上流行的说法,aquatic product这个词一般不用。至于我们应该采用fish还是fishery product,现在意见还很不统一。有人认为应该向国际接轨(特别是权威机构CAC),称为fish。但也有人认为国外之所以将fish统称为水产品,是因为它们可以把“鱼”叫做“finfish”来加以区别,而汉语则不能如此区别,所以应该采用fishery product和processed product,以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2.甲壳胺(chitosan)关于“chitosan”中文注解的混乱,可以从“第五届海洋湖沼药物学术开发研讨会”上略见一斑。笔者略微统计了一下,各与会者所用的名称大体有“甲壳胺”、“壳聚糖”、“脱乙酰甲壳质”、“可溶性甲壳质”、“几丁聚糖”等几种,大大造成了交流上的困难。“chitosan”为“chitin”(甲壳质)脱乙酰后的产物,所以如称为“脱乙酰甲壳质”能说明其内在涵义,但不被一般人所理解,因此有人认为用“可溶性甲壳质”更通俗些。但不管是“脱乙酰甲壳质”还是“可溶性甲壳质”都存在有这样的问题:① 名称太长,不简洁;② 对于它们的衍生物不容易定名。笔者赞同“甲壳胺”的叫法。因为,“甲壳胺”一词比较直观,单从名称上就能让人知道其分子组成上带有氨基,是脱了乙酰基的;并且相对于“脱乙酰甲壳质”和“可溶性甲壳质”,“甲壳胺”更简明扼要,对其衍生物的定名也很容易,如“羧甲基甲壳胺”等。而对于“壳聚糖”一名,猜测可能刚开始定名时此物质只是从虾蟹等壳中提取而得名。但现在我们知道,chitosan 不光能从虾蟹壳中提取,还可从细胞的细胞壁中提取。因此,再叫此名不太合适。“几丁质聚糖”的得名是源于以前“甲壳质”也称“几丁质”而来的。随着“甲壳质”一名的规范化,现在学术界已不再或很少使用“几丁质”一词了。相应的,再叫“几丁质聚糖”也不合适了。3.冷藏(cold storage)目前关于“冷藏”的英文解释也很混乱,主要有“cold storage”、“cooling storage”、“chilling storage”、“refrigerated storage”等几种。根据“冷藏”的定义“在低于常温,不低于食品冰点温度的条件下贮藏食品的过程”。可以看出,冷藏的“冷”指的是一种低温的状态。所以cooling和chilling两个都不太合适,因为它们的含义都侧重于“将食品温度降到其冰点”这样一个过程。refrigerated的含义则侧重于“人工制冷”,而我们知道“冷藏”不仅包括人工制冷下的保藏,利用天然冰等自然条件保藏食品也属于“冷藏”的范畴。因此,“冷藏”的英文注释推荐为“cold storage”。4.模拟蟹肉(simulated crab meat)模拟蟹肉是指以鱼糜为主要原料,加入蟹提取物和香精,制成风味和外观类似蟹腿肉的海味食品。对于模拟蟹肉的定名,我国北方地区习惯上将其称为“蟹足棒”,南方地区称为“蟹柳”。但蟹足棒与蟹柳极有可能使消费者误解,但产品实际上往往是以鱼糜作为主要原料,而非真正的“蟹足”。另外,笔者发现有的模拟蟹肉产品的外包装上将其标示为“斯瑞敏”,即“surimi”。但“surimi”的意思是“鱼糜”,而模拟蟹肉只是鱼糜制品的一种,因此这种标示实际上是不严密的。关于水产加工品中有争议的名词术语还有很多,要想彻底解决水产品加工术语的混乱状况,还要借助于水产界的广大专家、学者和名词工作者对易引起混淆的名词多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形成百家争鸣之势,共同推进水产名词术语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3.
《科技术语研究》2006,8(2):F0004-F0004
《科技术语研究》是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期刊,创刊于1998年,它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和实现科技语言的规范化,是一本领域独特个性鲜明的杂志。曾开展了对virtualreality,Internet、intranet等汉文规范名的讨论,以及对“象”与“像”,“炭”和“碳”,“征”、“症”、“证”等科技名词的讨论和界定,组织了医学界专家进行“非典”命命的讨论,为科技名词的规范使用做出了积极贡献,它的主办单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公布的权威性机构。有200余位院士、2000余位专家从事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国务院批文明确指出,经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术语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科技术语研究》的办刊宗旨:1.宣传国家科技名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2.研究术语学理论及科技名词审定的原则和方法;3.交流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经验和成果;4.促进科技名词统一,包插台、港、澳地区的汉语科技名词的交流与统一。  相似文献   

4.
摘要 海峡两岸大部分水产品加工名词是一致的,但由于历史原因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一部分水产品加工名词的定名不一致。本文选取部分名词加以比较,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海峡两岸的水产品加工科技名词能早日取得一致,以利于两岸的科技交流和贸易往来。
由于历史原因和科学概念在传播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海峡两岸水产品加工科技名词不一致之处有很多,严重影响了两岸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水产科技文献的编纂与检索,以及海峡两岸的贸易往来等。近年来,随着两岸水产贸易和学术交流的不断增多,名词不一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最近,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制定水产行业标准《水产品加工基本术语》,在参与这一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国际上关于水产品加工术语的最新资料,并参考了台湾省的有关水产品加工的名词,发现由于海峡两岸长期隔离,两岸的生活方式及语言用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了海峡两岸在水产品加工方面的名词差异较大,以致两岸的学术交流过程中往往需用英文进行名词的统一,这严重阻碍了两岸的学术交流和贸易往来。我们在制定水产行业标准《水产品加工术语》的过程中,根据收集到的海峡两岸出版的有关水产品加工方面的资料,将其中水产品加工方面有差异的名词,进行了整理、汇总,并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对比,见表1,2,3,4,5,6。我们在查阅台湾有关水产加工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台湾本地区的水产加工名词也很不统一,如salted product,在台湾就有腌制品、盐藏品、腌酱制品、盐制品等多种叫法。由于长期以来台湾受到日本的影响很大,台湾的水产加工名词中也有很多属于直接引用日文的说法,如鱼介类、佃煮品、盐辛品等;对于那些难以考证的名词,我们原则上应用英文名称进行验证,但对于从日文得来的名词则难以进行考证。由于资料有限,在此仅提供一部分不同的水产名词。我们希望通过本文能引起海峡两岸水产加工及名词术语方面的专家对海峡两岸名词术语不一致现象的重视,能够早日促成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们聚集一起进行交流、探讨,使两岸水产科技名词早日取得一致,以利于广泛开展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及贸易往来。 ① 这些资料主要有:《英汉水产学辞汇》(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水产品冷藏加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英汉发酵工业词汇》(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水产微生物学》、《水产食品化学》(台北:正中书局,1968)、《冷冻食品学》(台北:复文书局,1973)、《台湾水产加工业实况》(台北:1977)、《水产制造》(台北:徐氏基金会,1979)、《水产品藻源毒素检测操作手册》(<台湾>卫生署,1999)、《水产加工》(台北:复文书局)。  相似文献   

5.
