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奇 《中国科技成果》2014,(19):F0003-F0003
2014年3月10日,中国IT综合服务领导企业华胜天成与IBM(中国)签署战略合作胁议,双方将在Linux on Power市场、智慧城市、存储业务、管理服务、咨询与应用管理服务等五大技术领域内展开全面而深入的合作。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     
<正>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围绕实施方案的五大研究任务,即"全球变化综合观测、数据同化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全球变化事实、关键过程和动力学机制研究""地球系统模式研发、预测和预估""全球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研究""减缓和适应全球变化与可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组织大规模技术预测调查的国家.从1971年开始,日本每5年进行一次调查,目前共完成了7次.技术预测的宗旨是从长远观点出发,对未来30年的技术发展进行预测,从众多有希望的技术发展成长点中比较科学地捕捉重点.为政府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提供依据,为产业界和广大社会公众提供未来科技发展的全面信息.  相似文献   

4.
我国粮食储藏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粮食储藏技术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全面分析,预测了我国未来5~10年粮食储藏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世界经济论坛2005年3月9日发布了2004~2005年度的《全球信息技术报告》。该报告显示,新加坡已成为信息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体。该报告首次将新加坡列为全球发展信息和通讯技术最佳的经济体,认为它在数学和科学教育质量、电话费承受能力以及政府优先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等方面都居世界首位,而在互联网接入承受能力方面的得分也非常高。  相似文献   

6.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威胁,其结构与功能性状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碳固存等功能与状况的关键要素。受观测手段的限制,森林结构和功能性状调控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仍不清晰,影响全球变化下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预测的精度。针对上述科学问题,通过遥感观测系统研发、野外联网观测、数据采集分析、模型构建与情景模拟,在建立森林结构和功能性状数据集、解析其耦合机制对森林生产力调控作用的基础上,优化生态系统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研究结果既能够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联网监测与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也能够为制定固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国家宇宙委员会的报告书一直预测到了2060年。那时,人类已使月球工业化,在火星也建立了真正的基地。在未来50年,人类在征服宇宙的道路上将取得多大成就?美国国家宇宙委员会(USNCC)对此进行了大胆而又科学的预测,并向政府提交了一份题为《2010—2060年开拓宇宙新边疆》的报告。在这份200余页的书中,写下了人类未来50年开拓宇宙的宏伟理想。  相似文献   

8.
《中国基础科学》2010,12(1):35-4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部署的、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围绕落实《规划纲要》,科技部2010年将继续部署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部于2010年1月19日发布了2010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重要支持方向。此外,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行动、履约和国际谈判提供科技支撑,科技部2010年应急启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针对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全面提升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竞争力。科技部于2010年2月24日发布了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要支持方向。  相似文献   

9.
英国气象局表示全球升温速度低于最初预计。气象局官员表示,截至2017年全球气温在近20年时间里不会大幅提高。他们承认此前的预测并不准确。气象局在圣诞前夜公布了经过修订的数据,这种做法遭到炮轰,被指试图"淹没负面新闻"。据英国气象局公布的一份新闻稿,未来5年升温幅度将达到0.43摄氏度,高于1971年至2000年的平均水平,但低于此前预计的0.54度,调低了20%。这一升温幅度约高于1998年记录的0.4度。与1998年相比0.  相似文献   

10.
<正>尽管5G时代尚未真正到来,但其将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诱人红利已不言而喻。高通2017年发布的《5G经济研究报告》预测,2020-2035年间,5G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将相当于与印度同等规模的经济体;5G价值链平均每年将投入2000亿美元,这将支持全球GDP的长期可持续增长。上述报告还显示,到2035年,5G将在全球创造12.3万亿美元经济产出,全球5G价值链将创造3.5万亿美元产出,同时创造2200万  相似文献   

11.
过去千年半球尺度高质量气候环境数据是揭示全球增暖机理、预测预估未来情景及影响的重要基础;利用代用指标,研制北半球千年尺度气候高分辨率数据集,评估其可靠性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简述了开展北半球千年尺度气候高分辨率数据集研制及可靠性研究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发展动向;分析了其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了下一步的研究目标、思路和需解决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以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代用指标物理意义诊断与数据挖掘技术研发、气候与海平面、冰雪、土地利用与动植物分布变化数据集研制等4个方面;并对预期产出及意义进行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4,(9):49-49
深部地质层的CO2封存技术,是一项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空间和环境安全的全球性、前沿性战略研究。本项目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关键技术突破,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地的低成本、实用性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O2深部地质封存长期稳定预测与控制技术,对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未来的经济发展对能源供应和环境安全健康的要求,实现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发展中国家既是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也是减排潜力最大的对象。该报告增加了我国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也增加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机遇,为国内的节能减排提供了科学指导,为我国走低碳经济之路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4.
人类未来将进化成什么样?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认为提前对人类未来发展进行预测是一种轻率的行为。因为科学家甚至连人类未来一千年怎样适应环境变化都无法准确预测,更别提上百万年了。但有人不这么认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古生物学家彼得·沃特在《未来进化》一书中推断,人类至少还能再存在5亿年。根据过去的进化理论和目前人类发展趋势,科学家给出了人类未来发展的5种道路。  相似文献   

15.
2012年9月25日—10月25日,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主题为:"气候变化科学认识及其应对"、"未来电网及电网技术发展预测和对策"、"社会经济安全的机理、预警和调控研究"的第435—437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6.
她以创新思维表达了“特殊领域人才”对科研技能的卓越追求;她以理性的思考、静达的心境,揭示了有助于未来中国各大区域气候异常变化的预测预报的遥相关关系和变化规律;多年来,她的技术经验与创新成果对提高我国气候预测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她就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陈菊英研究员。  相似文献   

17.
防止100年后海水淹没地球 据"全球气候演化政府间组织"发布的报告预测,由于气候变暖造成冰山融化等因素,全球海洋洋面将会在21世纪上升20到90厘米,相比起20世纪上升的10厘米,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数据.而一些未来学家甚至相信,在全球气候环境越来越恶劣的情况下,地球很可能在100年甚至几十年后就变成一片汪洋,到那时本来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将失去栖身之所.  相似文献   

18.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SCI和SSCI引文索引收录的发表于1900-2021年的521篇英文文献为研究样本,使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定量化分析工具呈现了近十多年来预测心智研究的时空分布、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而后从人类高级认知加工、神经科学技术和特殊群体三个方面分析了预测心智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研究发现,预测心智研究发文量整体上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英国是预测心智的主要研究国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是预测心智主要的研究领域;从最初关注内感觉过渡到人类高级认知加工是预测心智发展的必然结果,借助神经科学技术可以清晰地再现大脑进行层级预测编码和错误预测最小化的过程,以特殊群体作为切入点也是预测心智研究的一个前沿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2008年上半年全国染料、有机颜料的生产情况。指出,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增长,销售和创汇额增长较快,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最后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预测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据称,自1995年以来,欧盟创新驿站已发展成为全球五大技术交易平台之一。创新驿站作为技术转移的新方式,在中国能否走得通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作者从能否把握创新驿站的本质所在、能否把握技术市场的基本特点和能否恰当地组织协调现有的科技服务机构参与创新驿站建设几个角度进行了探讨,提出要认识到风险,从全新的思维认识技术转移。结合自身实践,建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可根据资源选择方式;二是需根据国情作布局;三是应根据机构定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