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红霞 《镇江高专学报》2012,25(2):14-15,28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诗作之一,这首诗想象丰富,意象奇特,意境雄浑,变幻莫测,带着浓厚的理想色彩。深度解读天姥山的象征意味,可以感受、体会诗人梦中攀越天姥山的情感经历,从而获得独到的理想感悟和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赏析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独特格调。从诗人的怀才不遇的愤懑到瑰丽奇特的“天马行空”式的构思,从诗人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气质到诗人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从诗人出类拔萃的材质到娴熟驾驭语言的能力,可以说《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诗人理想与现实碰撞的耀眼的火花。  相似文献   

3.
通过梦与文学的关系、梦境与仙境的结合、梦与精神家园的回归等几方面的剖析来阐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神秘的梦境,可以看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正是以梦的方式在矛盾中寻求精神的解脱,寻求愿望的达成.  相似文献   

4.
唐玄宗天宝三年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潇洒出游,寄情山水,写出了诸多洒脱出尘的浪漫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形象瑰丽、意境奇异、情思飘逸、感慨深沉,借对名山仙境的神往表达对权贵的抗争,唱出了封建社会怀才不遇之人的心声;李白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超然自信的风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历来不少专家学者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作过多视角的探讨,本文试图从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入手,对这一问题作新的探索。笔者认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的形式向世人表露了诗人的心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产生了梦境,梦境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而人生的最高理想则在于坚持独立人格。因此,展示人生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强调坚持独立人格的决心,抒发投身山水自然的愿望及蔑视权贵的傲世之情,这就是《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索唐代道教对诗人李白的人格及创作的影响,并藉此窥探李白诗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7.
唐朝阔老教授于学术研究之余,偶有雅趣,便乘兴而作,集腋成裘,不觉诗文已达数百首之多,其近日出版的《西山苦吟》(珠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一书便是其各个时段的诗文选录。《西山苦吟》共计120余篇(首)。他打破常规的“诗”、“词”、“联”的传统归类法则,而别有趣味地将其分为五言、七言、不等言、对等言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李白的游仙诗,借以说明李白借助道教及道家思想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格理想和诗歌风貌,并且以一种积极的入世心态区别于同样受道教影响很深的李贺。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然而水浒故事却源远流长.世俗社会的文化曾深刻地影响了这个故事本身,并对于后世记录和加工这个故事涂上了一种鲜明的颜色.这种世俗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当时在中国广为传播的道教.水浒故事产生的时代、水浒故事传播的时代、小说成书的年代都是道教日益影响中国世俗社会的重要时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水浒故事发生、传播和成书的道教语境.  相似文献   

10.
自然灾害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关键词。诚然,一些灾害诸如地震、台风等也许非人力因素可控;但连年洪灾,不仅有自然原因,更有人为因素。魏源《洞庭吟》即总结了当时长江水患形成的原因,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天命说,认为上游乱砍滥伐山林造成水土流失,滨湖地区盲目围垦导致蓄洪区逐渐缩小,是造成水灾的重要原因,这一认识在当今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有关资料的分析及实地考察,李白《将进酒》一诗应作于天宝十载秋,地点在今河南方城县石门山中  相似文献   

12.
在 2 0世纪 80、90年代的经济转型期 ,许多新的文化素质出现。抽象的文化是通过有形的符号表达出来的 ,同时它的流变体现在最平常的世俗生活中。作家池莉的“新写实”写作为我们观察这一现象提供了最佳的视点。我们试图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来来往往》所透露出的文化信息 ,并检查作家创作的缺失 ,提高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反省能力  相似文献   

13.
越南诗歌作品的创作多利用中国文化之元素,但也颇具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如"六八体"、"双七六八体"诗歌形式。越南文学名著《宫怨吟曲》即是一例,它巧妙利用中国文化的元素,又成功地使用了越南特有的诗歌创作形式——"双七六八体",因而在越南文坛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越南"四大名著"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刘红英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44-1446,1489
上海精神是王安忆小说的主题之一,她在不同的时代寓之以不同的形式。《长恨歌》与《天香》以不同的审美方式回溯了上海文化的精神气象,显示了王安忆创作的纵向承续与转型变异。《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是上海城市精神中优雅精致文化的象征,《天香》则描摹了几代天香园人对刺绣的精湛追求,成就了艺魂诗心的高贵品质。不论是王琦瑶个体式的娇艳姿态,还是天香园人集体式的群芳潜质,都凝结了王安忆对新旧上海文化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5.
陈忠实和曹文轩都是很重要的当代作家。其代表作《白鹿原》和《天瓢》在很多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小说中的白鹿与白马驹、朱先生与范瞎子以及主要人物白嘉轩和杜元潮构成了两部小说既相似又相异的艺术趣味,并分别在各自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黄粱梦》蕴含丰富的道教文化精神,剧本集中反映了道教多神信仰的特点和二元对立的度脱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这种道教文化对元代神仙道化剧的题材内容、创作模式及元代文人的隐逸思想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个人经历、交友与所处时代环境的结合让乐钧产生了道教情结,并反映在他的小说《耳食录》中,且道教文化对《耳食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作者的儒道结合思想,而且为小说提供了丰富奇幻的意象,为小说增添了浪漫情怀并激发读者想象力。另外,《耳食录》又体现了明清时代所崇尚的商业元素和享乐主义。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疒部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字》是一本字书,但是我们可以从许慎所作的释义中了解到当时若干的文化信息。通过对《说文解字》“广”部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许慎时代医学的发展水平,并进一步窥测到当时的一些比较特殊的医学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9.
李白文化的地位是崇高的、影响是深远的,不过,李白文化当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运用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李白文化的现实处境进行研究,剖析当前李白文化所处的尴尬处境,分析其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探讨李白文化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记》可谓一篇千古奇文,文中所描写的远隔人世,"奇踪隐五百"的桃花源世界使作品显示了神异性特征,特别是"山有小口"的岩穴意象描写,引导我们进入亦幻亦真的神异世界。岩穴意象描写,不是一般的景物描写,而是中国古代岩穴崇拜意识的原型表现,蕴含了道教岩穴崇拜的深厚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