摘要 简要论述了汉语科技术语规范和统一的意义和特点,综述了该项工作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阐述了汉语术语的命名原则、协调原则和目前的工作重点。一、汉语科技术语规范和统一的意义和特点1.意义科技术语作为科技发展和交流的载体,一直与科学技术同步产生和变化。科技术语反映着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审定和统一科技术语,实现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技发展是一项配套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可以说是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没有这样一个系统的规范化的支撑条件,现代科技的协调发展将遇到极大困难。就像在天文学中,假如没有统一的关于各类天体的命名,现在人们可能仍然在浩瀚的宇宙当中,只能看到无序的混乱,很难找到科学的规律。如是,天文学就很难发展。其他学科也是这样。在我国,科技术语的统一工作主要是对汉语的科技术语进行规范化。汉语是世界上各民族语言文字当中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它不仅是我国的官方语言,也是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之一。它所构成的文化宝藏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现在世界上使用汉字汉语的人口约为14亿之众,占世界总人口的26%,形成了广阔的汉语文化圈[1]。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汉语科技术语的使用会越来越广泛,其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因而,做好汉语科技名词的统一工作不仅是我国的需要,也是对亚洲和世界的重要贡献。2.特点我国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在术语规范化工作中,既要注意同国际上的术语工作相衔接,又要使之符合自己的语言文字特点和科技状况。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可供表意的词汇丰富、数量庞大、涵义细致。加之我国已逐渐建立起完整的科技体系,西方有很多很偏僻的学术领域在我国都能找到同行、知音。因此,汉语及汉语科技术语完全能够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不管学术内容多么抽象和深奥,都能在汉语文化宝库里找到贴切的名词与之对应[2—3]。作为表达科学概念的符号,科技名词应力求简明、易懂,且包含尽可能多的科技信息,而汉语恰恰在这方面见长[4]。汉语文字绝大多数是形声文字,在表形、表音、表意、简短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越性。在汉语的基本名词中双音词占重要比例,而其每一个音基本上已经是一个词。因此双音词就包含了两个单词的信息。比如“激光”一词就含有“光”和“受激”两个关键性科学信息。再比如,“自转”“行星”等名词,都显示出了汉字的表形、表意、指事、会意的特点。这样的长处在现代科技名词的编辑、分类以及规范化等方面都是很有利的。但在另一方面,汉字用作科技名词也有其所短。尤其表现在表音和表形方面难以与国际上的科技名词接轨。在印欧语系各国之间,因所有字符相同或相通,在引进科技名词时采用字符转写的方式就可以了[3]。但在我国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无法转写。其音和形无法与国际接轨。即使按音定名,也很难推广,主要原因是汉语为形声表意文字,人们已习惯于它的望文生义、顾名思义等特点。一旦采用音译,人们就容易产生误解,难以正确地顾名思义。因此,在我国进行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只能是依靠和发挥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按照科技的概念和内涵,创造和规范出符合科技规律和汉语文字结构特点的科技名词。这就是汉语科技名词的独特性。二、汉语科技术语统一工作的历史和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因而其名词术语的出现无疑也是世界上最久远的。然而在我国的历史上真正成立专门的机构从事科技名词的审定却始于清朝末年——1909年(宣统元年)[5]。当时在大学部设立了科学名词编订馆。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江苏教育会之理化教授研究会审定了物理学和化学名词;中华医药学会组织了医学名词审查会;1915年相继审定了化学、物理学、数学、动物学、植物学、医学等学科的名词;1918年中国科学社起草了科学名词审定草案,1919年成立了科学名词审查会;1928年成立了译名统一委员会。截止1931年共审定各学科名词(草案)14部。这是我国的专家学者们在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史上掀起的第一次小高潮。1932年成立了国立编译馆,在当时的教育部主持下,组织专门队伍开展了多学科的名词术语的审定。截止1949年底,相继审定并编订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矿物学以及生物科学等科学技术各学科名词草案50—60种[5]。这是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第二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科技术语的规范与统一,1950年委托中国科学院编译局接管了国立编译馆审查编订的各类名词术语草案,并于1950年4月6日批准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任命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主任委员。该委员会下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时事、文学艺术五个组。截止60年代,审定、公布、出版了各学科名词术语百余种[5],深受学术界欢迎,对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和促进作用。这是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第三次高潮。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60年代中期中断了名词的审定工作,直到80年代中期才得以恢复。这期间,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上的差距被拉大。“文革”后,我国采取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抓紧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这就对统一科技名词提出了迫切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已改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它标志着我国科技名词的统一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预示着我国科技名词工作的第四次高潮的到来。全国名词委自成立以来按学科共组建了52个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有1700多位高水平的科学家参加名词审定工作,还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加书面审查和座谈、讨论等。