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3,(22):68-69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近期发现了一颗奇特的年轻恒星,它并没有围绕任何恒星运行。这颗自由运动的行星编号为PSOJ318.5-22,距离地球仅有大约80光年,质量也仅相当于木星的6倍左右。其年龄据估计仅有大约1200万年,对于一颗行星来说这是非常年轻的。  相似文献   

2.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2,(14):68-68
一组志愿者日前借助美国宇航局进行斯皮策空间望远镜数据的检查,在我们的银河系银盘结构中发现了超过5000个"气泡"结构。这是年轻高温的恒星"吹出"的尘埃和气体气泡结构,这些气泡说明这些位置正有新生的恒星诞生。超过3.5万名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4,(7):62-64
正生命只能出现在能发出光和热的恒星周围的行星上,但并非所有恒星都必然带有行星。星云说认为,恒星是从自转着的原始星云收缩形成的。收缩时因角动量守恒使转动加快,又因离心力的作用星云逐渐变为扁平状。当中心温度达700万度时出现由氢转变为氦的热核反应,恒星就诞生了。盘的外围部分物质在这过程中会凝聚成几个小的天体——行星。星云说可以合理解释许多观测事实,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另一方面,计算机理论模拟计算表明,如果星云物质在收缩过程中没有  相似文献   

4.
姜琪 《科学大观园》2011,(18):69-70
科学家或许正在类似我们太阳的恒星周围寻找类地行星,但一项新研究指出,也许寻找能支持生命存在的行星的最佳地点是名叫白矮星的垂死恒星。事实上,我们星系里超过90%的恒星  相似文献   

5.
晓龙 《科学大观园》2011,(14):72-72
科学家或许正在类似我们的太阳的恒星周围寻找类地行星,但一项新研究指出,也许寻找能支持生命存在的行星的最佳地点是名叫白矮星的垂死恒星。事实上,我们星系里超过90%的恒星(包括我们的太阳),最终都将变成白矮星。这些冷却恒星的质量一般是我们的太阳的40%到90%,但是体积只有地球那么大,它们像类似太阳的恒星一样普遍。  相似文献   

6.
所有的恒星都是成群形成的,但随后会慢慢散开。一个新的理论正试图解释这些恒星集群是如何形成和瓦解的,抑或在罕见的情形下它们又是如何维持数亿年的。夜空是星星的领地。在每一个方向上,明暗不同的恒星充满天际。一些星星看上去构成了被称为"星座"的特殊图案。尽管这些图案很有趣,但绝大部分只不过是人类思想在天空中的投影。在银河系和其他星系中,大多数的恒星彼此之间并没有真正物理上的联系,至少现在已不存在这样的联系了。每一颗恒星其实都诞生于一个恒星集群之  相似文献   

7.
丁丁 《科学大观园》2010,(12):72-72
<正>宇宙间也有"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那就是超大黑洞与周围恒星究竟谁产生了谁?现在科学家们似乎已触到其中端倪,据美国《连线》报道称,天文学家戴维·埃尔伯兹发现距地50亿光年的一个黑洞,正在积极"筑窝垒巢",为自己建造一个栖身之所。该黑洞向临近星系喷射高能粒子,触发了比此星系平均速度快100倍的恒星生成过程。奇异的类星体这一发现源于标号HE0450-2958的类星体。类星体的奇特现象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它们看起来  相似文献   

8.
<正>利用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最新观测数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天文学家发现,代号为"PG0010+280"的死亡恒星周围,可能存在一颗科学假想中所谓的"复活行星"。天文学家猜测,这颗神秘的行星可能正从死亡恒星上吸取残骸质量,从而得以重新恢复活力,发出红外光。但这种行星迄今仍然处于科学假想中。该项研究负责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天文学家迈克尔·朱拉教授介绍说:"年轻的行星会放射出红外光,但  相似文献   

9.
文文 《科学大观园》2014,(12):67-67
正恒星在"死亡阵痛"期间向外抛出的尘埃一直是科学家们未解之谜。但是要分析这些星际物质的行为就必须要进入深空,而且直到目前为止,了解这种物质的努力始终受到阻碍。不过,如今美国宇航局的研究人员已经找到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他们设计的一种机器可在地球上制造出星际尘埃。这种名叫Cosmic的装置有助于天文学家们更好地了解在恒星周围形成的这些微粒的类型。在垂死恒星周围形成的这些尘粒被抛入浩瀚无垠的宇宙后  相似文献   

10.
现代意义上的恒星测光是伴随着宇宙观的转变而产生的。古代天球模型的打破,使人们意识到不同恒星离地球距离并不相同,从而建立起亮度-距离的简单模型。赫歇尔父子对恒星测光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约翰·赫歇尔制成第一台专门用于天文测光的天文光度计,并通过测光和数据统计认识到恒星亮度不仅与距离有关,而且与恒星内在性质有关。在19世纪前期,天文测光面临"标准烛光"的选取和控制不同观测者对颜色亮度的感知误差两大问题。德国物理学家泽尔纳结合光学与视觉心理学重新设计了天文光度计,一举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经由精确测光,泽尔纳把恒星颜色与亮度联系起来,提出了一套恒星演化理论,成为早期天体物理学理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一个由英国、智利、德国和美国等国家天文学家组成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正在对一颗可能是已知最大的恒星进行观察。这颗恒星很可能正处于生命的最后阶段,其外层物质正在不断向外抛出。这些天文学家们联合完成、发现了对这颗巨型恒星如何将内部材料释放回星系物质以及恒星之间的物质和辐射场的重要机理。星际物质是行星系统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开普勒"探测器的主要任务是在太阳系周围的15万颗恒星中,寻找它们附近那些与地球相似、环境适宜生命的行星。包括一颗岩石行星,大量的恒星"星震"以及奇妙的三体恒星。在地球之外的宇宙中还有没有像我们这样的星球?这是过去几个世纪里人们不断追问的问题。自1990年代以来,太阳系之外的行星(外星行星)相继被发现,至今(2011年4月23日)已知外星行星已经有547颗。在所有寻找外星行星的努力中,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探测器是迄今最为专注的。  相似文献   

