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雀视网膜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麻雀(PAsser montanus)视网膜与其白昼活动的关系,以常见麻雀视网膜为材料,用组织学方法进行某些定量研究,并观察其结构.观察结果表明:麻雀视网膜中有大量的视锥细胞,视锥细胞分为单锥(SC)和双锥(DC)两大类,视细胞在中央区较多,在周边区较少,视锥与视杆比为9.2:1,视细胞与神经节细胞比为5:1,视网膜中视神经节细胞的密度、直径及排列方式随距离中央区的远近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采用光镜观察了乌梢蛇(Zoacys dhumnades)视网膜的结构,测量并比较了外核层、内核层与节细胞层的细胞数量,分析了视细胞的分布特征,研究了其视网膜结构与生活习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乌梢蛇视网膜中央区分布着大量的视锥细胞,外核层与节细胞层的细胞数量相当,色素上皮层的细胞有许多突起伸向视杆视锥层内,说明乌梢蛇是一种昼行性蛇类.视网膜盲部接近视部处有椭圆形突起,该突起呈连续分布而形成一圈,突起内可见血窦及丰富的红细胞,该突起可能与锥状突和/或栉膜具有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视神经损伤引起斑马鱼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石蜡连续切片苏木精染色法,通过定量分析研究夹伤和切断视神经后,斑马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视杆和视锥细胞密度的变化。结果发现,在损伤视神经7~21d后,上述3种细胞的细胞核密度均呈减少趋势,节细胞减少的比率大于感光细胞,而感光细胞中视锥细胞所受影响比视杆细胞更为明显;在夹伤和切断视神经两种情况中,后者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核密度的减少更为显著。上述结果表明,损伤视神经不但影响与其相连的神经节细胞,而且可逆向跨神经元地影响感光细胞的变化。由上述结果推测,由于损伤视神经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失去靶组织而引起的各种神经细胞密度减少是视网膜中神经细胞凋亡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斑马鱼( Brachydanio rerio) 视网膜整体装片的组织结构,着重观察和分 析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数目及密度分布情况. 结果表明,其视网膜组织结构符合脊椎动物 的基本模式. 视网膜面积为3.04±0.29 mm2,视神经乳头位于视网膜的偏腹颞侧. 视网膜 神经节细胞总数约为40 000~56 000个,分成6级密度水平. 在视神经乳头偏颞侧部位有一 高密度区即中央区,沿鼻颞轴分布. 神经节细胞核大小均匀,呈规则的圆形.  相似文献   

5.
虎纹蛙视觉器官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虎纹蛙(Rana rugulosa)眼球的组织结构,同时测量了其眼球的一些视参数。虎纹蛙眼球呈圆球形。角膜内未见前界膜;虹膜内可见少量括约肌,但未见扩瞳肌纤维;虹膜的内侧面有许多突起;巩膜有完整的半球形软骨;晶状体环垫薄,因而视觉调节能力很弱。视网膜中视细胞由视杆细胞、视锥细胞组成,其中视杆细胞占多数,视细胞与神经节细胞数量之比为3.68:1,以上表明虎纹蛙的眼球组织结构与其弱光视觉和捕食习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赤点石斑鱼视觉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组织学研究表明: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的视网膜具有视杆和视锥两种光感受系统。但ERG研究未发现混合视网膜典型特性:该种鱼的明视和颜色背景光下S_λ曲线峰值均未发生明显位移,强光明适应时未出现R型变化,暗适应曲线没有平台和转折,而且视锥细胞视色素在较强光下极易漂白,强光漂白后的暗适应进程非常缓慢甚至阈值难以恢复到暗视水平。因此,我们认为该种鱼的视锥在某种程度上退化,适应于弱光视觉,无辨色能力。这可能是与其长期生活于近海底层岩礁,洞穴中的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褪黑激素受体Mel1a在无蹼壁虎视网膜的空间差异性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褪黑激素对视网膜功能的调节机制,本实验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法)观察了褪黑激素受体Mel1a在无蹼壁虎视网膜的表达与分布.发现褪黑激素受体Mel1a免疫阳性结果主要位于光感受器细胞层的内节和内网状层的细胞突起.在外网状层、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部分细胞的胞体或突起Mel1a免疫染色呈阳性.统计表明,视网膜中央区光感受器层阳性内节线密度(3.3532±0.6941/mm)较周边区(颞或鼻侧)(21.0186±1.5023/mm)明显小(P<0.001);光感受器细胞阳性内节面积占内节总面积的百分率中央区(15.8579±2.2908%)较周边区(43.8575±5.3839%)明显低(P<0.001).褪黑激素受体Mel1a在无蹼壁虎视网膜的分布特点,提示褪黑激素可能通过Mel1a的介导对无蹼壁虎视网膜生理功能的调节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方法,对斑马鱼视网膜正常结构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对视网膜各层厚度,特别是神经节细胞层中细胞核的大小和密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斑马鱼视网膜正常结构象大多数脊椎动物的一样分为10层,其总厚度为167.5±12.5μm、除外、内界膜外、其余各层由外向内分别为:色素上皮层约29.6±5.9μm,视杆视锥层25.4±3.4μm,外核层8.9±l.4μm,外网状层8.9±2.0μm,内核层29.5±4.8μm,内网状层37.8±5.6μm,神经节细胞层与视神经纤维层一起共25.9±3.7μm,其中神经节细胞核长轴平均约8.0±1.2μm,,短轴约7.3±1.1μm,每mm长度中约含125.8±40.0个神经节细胞核。这些数据可为以后更深入的科研工作提供参考价值。同时讨论了斑马鱼视网膜具有典型的光照条件好,白昼活动型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9.
斑马鱼视网膜正常结构的定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采用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方法,对斑马鱼视网膜正常结构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对视网膜各层厚度,特别是神经节细胞层中细胞核的大小和密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斑马鱼视网膜正常结构象大多数脊椎动物的一样分为10层,其总厚度为167.5±12.5μm、除外、内界膜外、其余各层由外向内分别为:色素上皮层约29.6±5.9μm,视杆视锥层25.4±3.4μm,外核层8.9±1.4μm,外网状层8.9±2.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褪黑激素对视网膜功能的调节机制,本实验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法)观察了褪黑激素受体Mel1a在无蹼壁虎视网膜的表达与分布.发现褪黑激素受体Mel1a免疫阳性结果主要位于光感受器细胞层的内节和内网状层的细胞突起.在外网状层、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部分细胞的胞体或突起Mel1a免疫染色呈阳性.统计表明,视网膜中央区光感受器层阳性内节线密度(3.3532±0.6941/mm)较周边区(颞或鼻侧)(21.0186±1.5023/mm)明显小(P<0.001);光感受器细胞阳性内节面积占内节总面积的百分率中央区(15.8579±2.2908%)较周边区(43.8575±5.3839%)明显低(P<0.001).褪黑激素受体Mel1a在无蹼壁虎视网膜的分布特点,提示褪黑激素可能通过Mel1a的介导对无蹼壁虎视网膜生理功能的调节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网膜具有视杆和视锥细胞。它在较强背景光下S_λ曲线有浦肯奇位移现象。不同颜色背景光S_λ曲线、不同颜色光适应曲线和辨增阈曲线都呈现交叉趋势,这表明它具有辨色能力。但发生浦肯奇位移现象水平较高,提示它的辨色能力较弱,这可能是由于褐菖鲉长期生活于浅海底层礁石间的弱光环境中,视锥辨色功能发育不全。  相似文献   