十多年间形成的科技名词工作队伍规模之大、水平层次之高前所未有。目前全国名词委已公布出版了包括理、工、农、医各学科领域共计40多个学科的名词。其中有的学科加了定义。这些学科名词的公布,消除了一批混乱的名词。对我国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全国名词委近来还开展了新词的定名工作和海峡两岸的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三、全国名词委名词审定工作的方针政策及规划全国名词委在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中采取了全面规划,依靠专家,统一协调,科学审定,正式发布的工作方针[6],按科技体系分学科进行名词审定。在学科安排上,遵循先基础后应用、先单科后综合、先主科后副科等原则。在内容上除名词术语外,还包括命名原则及符号等[7]。同时,在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中努力贯彻我国政府提出的“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密切结合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在系统地开展基础学科名词审定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开展工程技术方面的名词审定。全面规划中将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分两步走,或者说分两批进行。第一批只审定公布各学科的基本词,对有争议、易混淆的名词及新名词加定义或注释。交叉学科的名词则普遍加定义。第二批名词审定是在第一批审定的术语公布以后5年左右进行修订、补充和加定义或注释[7]。对于随着科技迅猛发展而产生的新名词,将采取灵活机动的组织形式、审定形式和公布试用形式,使其尽快地占领社会,起到导向作用。试用一段时间后根据反馈意见再正式审定公布。在海峡两岸名词工作方面,采取“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以及“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开展工作[8]。这一原则也适合于香港和澳门。全国名词委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参加有关科技术语的活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各术语学派的理论及术语工作经验,提高名词工作水平,逐步使我国科技名词同国际接轨。四、汉语科技术语的审定原则科技名词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技概念的一种形式与意义结合的约定性语言符号[7,9]。遵照术语学理论,根据汉语汉字的特点,结合我国科技名词定名工作的实践经验,全国名词委制定了汉语科技名词定名的原则,这些原则一直指导着并十分适用于我国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这些原则主要包括:1.单义性科技名词应是单一的、专用的。从理论上讲,一个名词应只对应一个概念,即“一词一义”。并且一个概念也只应有一个名词,即一义一词。对于“一义多词”的名词应统一为一个名词,特殊情况时可保留一个同义词。如ergonomics一词涉及十几个学科,汉语称谓十分混乱,在15部字典中就有“人机工效学”“人类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尔刚学”“工效学”等21个不同的叫法。经组织专家按概念进行研讨,最后定名为“工效学”,并给予了严格的定义。对于“一词多义”的外文词,应按其不同的涵义分别定汉文名。比如plasma,在物理学中将其定名为“等离子体”,但在医学中应将其定名为“血浆”。2.科学性即定名时应按科学概念的内涵来定出规范的名词,使其“名符其义”,准确地反映所指事物的特征。比如myocardial infarction一词,以前一直叫做“心肌梗塞”,但从科学概念上讲,肌肉是可以坏死而不能阻塞的,血管则是可以阻塞的,因此应定名为“心肌梗死”。3.系统性科技名词在其相关学科或领域中不是孤立的、随机的,而是有层次、成系统的,是合乎分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名词的系统性包括学科概念体系、逻辑相关性和构词能力等。在审定名词时,要充分考虑名词的概念体系,包括上位与下位(属与种)概念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部分与部分关系,以及时间、空间和因果联系的关系。比如地理学名词中的地理圈、景观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等,就系统而形象地反应出了地球构造整体中各层次的物质和状态。4.简明性名词简单明了,易懂、易记、易写,便于使用,这是命名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之一。例如医学名词coronary heart disease一词,如直接按意定名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就显得太长,现在定名为“冠心病”,简明而符其义,效果很好。有的英文词和对应的汉语都很长,这时可根据选取英文字首缩合词,然后按音汉译,或者取一部分英文缩合词和一部分汉语组合而成。如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的汉语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中文都太长,如选其英文字首缩合词“AIDS”,按音定名为“艾滋病”,就比较好。5.习惯性(即约定俗成)有些名词的定名虽不尽合理,不太名符其义,但已使用很久且应用范围很广,人们都已习惯,则宜继续使用,不要轻易改动。否则会造成新的混乱而不利于名词的统一 。如mechanical motion并非指简单的机械运动,天体运动也是重要的方面,一些专家建议改称“力学运动”,但多数专家认为这一混乱源于外语,国内外沿用已久,不宜再改动,现仍定名为“机械运动”。6.民族性即在给术语定名时要尽量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如天文学中已定名的“金星”“木星”等,就特别具有中国特色,而不采用外来术语“爱神(Venus)”和“大力神(Jupiter)”。还有反映二十四节气的定名和一大批有关中医针灸的定名,都具有中国特色。7.国际性即术语定名时要考虑与国际接轨,以利于国际交流。如我国大气科学中曾有“热带气旋(tropical depression)”“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台风(typhoon)”和“强台风(violent typhoon)”四个词,但国际上无“强台风”这个词,而用“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考虑到与国际接轨,我国取消了“强台风”一词,而增加了“强热带风暴”一词,并修改了定义[10]。8.学术性在定名时应避免采用普通生活用词,注意名词的学术性。如石油工程中的wild cat well 和watchdog,曾分别称为“野猫井”和“看门狗”。石油工程中显然不会有猫,也不会有狗。现根据其涵义分别定名为“预探井”和“把关定时器”。五、科技术语定名的协调原则对科技名词进行定名是为了使之统一和规范,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学科内和学科间的名词协调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艰巨的工作,必须制定相应的协调原则。