13.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3,(23):32-32
一个由亚利桑那大学领衔的研究组目前完成了迄今规模最大的,针对银河系高密度气体云的巡天考察工作,这些密集的尘埃气体云是新生恒星诞生的地方。这项由亚利桑那大学斯图尔特天文台的天文学家扬西·雪莉领导的研究组对超过6000个此类高密度尘埃气体云进行了观察,分类和绘制.这项工作让天文学家们得以更好的了解恒星形成的最早期阶段情形。雪莉说:“当你在晴朗的夏日夜晚仰望银河。你会注意到那并不是一条连续的恒星条带,你会发现那里存在着一些暗黑的区域,看上去那里似乎没有恒星存在。但事实那里并不是没有恒星,而是被暗黑星云遮挡的区域,那里是大量的尘埃和气体云团,而这些物质却正是形成恒星。  相似文献   

14.
关于岁差,古代中国和西方天文学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天文学分"天自为天,岁自为岁",认为是黄道沿赤道的西滑导致了冬至点的西退,从而致使"天周"与"岁周"不同.中国传统天文学中,岁差只是一个历法概念.而古代西方天文学则继承了古希腊传统,将岁差解释为"恒星东移"的结果.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引入与中国传统岁差理论截然不同的"恒星东移"之论.当时恰逢"中西历争",为争夺钦天监控制权,奉教天文学家和保守士人之间曾发生激烈争斗,而由西方传入的"恒星东移"之论曾卷入这场争论当中.文章试图以"中西历争"为线索讨论当时不同背景中的士人或历算家关于此论的争议与解释.通过考察发现:"中西历争"之中,奉教天文学家藉此论宣扬西法之优越,保守士人则将其作为抨击奉教天文学家的主要着力点之一.而当时一些志在"会通中西"的历算学者对此却持一个较宽容的态度.在"西学中源"说这一背景之下,梅文鼎等又通过历算史重构的方式将"恒星东移"之论纳入到传统的"天自为天、岁自为岁"的框架之中.  相似文献   

15.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3,(14):65-66
科学家们近期观察到从一颗爆发新星上发出喷流的闪光,这道闪光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机会,让他们得以绘制出从这颗恒星喷射物质的三维立体结构图。天文学家们利用美国宇航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对近距离双星系统"罗盘座T"进行了观测,这颗"再发新星"的爆发具有规律性,它是一个双星系统中存在一颗白矮星(即一颗与太阳质量接近的恒星耗尽燃料后爆发形成的残骸内核),由于其会不断从其近旁的伴星那里"窃取"氢物质,在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天文学家都坚信,在恒星世界中,行星系的存在是宇宙的普遍规律.然而用天文方法发现和检测太阳系外行星(extrasolar planet),也就是"外星行星"(exoplanet)却是一项艰巨的观测难题.天文学家都知道行星在它所从属的恒星引力作用下,围绕恒星运行.同时还知道,行星质量比恒星小得多,引力也比恒星弱得多,但对恒星同样也有影响.在行星引力作用下,恒星随着行星的公转而作周期摆动.天文学家将因行星的存在而叠加在恒星空间运动上的附加值,称为"反映运动"(reflex motion).  相似文献   

17.
正一项新研究显示,我们银河系的中心看上去更像是恒星养老院,而不是恒星育儿所。天文学家对银河系中心开展的观测显示,那里大片的空间内年轻恒星严重缺乏。天文学家们曾经在银河系核心区域观测到年轻恒星,但此番研究确认了这个广袤的空间区域中明显缺乏年轻恒星的存在。这与先前认为星系近核心区域应当存在恒星新生区的观点相违背。  相似文献   

18.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2,(19):33-33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一个天文学家小组研究显示,大质量星系内部恒星形成时会形成剧烈的星风,这些星风将气体物质吹出星系内部,从而反过来阻止新生恒星的继续形成。该天文学家小组借助3台望远镜获取的数据和图像发现29个天体拥有速度高达每秒2500千米的外向星风,这一速度是在之前的其他星系中所未见的。加州大学南加州星系演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亚历山大.戴蒙德-斯塔尼克说:"这些星系几乎要将自己吹散了。大多数星风就像是一个喷泉,喷出去的气体最终还是会回落回星系内部然而对于此次我们所观测到的  相似文献   

19.
海峰 《科学大观园》2012,(21):34-34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了令人惊叹的菲力可斯星云爆发新细节,这颗垂死恒星正在"大发雷霆"。它布满灰尘的外层分散到空中,在炙热恒星核喷出的强紫外线的照射下,看起来像夜空中的一只巨眼。这张激动人心的合成图是由美国国家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14,(11):35-36
正据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网站,借助美国宇航局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数据,天文学家们首次发现一颗地球大小,且位于宜居带中的系外行星。所谓系外行星是指围绕其他恒星(而不是太阳)运行的行星,而宜居带则是指恒星周围距离适中的位置,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