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一种类似于Thomson原子模型的强子结构模型:强子由准自由的价夸克和处于“凝聚”态的胶质组成;海夸克取胶子场的真空极化形式。在此基础上,用统计热力学方法处理胶子态,用部分子模型处理夸克,解释了μ对大横动量实验中的几个事实以及一些其他强子过程。  相似文献   

2.
应用亚夸克模型给出的在强子中的夸克动量分布函数和夸克联级衰变机制的观点,计算了小PT内含强子产生过程,其结果与实验数据一致。另外,用受激强子系统内夸克集团重组合模型也能导出小PT强子产生的渐近行为。  相似文献   

3.
利用“夸克产生律”和“X线确定夸克动量”的办法。结合“夸克组合律,对T→3g→h's的强子化过程进行了Monte-Carlo模拟研究,得到了T强度变化的末态粒子能量、动量分数谱,以及多重数,双重子产额,并与ARGUS组精密测量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利用“夸克产生律”和“x线确定夸克动量”的办法,结合“夸克组合律”,对r→3g→h's的强子化过程进行了Monte-Carlo模拟研究,报到r强衰变的各种末态粒子的能量、动量分数谱,以及多重数、双重子产额,并与ARGUS组精密测量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自夸克模型提出后,已经十余年了。实验中始终未发现夸克粒子的存在。但夸克模型对强子的分类作了成功的说明,Su(3)对称性已是公认的关于强子的动力学特性。因为独立的夸克粒子不存在,人们进而认为夸克只存在于基本粒子组合体内部,它不能脱离基本粒子单独存在,所以,单独的夸克粒子是观察不到的。基本粒子除质子是稳定的以外,其余如中子,介子,超子等都是不稳的。而且大量的事实说明。用其他粒子撞击质子时,得到比质子更重的粒子,而不可能把质子打破。撞击的能量愈大,得到的粒子更重。仿佛是能量愈大,质子与其他粒子的结合愈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一些大气簇射观测数据表明,超高能大气簇射中产生的μ子数比模型预测的要多,现有的理论模型都不能很好地解释此现象.研究指出了,当超高能宇宙射线与大气粒子发生碰撞时,可能会发生胶子凝聚,此时奇异夸克的产生会大大增强,从而在碎裂产物中产生更多的K介子;大气簇射的能量更多地分配到强子级联过程,有可能解释μ子超出现象.  相似文献   

7.
TC2模型是高能物理研究热点之一,而top-Higgs粒子是TC2模型的一个特征粒子.文章对top-Higgs为中间态的在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上顶夸克对产生过程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些数合理的参数空间内,这个过程的散射截面和标准模型顶夸克对产生截面的比值达到了1%的量级,修正效果比较明显.因此,这个反映...  相似文献   

8.
介子-重子的对称性、夸克和新的粒子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照衰变和结构,介子应与轻子统一.引入新的组合量子数F’=|B+I-S|,则基态介子-重子量子数等距并统一.提出了重味强子的寿命公式和等比关系.讨论了量子数三角形和四面体.对夸克模型,可能微粒子运动产生出现具有对称性的幻夸克.探讨了两体模型和亚夸克.最后提出粒子三代结构等的新模型.按照Occam剃刀原则,粒子基本结构只应该有光子、电子和质子.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新组分夸克模型,与传统组分夸克模型相比,新模型不仅可更好地解释强子间的β衰变和核子磁矩比率,而且可给出与近来新的 EMC 组实验结果相符的质子的自旋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略地概述了近来所提出的层子层次的火球模型的基本思想,这一模型将能很好地解释有关超高能宇宙线实验中的一些新现象,如次级粒子平均多重数,随S~(1/2)上升,平均横动量随S~(1/4)上升,强子空间分布的“多心”结构……等。这一模型还能给出有关次级粒子的纵动量P_N和横动量P_以及大小火球的次级粒子多重数,粒子动量分布等,能和实验做进一步比较的预言。这表明在超高能宇宙线实验中将能探测到是否有亚层子存在的信息,同时还表明现有超高能宇宙线实验中观察到的一些新现象有可能提供这类信息。  相似文献   