以下各原则是在多年的名词统一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1.习惯性(约定俗成)服从科学性在科技名词审定的实践中,习惯性(即约定俗成)与科学性有时是对立的、矛盾的。在这两者之间发生矛盾时,一般来说,习惯性要服从科学性。名词 要规范化,就要尽量向科学性靠拢。如地学中的lagoon过去一直称为“泻湖”,实际上是“潟湖”的误写和误称。根据lagoon的定义和“潟”与“泻”的涵义,现在选定了“潟湖”,废除了“泻湖”,服从了科学性。2.副科靠拢主科,主科尊重副科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或领域中名称不一致时,应进行协调。协调时副科应向主科的定名靠拢,主科定名时也要考虑到副科的名词使用情况。如probability一词,物理学等学科一直定名为“几率”或“或然率”,现在都服从其主学科数学的定名,称为“概率”。3.分别定名,共存并列有的术语在不同学科中确实不宜统一或难以协商统一为一个词,可分别定名,暂时并存。如vector一词,物理学中定为“矢量”,数学中定为“向量”,又称“矢量”。electric potential在物理学等学科中定名为“电势”,而电子学等学科中则定名为“电位”。4.涉及外国科学家人名的科技术语,其人名音译名应按照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尊重规范等原则来进行审定和协调[11]其中主要是名从主人,即以本人的国家民族语言和习惯为准。对于科学界通行很久、人所共知的著名科学家,即使音译不准确或用字不妥当,也不宜更改。对于新出现的科学家人名定名则要求尽量规范化。六、目前的工作重点迄今全国名词委已完成了基础科学各学科的第一批名词审定工作,应用技术学科的名词工作也完成近半。因此可以说我国在名词术语工作上基本上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科技名词体系。尽管如此,我国的科技名词统一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任务。1.继续做好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尚未完成第一批名词审定的学科需抓紧审定和公布;有些学科需尽快进行第二批审定,即对第一批公布的名词进行修订、补充和加注定义。2.大量科技新词亟待定名和规范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与之同步产生的科技术语层出不穷,其产生和传播速度之快、渠道之多、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如果术语工作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常规的审定模式上,不抓紧新词的定名和规范的话,很快就会造成社会上使用名词极为混乱的现象,使得人们,特别是新闻媒介无所适从。新词定名工作的特点是要快,否则就会形成约定俗成,再改就难。但新词定名也要保证质量,应有很高的准确率。因此,新词规范化工作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保证新词概念准确的基础上尽快命名,并向社会发布试用。第二步是在试用一段时间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上的反馈意见进行修订,然后正式公布。鉴此,全国名词委在新词定名工作中采取了机动灵活的组织形式、审定形式和公布试用形式。另外还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将当前发展最迅速、新词最多且最混乱的学科信息科学技术和生命科学列为重点,加大投入,以期尽快减少这些学科新词使用的混乱现象。其他学科也作了普遍发动,新词定名工作正在逐渐开展。3.两岸科技名词亟待对照统一海峡两岸分隔近50年,这期间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大发展时期,因此科技名词尤其是新兴学科的名词,两岸存在着严重的不统一。如计算机科学,两岸就有80%左右不一致[12]。相对情况较好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也有大约20%的不一致。同文同种却一国两词、一物多名,这种状况影响着两岸科技、经贸、文教方面的交流。1995年具有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把探讨大陆与台湾科技名词统一的工作列入了共同协议之中,此举顺应两岸民意,尤其反映了科技界人士的愿望。全国名词委始终把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与统一工作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历史性任务,克服重重困难,利用各种渠道和机会,促进和开展这项工作。近几年,全国名词委已由间接地通过各个学会和各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专家与台湾同行进行交往变为直接来往和接触,并与台湾负责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台湾“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有许多学科双方已在开展工作。在这项工作中,全国名词委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基础后应用的原则来开展工作。对于那些与“三通”有关的学科,如大气、航海、信息科技等,要先行开展;对那些发展迅速、新词不断产生、社会上使用混乱的学科也要加紧开展,如计算机科学技术。两岸名词工作,宜采用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即老词暂以对照为主,逐步达到统一。而新词,两岸可在一开始就一起研讨,共同定名,取得一致。4.名词推广应用工作需大力加强如何使全国名词委众多专家的多年劳动成果即审定公布的名词得以推广使用,成为全国各有关单位、行业、部门和公民自觉遵守的规范,是个重要而急需加强的工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繁荣和活跃名词工作势在必行。各新闻媒体和书刊出版单位是推广规范科技名词的重要力量。新闻媒介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知道某件事情或某一个词。比如“克隆”这个名词,全国名词委1989年就公布在名词书上了,但一般百姓极少知道。而“克隆羊”一出现,几天功夫克隆一词就被新闻媒介炒得家喻户晓。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新闻媒体和书刊出版单位都给予了全国名词委很大的支持。现在要使社会各界了解、重视和支持名词统一工作,自觉使用规范名词,仍然要靠新闻出版界的支持。5.术语学理论有待提高在名词术语统一和规范化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术语学理论也有待提高。术语学带有明显的边缘性学科的色彩,其研究领域不仅与语言学紧密相关,而且还同逻辑学、分类学、本体论、信息科学密切相关。此外,术语学还要研究各学科的术语问题,所以它又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发生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术语学可以说是一门几乎涉及人类知识各个方面的独特的学科。虽然其理论和方法有待逐渐完善,但其涵盖面如此之广,以至几乎所有学科的专家都有必要对其予以关注,这正体现了术语学在人类现代知识总体结构中的重要位置。因而,完全有必要大力开展术语学的研究,提高科技名词统一与规范化工作的水平,逐步使中国科技名词术语同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6.
