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期以来,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争论一直不断。英国《独立报》披露了转基因食品巨头“孟山都”公司的一份秘密报告。报告显示,吃了转基因玉米的老鼠,血液和肾脏都会出现异常。虽然“孟山都”公司表示,出现在那些老鼠身上的异常情况纯属偶然,但是,出现异常的老鼠仍然引发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担忧。而恰恰在这时,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准备投票表决是否应该在市场上公开销售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2.
未来de餐桌     
当今世界,生物技术的开发出现日新月异般的飞速发展趋势。但其警告之言亦不绝于耳。遗传基因转换后生产出的农作物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抑或优点与风险同在?一时间——一、转基因食品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确,生物技术反对派发出的警告,在现实社会中已成为日益突出的事件之一。今年9月底,消费者发现,一直用做家畜饲料的玉米,经过遗传基因转换后,摇身一变竟出现在美国技能公司出售的点心上,  相似文献   

3.
从1983年转基因烟草的问世,到1996年转基因作物全球的商业化种植,基因工程为多个领域尤其是食品领域带来了深刻的技术革命。转基因生物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转基因技术可用来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的作物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14,(22):70-71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们警告称,神秘的暗能量正在把宇宙变成一个"巨大,空旷而乏味"的地方。来自英国和意大利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研究发现构建宇宙的基本建筑材料——暗物质,而与此同时,这种神秘的暗能量正推动宇宙加速膨胀,最终将吞噬撕裂一切。这些科学家们宣称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与暗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暗能量正变得愈发强大。  相似文献   

5.
<正>英国的5位植物学家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没有任何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动物或者环境的危险性超过传统作物。为此,欧洲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现在已到了放弃严格控制这项技术的时候了。鉴于转基因作物能够在  相似文献   

6.
在前不久结束的非洲航宇防务展上,南非阿维特尼克斯公司研制的靠烟雾给坦克穿上“隐身服”的防护系统,引起很多人关注。当该系统警告传感器发现榴弹炮、反坦克导弹等威胁时,它会立即发射烟雾,使反坦克武器看不清目标,坦克可以借机隐蔽或逃逸。据介绍,两年前该公司推出了一种先进的激光警告系统。当坦克被敌方的反坦克武器锁定时,该系统的激光传感器能够及时发现反坦克武器的激光特征,并向坦克乘员发出警告,后者可以做出规避动作或者进行电子干扰。新型防护系统是在那套激光警告系统的基础上开发的,全称是“陆地防护系统100”,由警告传感器系…  相似文献   

7.
比较分析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存在的"原因"——"四因"后发现:在质料因上,传统育种技术是"选择"好的质料而转基因技术是"制作"新的质料;在形式因上,传统育种技术是"改良"自然物种形式而转基因技术是"创造"人工物种形式;在动力因上,在传统育种技术中人力是"助推力"而在转基因技术中人力是"主导力";在目的因上,在传统育种技术中内在的目的依然剩余不少而在转基因技术中内在的目的正在被人类的外在的目的所取代。由此,传统育种技术培育的作物依旧保留着不少内在的本性,而转基因技术培育的作物的本性主要是由人类外在的赋予的。因此,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具有本体论上的本质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1,(17):74-75
截至2010年底,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已达1.48亿公顷;随着我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的实施,更多转基因新品种进入商品化阶段。我国是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大国,年进口近5000万吨,加工品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05,(16):57
对于世界各国的交通部门而言,疲劳驾驶一直是令人头痛的问题。英国的科学家日前成功研制出一种司机疲劳警报系统,能够有效地防止疲劳驾驶的司机在行驶中睡觉,从而消除这一重大交通事故隐患。如今这项技术正在成为世界各国车辆运营公司关注的焦点。司机疲劳警报系统是由英国Loughborough大学睡眠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研制成功的。该系统能够监控司机表现出的疲劳迹象,并向他们发出警告。系统将一些常见因素作为参考系数,如由于司机睡眠造成的交通事故高发时段、车辆行驶状况,以及司机持续驾驶的时间等。一旦司机昏昏欲  相似文献   

10.
刘毅 《科学大观园》2013,(16):57-58
蚊子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通常雌性以血液作为食物,而雄性则吸食植物的汁液。蚊子每次叮咬吸吮大约五千分之一毫升的鲜血,每次饱餐一顿之后,蚊子通常是在出生地2千米范围内活动,不过最远活动距离可达180千米。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日本脑炎等其他病原体的中间寄主。除南极洲外各大陆皆有蚊子的分布。而今美国科学家们研发出一种阻止蚊子叮人的方法,这可能对改变蚊子对人"着迷"的情况大有帮助。美国研究人员破坏了蚊子们的嗅觉,使它们难以把人当作攻击目标。这项技术不  相似文献   