11.
我们对强子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袋模型——“胶袋模型”。在这个模型里,我们把SLAC 袋模型里的夸克由袋的边界层附近移到袋的内部,得到类似于M.I.T.袋的解的形式,同时给予M.I.T.袋模型以场论基础。在胶袋模型里,袋不仅可受到普适的压强B,袋本身还可以产生表面张力T。这个表面张力T 与袋内夸克的状态有关。这种关系的存在看来对于说明强子,特别是新粒子的质量谱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夸克电荷及其自旋分量的分析,发现夸克的自旋应为1/6 h,为解释这一异乎寻常的结论,本文提出了夸克的轻子一“色”荷复合模型.从而使强子运动学和动力学有了统一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Top-pion介子作为TC2理论特征粒子,它的存在与否是验证TC2模型的最直接的证据之一.我们在TC2模型框架下,对强子对撞机上带电top-pion介子与t夸克的关联产生过程(pp(p-p)→tΠt-)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Tevatron上,通过该过程不易探测到带电的top-pion介子;而在LHC上,该过程年产生事例数可达104量级.因此,在LHC上很有希望探测到top-pion介子,并进一步检验TC2模型.  相似文献   

14.
实验上寻找超出传统夸克标准模型的激发态强子(也称为类粲偶素/类底偶素或XYZ粒子)已经很多年,建议过很多的激发态强子的候选者,包括胶球、混杂态、多夸克态、强子分子态等.自从B工厂运行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本文给出来自Belle实验的关于XYZ粒子的最新实验成果,包括(1)X态:首次观测到B0→X(3872)K+π-过程的信号以及B+→X(3872)K0π+过程存在的迹象;寻找Xb态;(2)Y态:更新的Y(4360)和Y(4660)共振参数的结果以及更新的测量e+e-→K+K-J/ψ和γχc J过程的散射截面;(3)Z态:发现带电的Zc(4050)±→π±ψ(2 S)存在的迹象以及在e+e-→K+K-J/ψ过程中寻找Zcs的态.  相似文献   

15.
强子化过程普遍存在于各种高能反应中,属于当前仍未解决的非微扰量子色动力学问题,只能通过各种唯象模型来描述.该文根据当前流行的LUND弦碎裂模型和夸克组合模型的强子化图象,针对超级Z工厂,讨论了强子多重数、重子介子比、重子反重子关联等系列强子化效应,将上述强子化模型的理论预言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未来计划建造的超级Z工厂,在实验精细检验强子化机制、探寻稀有强子产生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由Glashow、Weinberg、Salam提出的弱电统一理论和量子色动力学一起构成了粒子物理中的标准模型,它是现阶段描述基本粒子最成功的理论.但是标准模型理论也有其不完善之处.所以人们仍需要不断的对标准模型物理进行检验和发展.夸克组合模型是描述强子化过程较为成功的理论模型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夸克组合模型特别是夸克组合律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如何用蒙特卡罗方法通过程序实现组合机制下模拟RHIC反应.  相似文献   

17.
希格斯场是标准模型中电弱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核心,通过与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直接赋予质量,构建了粒子质量来源的机制.与希格斯相互作用的夸克质量本征态和参与弱相互作用的夸克味道本征态不重合使得不同代的夸克发生混合,即CKM机制,是目前唯一确定的CP破坏来源,但所提供的CP破坏远不足以解释宇宙正反物质不对称性.因此,在实验上对希格斯粒子和CKM矩阵进行精确测量以及寻找新的CP破坏来源是精确检验标准模型、寻找新物理的主要途径之一.正值希格斯粒子发现十周年,本文将介绍标准模型希格斯粒子以及味物理中CKM矩阵参数特别是相角测量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实验上的最新进展,回顾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团队在希格斯粒子及味物理实验方面的工作,献礼北京大学物理学科百十周年.  相似文献   

18.
反轻子-夸克共振态的物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HERA发现〖AKl-〗-q共振态可能是e+-d共振,该事例非标准模型(SM)所预期,与亚夸克层次有关.用价-海亚夸克混合模型和Preon模型给出的“编外”粒子研究〖AKl-〗-q共振态的物理机制,结果发现:产生〖AKl-〗-q共振的物理基础是由于“编外”玻色子中存在具有B+2/3物质性质的“反轻子型夸克”,在反轻子和夸克之间传递相互作用的是具有ε物质性质的“编外”玻色子,在ε物质的相互交换下〖AKe-〗-d共振与〖AKν-〗e-u共振可以相互转变,并与早前的中微子统一模型、新名古屋模型相符.反轻子-夸克共振;ε物质;B物质;亚夸克模型;Preon模型  相似文献   

19.
一轻子、夸克是否是点粒子? 强子谱的规律反映了强子具有内部结构,例如:人们发现质量最小的一些介子和重子可以按SU(3)的八重态和十重态分类,于是强子可视为相应于SU(3)基础表示的夸克的束缚态。高能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进一步揭示了强子是非点状粒子。现在对强子具有内部结构已为粒子物理学家所公认。至于轻子和夸克是否仍然可分,是否也具有内部结构,近年来亦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给出由超高能重离子碰撞所产生夸克物质和强子物质约状态方程,然后讨论在两种不同情况下系统从夸克物质到强子所经历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