前言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工作,是海峡两岸科技界共同关心的研究课题。全国名词委于1994年5月13日在北京召开了“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座谈会”,对海峡两岸科技名词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发表了很多建议性意见和建议。会议指出,海峡两岸科技名词术语的混乱状况令人忧心。一国两字、一国两词的现象在许多学科中均存在,严重地妨碍了海峡两岸的科技交流。1993年举行知名的“汪辜会谈”也提出了可探讨科技名词的统一问题,这充分反映了两岸人民,特别是科技界、教育界人士的愿望。近几年来,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与其它学科一样,同样存在着名词术语混乱的状况,也很有必要开展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名称统一工作的研究。一、海峡两岸渔业科技术语研究的现状5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界一些专家、教授分别在水产科技名词术语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三十多年来,相继编辑、出版了《英汉水产学辞汇》(1959年费鸿年)、《俄汉水产词汇》(1960年上海水产学院)、《英汉水产词汇》(1977年厦门水产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英汉海洋学词汇》(1977年山东海洋学院和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日汉水产词汇》(1991年王民生等)、《俄汉水产词汇》(1989年水科院情报所等)、《日拉汉水产经济动植物名称》(1991年陆忠康等)、《拉汉英鱼类名称》(1992年成庆泰、郑葆珊)、《汉拉英俄日鱼名对照词典》(1993年史克怡)、《英法汉海事与渔业技术词典》(1993年黄锡昌等)、《拉汉英法西德日世界海洋鱼名词汇》(1995年赵传等)以及《英汉渔业词典》(1993年贾建三主编)等12本名词、名称术语工具书,对渔业科技名词定名、译名及规范化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我国水产界渔业名词术语学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0年代以来,我国台湾省也类似出版了《英汉水产科学辞典》、《英汉海洋科学辞典》、《农渔牧名词辞典》、《英汉水产养殖词汇》等,其中《英汉水产科学辞典》(台湾吴秀真、左秀灵主编,1982年)和《英汉海洋科学辞典》(台湾吴秀真、左秀灵主编,1982),两本均系我国出版的《英汉水产词汇》和《英汉海洋学词汇》工具书的翻版。海峡两岸均相应编辑出版了渔业科技名词术语工具书,丰富了名词术语学研究的领域,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可喜成绩。随着改革开放,促进了海峡两岸渔业科技、教育的交流,发现双方名词术语使用上十分不统一。出现了一国两字、一国两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海峡两岸渔业科技、教育与经济的正常交流。在统一渔业科技名词术语方面,两岸的专家均有很高的积极性,双方均做了一些工作,加强了联系。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工作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研究工作,必须作出艰苦的努力,才可能获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二、海峡两岸渔业名词、名称差异的剖析近几年来,笔者对台湾省出版的有关渔业杂志、报刊作了一些专门调研,发现使用的名词、名称与我们大陆称谓上有很大的差异(附表),大致上反映以下几个方面:1.水产经济动植物名称称谓差异特别是养殖种类及捕捞对象,在台湾报刊杂志上使用的名称称谓上与我们很不统一,通常使用地方名、俗名,不标明拉丁文,这样无法核查;即使标明拉丁文,所标明的中文名称与我们大陆上称谓也不尽相同。2.名词术语使用不规范海峡两岸编辑、出版的有关水产杂志,使用的名词术语缺乏规范化,各用各的,不注意名词术语的统一性。最突出的问题是,正规出版物不使用正确的学名、标准名词术语,涉及的种不标明拉丁文,即使偶尔也标明拉丁文,往往是一个种,却把同物异名误认为两个种,有时标明的正确拉丁文,而中文名称常显各种标新立异的称谓。据我调查,台湾一些水产杂志不大注重使用学名,多数采用地方俗名,比如中国对虾,台称大正虾;鲻鱼,台称乌鱼;黑鲷,台称沙格。类似这样不宜人们看懂的地方名、俗名在台湾杂志上屡见不鲜。倘若缺乏专业知识判断的话,往往使人莫明其妙。建议正式出版物提倡标明拉丁文,倘若一定要沿续传统习惯称谓的话,必须在学名括弧内,给予必要的中文注释为好。三、遵循的原则与建议1.遵循原则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细致的系统工程,不能搞简单化,短时间内强求统一。应遵照全国名词委提出的“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以及“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工作原则精神,开展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工作。2.建议(1)首先加强相互交流与往来,可在专家之间、学科之间、各专业之间以及学会、学术团体之间等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学术交流,这样有助于了解双方名词,名称统一的差异及面临的难点所在。(2)建议由中国水产学会水产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负责联系,首先组织有关专家编订对照出版物。当前可先组织力量收集海峡两岸的渔业科技名词、名称术语,在两岸协调的基础上出版名词、名称对照出版物,这样实施起来的时间短,对渔业科技交流及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最终的名词、名称统一,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3)海峡两岸应建立相应的对口机构,目前采取半官半民方式开展工作较有利。(4)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工作,笔者认为应该有序地进行,决不能自行地开展工作,否则只能越搞越乱。建议由中国水产学会水产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负责牵头开展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另一方面可物色台湾的合作者,应选择是水产科学研究的权威单位或长期从事名词术语学研究的科学家、专家、教授。(5)具体的工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多渠道地进行。首先要制订关于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名称术语统一工作方案或规划,经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进行实施。海峡两岸部分水产经济动植物名称称谓比较  相似文献   

7.