12.
正一直以来,生物学家们都认为,眼睛和大脑只靠一条信息通路进行"交流"。但一项于2020年4月30日发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却发现,视网膜上的一部分神经元会选择一条此前从未发现的新路径向大脑传送信息。和视锥细胞等光感受细胞一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也能将光信号传送至大脑。但与光感受细胞不同的是,神经节细胞大多不参与视觉成像,而是调解昼夜节律等与光线有关的非成像行为。在新发现  相似文献   

13.
采用CP(Colophony-Paraffin, CP,专利号:ZL98125709.7)切片和定向包埋技术,首次对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头部进行了3 μm的连续切片及制片,经常规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其视觉系统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黑腹果蝇的视觉系统主要由复眼、视叶和一些纤维通路组成.复眼由许多形态相同的小眼构成,每个小眼由外向内分别由半球形的角膜、倒锥形的晶体和柱形的视觉柱组成,视觉柱中有7个感光细胞,其轴突穿过复眼底部的视神经孔与视叶相连;视叶由外向内又依次分为神经节层、外髓、内髓板和内髓4个髓质区以及视网膜底部与神经节层之间的网膜后交叉、神经节层与外髓之间的外交叉和外髓与内髓之间的内交叉.黑腹果蝇视觉系统中主要包括角膜细胞、晶锥细胞、网膜细胞(光感细胞)、色素细胞、柱状神经元、无长突细胞和切向神经元7种类型的神经细胞,其胞体直径均小于3 μm.  相似文献   