11.
美国生物技术公司Aqua Bounty正在加拿大收获转基因大西洋鲑鱼的鱼卵。一旦这些转基因鲑鱼长大,便与野生鲑鱼差不多,但是成长期缩短一半。Aqua Bounty公司17年来致力于将这种鱼类送上餐桌的努力当中。目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已经公布转基因鲑鱼没有重大影响,这通常是最终许可前的最后一步。如果获批,这种鲑鱼将成  相似文献   

12.
据德国《明镜周刊》、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1993年的好莱坞科幻冒险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科学家从一颗琥珀内的蚊子身体中采集出恐龙血液DNA样本,克隆出了早在6500万年前就已灭绝的恐龙。尽管《侏罗纪公园》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科幻狂想,然而日前,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遗传学家乔治·丘奇却石破天惊地宣称,  相似文献   

13.
英国《每曰邮报》网站登出一组骇人照片:一名游客在卢旺达险些命丧野生银背大猩猩掌下。以此警告游客,"金刚"会发火,观赏需小心。这组照片拍摄地点位于卢旺达北部与乌干达、  相似文献   

14.
小雯 《科学大观园》2014,(22):56-57
加拿大总理史蒂芬·哈珀不久前宣布,该国发现160多年前在北极地区神秘消失的由英国著名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爵士率领的探险队的一艘沉船。由英国北极探险家富兰克林率领的英国皇家海军"幽冥"号和"惊恐"号,携带了由他亲自挑选的128名船员从1845年开始北极探险,有人在19世纪40年代最后一次看到正在寻找传说中的西北航道的他们。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11,(1):10-10
多莉是第一个使用成熟细胞克隆的哺乳动物。1996年诞生于英国爱丁堡附近的罗斯林研究所。多莉一经诞生便登上世界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被誉为科学研究史上的一次轰动性事件,但评论人士警告称这项技术将带来较高的流产和死产风险,  相似文献   

16.
人类会面临生存危机吗?在反恐战争、科技进步和环境灾难的背景下,这已经成了我们这个年代的特色问题。当政治家提醒我们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时,查尔斯王子却在担心小型机器人会把世界变成灰胶。同时,健康饮食运动的推行者一会儿告诫说,如果不种植转基因作物,我们就会挨饿;一会儿又警告说,如果种了,我们就没什么时间留意关于“非典”的警告了,这些警告认为,“非典”只是一场可怕瘟疫的彩排:与这场瘟疫相比,埃博拉病毒(会引起高热和内出血,1976年在扎伊尔和苏丹首次发现)简直与普通感冒没什么区别。在对事实和无由的恐惧、科学和假设进行了…  相似文献   

17.
<正>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科学家克莱门斯·拉姆普夫研发出一款可以预测小行星撞击带的"阿莫"软件,该软件还可以评估小行星撞击的危险程度。根据该软件的预测和评估结果,科学家警告称,英国可能会遭遇一场因为小行星撞击而形成的毁灭性海啸,并造成海岸地区数十万英国人丧生。研究人员认为,虽然英国并非恰好处于小行星飞行路线之上,但是英国极有可能面临小行星撞击引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12,(7):51-51
英国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85%的女性对熟人的"小道消息"特别感兴趣,10%的女性根本守不住秘密。虽然女性素来被扣上爱扯闲话的帽子,但是英国心理专家科林·吉尔博士表示,女性间的窃窃私语是她们增强社会凝集力、提升幸福感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9.
健全的福利制度一直是英国人的骄傲,但也"造就"了一批吃救济的懒汉。而是英国不久前新出台了帮助就业计划,其中暗含"惩罚"机制,"逼"失业者激发潜能,早日自食其力。每周无薪工作30小时正值壮年的33岁艾瑞克,自2011年失业后一直处在待业状态。尽管如此,但艾瑞克的生活并不拮据,靠着政府福利和出租母亲大房子中的房间,他过得颇为逍遥。  相似文献   

20.
正诺基亚公司一项调查显示,不少人对智能手机"上瘾",有些人甚至没事就看一眼手机,一天能看多至150次。英国心理学家警告说,过度沉迷手机会导致严重心理问题,同时也会影响身体健康。英国《每日邮报》说,痴迷于智能手机会造成一系列心理疾病,比如"没手机恐惧症",其典型症状是不愿关机、总想看看有没有未接来电或者新信息、经常给电池充电以及带着手机去卫生间。另外,还有70%的手机用户患有"震动幻听综合征",不时感觉手机在震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