语言文字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为了使用和推广规范汉字,我国政府以及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先后颁布了多项规定,如《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简化字总表》(1986年)、《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年)、《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1992年)等。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间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科技名词也应该规范化和统一。为此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名词委”)已公布了数十个学科的规范科技名词。规范汉字和规范科技名词均具有权威性,我们都应该按照要求,认真使用。但是,在规范科技名词的使用中,我们发现个别规范汉字与规范科技名词之间存在某些矛盾。如全国名词委公布的《人体解剖学名词》中的“内眦”用了异体字“眥”。上书“趾”中的“”字和《医学名词》(第4册)中“癫”的“”字,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都没有收录。有的权威性工具书中的科技名词也不规范。如《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还在推荐使用“植物性神经”(正确的应叫“自主神经”)等不规范科技名词。尽管这些问题不是很多,还是应该引起重视,给以认真对待和分析,并尽快合理解决。在此,我们谈几点看法。一、从事规范科技名词工作的人员应熟悉有关语文知识在不影响科学概念和内涵的前提下,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完全应该执行我国政府和有关单位、部门颁布的各项有关语言文字规定,服从和统一于规范汉字。但是,全国名词委公布的《人体解剖学名词》用了“内眥”,其“眥”字为30多年前已经淘汰的异体字,显然应该改为“内眦”。[1]像这样的差错可能反映了参加审定规范科技名词的个别专家和编校人员对有关的语文知识还不够精通,因而未能正确使用。规范汉字是所有科技编辑及从事术语工作的专家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有了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才可能在工作中尽量减少差错。另外,在审定规范科技名词中如能聘请语文方面的专家参加某些环节的工作,可能有利于更加严格地把好文字关,确保其高质量和高水平。二、规范科技名词应与规范汉字的调整保持一致1988年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将15个过去作为异体字的改为规范汉字,其中包括“骼”和“黏”字。那么,相关的科技名词应作相应更改。某些权威性工具书如《辞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解剖学》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生理学》中使用的“骨胳”,今后完全应该改用“骨骼”。《人体解剖学名词》就是用的“骨骼”。[2]由于《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黏”作为异体字,故过去在表达“黏”的概念时均用“粘”(nián)字代替,常用的如“粘膜”、“粘液”等。既然“黏”字已成为规范汉字,现在该用“黏”字表达的科技名词就不应该再用“粘”字了。[3]“粘”字有2个读音(nián和zhān)、4个义项,若再以“粘”代替“黏”字,不仅名不符义,易造成概念混淆,而且读音也感到很不方便。所以,现今沿用的“粘膜”、“粘液”均应修改为“黏膜”、“黏液”,以与规范汉字保持统一。此外,对同一生物组织结构,全国名词委公布的《生理学名词》订名为“髓袢”,而《组织学名词》却订名为“髓襻”。按《现代汉语词典》,“袢”同“襻”。既然如此,上述两个学科应协商共同选用其中的一个名词。[4]三、汉字规范化也要适应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新事物、新概念、新名词不断涌现。汉语在科技名词的创造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它能表达深刻的哲理性思想,反映和传播各种精细微妙的知识。由于有关规范汉字的若干规定多数是10~30年前制定的,在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规范汉字在组构和表达科技名词方面,难免与目前有不协调或欠妥当之处。如神经病学名词“癫痫”与“癫”的应用问题,“”(jiān)与“痫”(xián)字读音不同,但两者的释义无大的区别。50年代及60年代初期,多数医学专业书采用“癫”,以后又多用“癫痫”。但人们的口语中一直习惯使用“癫”。1995年,全国名词委神经病学名词审定组根据有关专家的意见,经过反复慎重的研究,将“癫”作为规范名词,使其文字读音与口语相一致。又如“趾”与“拇指”为两个不同概念的名词,在人体解剖结构中“”属足部,“拇”为手部。在《辞海》、《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中均收有“”字;《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医学》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解剖学)中分别录用“趾”及“拇指”作为两个名词;全国名词委公布的《人体解剖学名词》也分别有“趾”与“拇指”,还列出“长屈肌”和“拇长屈肌”等对应的肌肉名词。可见,“趾”与“拇指”是结构、功能和概念都不相同的两个名词,绝不能混为一谈。但是,《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未收录“”和“”字,甚至计算机汉语字库中也没有“”、“”字,使规范汉字和规范科技名词的使用中又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也应不断作适当的增补和修改,以适应各种特殊情况,有利于规范汉字与规范科技名词更好地协调和统一。四、权威性工具书应带头使用规范科技名词我们在查阅权威性工具书时,发现其中有不少科技名词不规范。仍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为例。该书是1996年出版的,其中的“蹠骨”应为“跖骨”;该书将规范名词“自主神经”作为不推荐使用的名词,而相应的不规范名词“植物性神经”却作为词目;在“神经系统”的释文中用了“神经原”这一不规范名词,这里的“原”应该是“元”;它还将完全不同概念的“毛细管”与“毛细血管”两个名词混为一谈,更是不应该了。权威性工具书代表了我国的文化和学术水平,其社会影响极为广泛,在推广使用规范科技名词方面理应率先垂范,语言文字类工具书在涉及到科技名词时也应如此。《辞海》(1999年版)在修订时对科技词条进行了严格把关。先由从事该领域工作的有相当造诣的专家撰稿,再经过复审,最后由分科副主编,即该领域里既精通业务知识又擅长文字的权威三审,从而保证了高质量,也使科技名词规范化做得较好。这一做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前言水产科学(Fishery Science)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包括资源、捕捞、养殖、加工、海洋、气象、渔机、仪器、渔船以及渔业环境等方面,涉及范围广。因此,水产科学的名词术语非常丰富。随着现代水产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名词术语逐步渗透到水产科学中来,使水产科学技术名词术语越来越丰富。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水产科学技术,发展我国的渔业术语学(Fishery Terminology),逐步形成和建立渔业术语标准化的基础上,推动我国水产科学的发展。本文着重对水产科学术语的编辑方法、科技名词译名和定名的原则作一些探讨。一、水产科技名词术语的特点水产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专业性强,概念繁多,统一名词术语,实现水产科学技术术语的规范化,是发展水产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工作。在渔业科学发展演变历史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组成的新的名词术语渗透到水产学科中来,这给翻译水产科技术语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英语水产科技术语中,应用了大量复合词汇,占科技术语的95%。由于不同的搭配组合,其含义完全不同。复合词组构成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1.形容词+名词artificial culture 人工培养,人工养殖artificial fertilization 人工授精,人工施肥artificial hybridization 人工杂交artificial propagation 人工繁殖experimental biology 实验生物学2.形容词+动名词artificial hatching 人工孵化artificial ripening 人工催熟artificial feeding 人工投饵artificial seeding 人工采苗artificial drying 人工干燥artificial smoking 人工熏制3.名词+动名词fish farming 鱼类养殖fish finding 探鱼fish tagging 鱼类标志放流fish utilizing 鱼类利用fish processing 鱼类加工fish searching 鱼群侦察4.名词+名词stock assessment 资源评估fishery regulation 渔业法规fish microbiology 鱼类微生物学fish yield 鱼产量gilllamella 鳃小瓣5.