14.
菜粉蝶与蛱蝶复眼和视叶的形态学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菜粉蝶(PierisrapaeLinnaeus)与蛱蝶(VanessacarduiLinnaeus)复眼均为长椭圆形,菜粉蝶小眼数约为5065个,蛱蝶为9231个,蛱蝶复眼表面的角膜小眼面间生有刺毛.菜粉蝶复眼背腹夹角与前后夹角分别为180°和165°,蛱蝶分别为220°和180°.2种蝶都为并列相眼,晶锥由4个晶锥细胞分泌而成的倒圆锥形.每个小眼由8个小网膜细胞围绕视杆为中心组成,菜粉蝶复眼背方的小眼由4个着色深和4个着色浅的小网膜细胞围成.色素颗粒主要集中于晶锥两旁的6个色素细胞中,小网膜细胞两旁也具有少量色素分布.视叶由视叶神经节层、视髓质层、小叶复合体3部分构成.小叶复合体分为小叶和小叶板,小叶位于小叶板前部,约占复合体体积的2/3.神经元分布于视叶中的皮质.视神经节与第一视交叉前部、小叶前部、小叶板后部也分布有大神经元胞体.除一些中小型细胞外,还有较大的类似于运动神经元的细胞存在于小叶前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高眼压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HSP70的表达,并给予预先的热刺激(热休克),观察热休克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HSP70表达的调节.方法56只Spragn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高眼压组、水浴 高眼压组,右眼为实验眼.高眼压组右眼前房穿刺,BBS灌注产生102mmHg静水压持续加压2h.水浴 高眼压组给大鼠体温提高至40.5~41.5℃/10min诱导出热耐受,3h后再给予前房穿刺,产生102mmHg静水压持续加压灌注2h.免疫组化法测定视网膜神经节细胞HSP70的表达强度.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可见少许HSP70的表达,高眼压组及水浴 高眼压组均在4小时后视网膜经节细胞HSP70的表达增加,12小时后达高峰,24小时后开始回落,水浴后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HSP70的表达基础水平提高.结论热应激能诱导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内源性HSP70的表达,从而提高RGCs对急性高眼压的耐受性,起到保护视神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型肽VIP-TAT(血管活性肠肽重组肽)对NMDA(N-甲基-D-天门冬氨酸)诱导的大鼠视网膜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向SD大鼠双眼玻璃体腔注射40nmol NMDA(2μL)建立视网膜损伤模型,治疗组向玻璃体腔注射2μL不同浓度(10 pmol/L、1 nmol/L、100 nmol/L、10μmol/L)的VIP-TAT,NMDA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替代,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术后7天用黑白箱装置对其行为学进行检测,观察每组大鼠术后视觉行为的变化;采用视网膜电图评估每组大鼠视功能的差异;石蜡切片HE染色比较各组大鼠视网膜形态学的差异.结果:行为学检测显示,各组大鼠在暗室停留时间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视网膜电图检测结果表明浓度为1 nmol/L的VIP-TAT能够显著提高因NMDA损伤而降低的b波与明视负向反应(Ph NR)的振幅;HE染色显示:在NMDA诱导的青光眼模型中,浓度为1 nmol/L的VIP-TAT能有效增加NMDA诱导的青光眼模型视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数目.结论:NMDA诱导的SD大鼠青光眼模型中,VIP-TAT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花背蟾蜍变态前后的眼为材料,运用 Con A-FITC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了眼变态前后 Con A 受体的变化.结果表明:变态前內处角膜愈合处的 Con A 受体较多;晶体上皮的外表面比内表面 Con A 受体多;视网膜各层扬构的 Con A 受体分布差异较大.变态后角膜上皮的细胞膜,角膜基质和角膜内皮中均有 Con A 受体分布;晶状体仅晶体上皮有 Con A受体分布;视网膜中内界膜,内网层,外网层,外界膜,视杆视锥细胞层和色素上皮层的内外表面 Con A 受体较多:节细胞层,内核层和外核层仅细胞表面有少量的 Con A 受体分布.推测眼在变态前后 Con A 受体数量和分布上的变化与眼各部位细胞的分化,结构的组建和视觉功能的完善有关.  相似文献   

18.
长耳鴞眼球显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镜研究了长耳号鸟 (Asiootus)眼球的显微结构 ,同时测量了其眼球的一些光学参数。长耳号鸟的眼球近于筒形 ,角膜径与眼球径的比例为1∶1.45 ;晶状体径与角膜径的比值为1 1.20。巩膜角膜肌、睫状肌发达 ,使其具有很强的双重调节能力 ;虹膜括约肌、瞳孔放大肌能迅速调节瞳孔大小 ;视网膜中视细胞由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组成 ,以视杆细胞占据绝对优势 ,而神经节细胞较少 ,从而使其光敏度提高。该结构充分显示了夜行性猛禽在弱光下搜索定位猎物的适应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尹成玉  崔勇  王斌  刘韬  董辉  高杰  高旭超 《科技信息》2011,(31):430-431,449
视神经损伤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丢失为主的病理变化导致了视功能障碍,随着一定数量存活的RGCs在合适环境下的修复再生,视功能可有一定的恢复,综述相关研究文献,旨在了解视神经损伤及修复再生可能存在的规律,以及促进其再生的方法,客观评价视功能恢复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视网膜变性大鼠视网膜内核层的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证实先天性视网膜变性(RCS)大鼠视网膜内核层存在神经原变性.方法使用出生后第18,20,28,35,42,45,56,60,70和100d的RCS大鼠视网膜和正常SD大鼠比较,利用视网膜内核层细胞标记物抗Calbindin,PKC和Calretinin血清,经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标记水平细胞、杆双极细胞及无长突细胞,并统计这三种细胞的数目.结果和正常SD大鼠视网膜比较,RCS大鼠从18~20d开始视网膜变性,除了外核层细胞死亡,内核层细胞也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并表现为浓染或水肿.统计结果表明,内核层水平细胞数目从出生后60d开始减少,杆双极细胞在出生后20d即数目已减少,但可保持至100d才有进一步减少,无长突细胞虽然在出生后20~35 d数目明显减少,但可一直保持这个水平.结论RCS大鼠视网膜内核层细胞存在神经原变性,水平细胞、杆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发生损失的时间不同,反映了中继神经原变性很可能是这些细胞变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