动名词+名词fishing method 渔法fishing season 渔汛fishing vessel 渔船fishing port 渔港fishing index 渔捞指数fishing lamp 集鱼灯6.合成词两个或多个词的全部或部分构成合成词。mariculture(=marine culture) 海水养殖bioenergetics(=biological energetics) 生物能量学ecosystem(=ecological system) 生态系统automonitor(=automatic monitor) 自动监测器aquafarm(=aquatic farm) 海中牧场biodynamics(=biological dynamics) 生物动力学bioengineering(=biological engineering) 生物工程学bioelectronics(=biological electronics) 生物电子学7.利用特定词头、词尾构成新词:词头构成许多新词。multispecies 多品种microsporocarp 小孢子果microspectrometer 显微分光计polygene 多基因postlarva 后期仔鱼prelarva 前期仔鱼proactinomycin 原放线菌素词尾-sis构成许多新词。ichthyophthiriasis 小瓜虫病ichthyophonosis 鱼醉病gyrodactyliasis 三代虫病stigmatosis 打印病costiasis 口丝虫病cytolysis 胞溶immunodiagnosis 免疫诊断erythrolysis 红细胞溶解从以上不难看出,词头、词尾组成的科技术语均有固定的搭配规律。由于不同词头、词尾的搭配,大大地丰富了水产科技术语。特别是翻译时要仔细分析研究这类术语的使用领域,才不致于造成误译。二、译名准则科学技术术语的翻译准则是什么?至今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清末翻译家严复先生提出过“信、达、雅”的标准,严复对“信、达、雅”的解释虽有缺陷,但他提出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技文献翻译的客观规律,而且简明扼要,易被我国广大科技翻译工作者所接受。笔者认为,除了采纳严复的翻译原则外,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准则。所谓“科学性”是指译名准确无误地表达原词含义。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表达原词(术语)的真正含义,而不是原词的字面含义。“实用性”则是要求译名、定名简明易懂,便于使用。译名或定名为达到“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目的,要求译名或定名者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科技术语学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文字水平。因此,在译名、定名时,又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弄清词义译名准确的前提是要透彻地了解每条术语的真实含义,绝对不能从字面上进行翻译、定名,同一个词汇,在不同专业、不同场合使用时可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比如:artificial fertization这个复合词汇在水产养殖专业文献中经常碰见,为“人工施肥”。倘若在人工繁殖文献中出现,它的含义指“人工授精”。在水产科技文献中涉及生物种类的地方名很多,有些论文报道一个养殖对象或开发利用对象,往往只反映某个对象的地方名,无拉丁学名。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轻易进行译名,更不能以地方名来进行定名,必须查找它相应的拉丁学名,然后按拉丁学名,根据描述的生物形态特征进行定名才是正确的。比如Bighead,从字面译意指“大头鱼”,实际上应译为鳙鱼。类似这些词目很多,因此在译名时,必须注意相应的学名。2.译名,定名应表义确切、简明实用、兼顾传统习惯专业性术语的专业性特别强,每一个专门科技术语,必须符合专业的特点。同一个词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中,词义却完全不同。比如gear,在机械专业中,它的真正含义指齿轮,器具等;可是在水产捕捞专业中,它的真正含义指渔具。又如food,它在水产养殖专业文献中,应译为饲料,但由于习惯沿用饵料一词。因此,在译名、定名时,也要照顾到习惯用法,根据原文上下文含义,可以考虑饲料和饵料两词兼用。3.遵从副科服从主科的原则为了全国科技术语的统一,根据应用学科术语的定名应服从基础理论学科定名的原则,尽量使水产学科词汇与其它相接近的学科如生物科学术语相统一。并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术语为准。4.直译和意译灵活应用科学技术术语译名,应尽可能做到“对等翻译”。在译名、定名时,尽可能做到照顾原文的基本含义。所谓直译,笔者认为,在准确翻译词意的前提下,尽量采用直译,倘若实在不能反映原意时,应以意译为宜。比如在水产资源学中经常碰到这样一个复合词组fish school,但这样一个词组绝对不能直译,不能从字面上直译为“鱼学校”,这样译名,使人莫明其妙。因此,碰到这类专用名词术语,一定要懂专业,意译为“鱼群”,倘若不懂水产资源学这个专业,就不能确切的进行译名、定名。三、关于定名原则科技术语的译名和定名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概念。译名是把汉语以外的文字构成的术语译成汉文术语供读者使用,而定名是对科技术语给予确切的名称。名称可以是来自外文译成的汉文,也可取自汉语原有的名称。二者尽管有区别,但是又有密切联系,特别是一些源于国外新技术的译名,就可以取其恰当译名作为定名,为国家科技术语规范化打下基础。倘若外文专门术语有多种表达,如Aquaculture,Culture,Farming等约有五六种同义术语,在译名中,不可避免地有多种译名,就应其中选择一个准确、科学、实用的译名作为定名名,便于国内科技名词术语标准化。四、关于海峡两岸水产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定名的建议近几年来,海峡两岸水产专家加强了往来,在接触中,发现名词术语有很多的差异,有必要进行统一定名的研究工作。这几年,笔者因受台湾《现代渔业》、(养鱼世界》杂志的邀请,开辟水产科技专用名词术语专栏,连续出版了十几期,估计刊登了2000多条名词术语。笔者认为绝大多数科技名词术语是可以统一的,少数名词、名称不统一,所占整个名词术语比例不是太高。特别是鱼名,一些养殖对象,定名不大一样,但拉丁学名是一样的。倘若对水产科学名词术语进行审定,可组成海峡两岸的水产专家,组织一个水产专业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共同来进行审定,否则他搞他的,我们搞我们的,这样搞出来的水产科技专用名词术语不统一,影响海峡两岸水产科学术语工作的交流。本人建议:第一步:组织海峡两岸水产专家把大陆、台湾的水产名词收集起来加以对照;第二步: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定名。  相似文献   

9.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工作,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第一批天文学名词审定工作已经完成。最近,国务院对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做了批复,指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审定、公布各学科名词,是该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经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的重视和关怀,标志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条件之一。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对于四化建设、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关心和重视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立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委员。委员会聘任了各专业著名科学家、专家、审定和出版了一批科学名词,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科学技术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重要工作陷于停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处于新的技术革命时期,新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科学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已成为革新与变革的直接力量。与此同时,相应地出现了大批作为信息载体的新的科技名词术语。科技名词术语,必须是统一的,为大家所公认的。可是,我国目前自然科学名词术语,还很不统一,其混乱状况对科研、生产、教学等工作,十分不利,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从全面看,统一科技名词术语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行业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的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使用,对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根据上述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于1985年4月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会的任务是确定工作方针,拟定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步骤,组织审定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并予以公布。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标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委派了正副主任,担任领导工作。在中国科协各专业学会密切配合下,目前已建立起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29个学科审定分委员会,并已建立起一支由各学科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近千人的审定队伍,负责审定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的第一批天文学名词术语,已经公布。其他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也已分别进入初审、二审、终审和上报阶段。以后将继天文学名词之后,陆续公布其他学科审定的名词术语。统一我国科技名词术语,除了明了其重要意义,在组织上落实和逐步扩大审定范围外,还需建立和运用科学的审定原则和方法。世界上科学知识是由大量科学概念构成的。名词术语是相应科学概念的命名。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要贯彻科学性、系统性、单义性和我国语言特性。科学性就是从科学概念出发,明了概念才能准确反映所指事物特征,概念的全部特征才是事物属性的内涵,借以做出确切的定义和订出“名符其义”的名词术语。系统性就是在一个学科、以至相关领域中,名词术语不是孤立的,随机的,而是一个合乎分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单义性就是术语是单一的、专用的,理论上任何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专门的固定的术语,这样才不能发生歧义。术语订名要体现我国语言特点,即准确、简明和“望文生义”,而且不要用生僻字和造新字。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在科技名词术语的订名上,曾花了大量心血,做出卓越贡献,真是“一名之立,旬月踌躇”。如“衍射”、“激光”、“流控技术”等术语的订名,就是典范。在进行科技名词术语审定时,还要注意到审定老的科技名词术语,与创立新的名词术语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新词的创立一定要严格遵循上述“四性”而定,态度要严肃,不要轻易遣词用字,以防不好再统一。对待已存在较长时间的名词术语,一方面要本着上述“四性”原则加以衡量,有的则需“正名”。如天文学习用词“多层球”,所表达的概念无“层”的涵义,指的是按多方物态方程建立的恒星结构模型,修订为“多方球”,为其正了名。另一方面要充分注意到使用习惯,已“约定俗成”的名词术语,虽然定名并不很妥切,但大家都习惯了,换个新的名,面貌全非,人们倒不认识了,反而不利统一,故应沿用。如“机器人”、“控制论”这类名词术语,因已为大家所习用,有的差不多是家喻户晓,虽并未完全确切表达该概念的内涵,也不宜再改了。跨学科名词术语,学科间要加强协调,一般是服从主科。而如一个科学概念在两个学科存在不同名词术语,且都是“约定俗成”时,可按“一义多词”处理,即允许两个名词术语都存在。本来这是不符合术语学原则的,但考虑到历史因素,只好把它作为特殊例外情况对待,不过这种情况应是极个别的,不可多出现。当遇到以外国自然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术语时,外国科学家人名要根据“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和“尊重规范”四项原则,加以汉字音译。当某个外国科学家名字在不同学科均有出现时,要做好协调工作,以达统一(参见我委员会下属的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制订的《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通则》)。遇有外国地名时,要根据中国地名委员会制订的规范地名,加以统一表达。港、台地区的科技名词术语,由于历史的原因,与大陆地区的科技名词术语存在着差异,我们将逐步创造条件,通过学术交流,以期得以协调和达到统一。统一我国科技名词术语是一项繁重的任务,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过程来逐步加以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也需要不断地发展、补充和完善。我们将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好审定工作,成熟一批公布一批,提供各界使用。我们希望得到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文化界、新闻出版界等各方面同志的支持和帮助,共同为早日实现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0.
各位学长,各位同志们: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今天开幕,三强同志告诉我,参加这次会议的大多数是老一辈科学家和经验丰富的中年学者,这是科技工作者的一次盛会。我因国务院另有会议,只好写这封信向各位请假,并向与会的同志最后完成天文学名词规范的审定工作表示热烈祝贺。几年前,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统一科技名词术语的权威性机构。两年多来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现已有29个学科的分委员会正在进行审定工作,其中天文学名词已审定完成,并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公布,这是我们科学技术界的一桩大事,是值得庆贺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对四化建设,特别是对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代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宇航工程、核科学技术、能源技术、超导材料等前沿学科和高技术,在其发展与竞争时代里,对于具有独特语言文字体系的中国来说,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就更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拿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来说,科技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否则计算机技术在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中就困难重重。据我所知,我国的科技术语还相当混乱,常常因使用表示同一概念的不同术语而引起争论,譬如物理学与数学交叉使用的矢量与向量,化学中的络合物与配位化合物,地理学中的副热带与亚热带等不胜枚举,甚至在生产、对外贸易、经济活动中由于术语内涵不一,理解不同而造成国家经济损失的事例也时有发生。同时,科技术语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也正是当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术语学的重要内容;规范化与标准化科技术语的现代化数据库,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显示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正因为如此,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曾三次转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关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的报告,特别是今年八月十二日国务院对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的请示》做了批复,明确指出对委员会审定过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并授权委员会对审定过的各学科名词术语分期分批予以公布。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和规范化,是一项学术性很强,而又争议较多的工作,希望在各学科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过程中,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集思广益,使这项工作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严谨的科学性。在人类自然科学发展史上有过光辉贡献的天文学,今天仍然不断以其新的发现,大胆的引人入胜的科学假设,严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傲立于现代科学的前沿,鼓舞着千百万科学家的创新精神。规范化的天文学名词能首先出台是与该学科的历史地位极为相称的。我相信,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经过大家的继续努力,我国其它领域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一定能够早日实现。祝大会圆满成功!宋健1987.9.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