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判物元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耕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利用耕地的重要前提.该文中采用物元模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不仅可以克服在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可对参评因子进行量化处理,从而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精度.该文中选取长乐市某区域为评价样区,应用物元模型对其耕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样区土地适宜性等级为中等适宜,与实际相符,表明了物元模型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以衡阳盆地为研究区域,选择了土壤、气候、地形、水文和交通等5类指标,建立了适用于南方丘陵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基于GIS技术,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衡阳盆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对衡阳盆地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耕地适宜性以临界适宜性和一般适宜性为主,不适宜区域分布和数量与建设用地不适宜区域的分布和数量大致相当;林地适宜性整体较高。根据评价结果,在土地管理中应该大力开展山区植树造林,并加强耕地和建设用地不适宜区域还林,以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专家打分法、文献法、模型法建立了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物元模型对乌鲁木齐市近10年的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2005年、2010年土地低碳集约利用程度均为中度集中;2015年土地低碳集约利用程度为极度集中.物元模型能够成功运用于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2005—2010年间制约乌鲁木齐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程度的主要因素为:单位耕地化肥使用量、单位耕地农药使用量、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工业三废处理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2005—2015年10年的发展期间,乌鲁木齐市土地的低碳利用重视程度正逐渐有所提升,尤其是从2012年成为低碳建设试点城市后,在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和ANN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提出对城市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新方法.根据构建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济南市为例,基于GIS平台,利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模型对城市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城市土地适宜性可划分为6类,模拟结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5.
李霞  周自强 《甘肃科技》2014,(4):42-45,36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开展土地复垦的基础性工作,不同评价方法的选取将影响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进而影响土地复垦的决策工作。以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为主线,着重介绍了5类方法,即极限条件法、指数和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可拓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通过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为土地复垦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运用GIS技术和方法,进行了以评价老河口市耕地资源综合适应性和转用潜力为目标的多目标适宜性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叠加分析.结果表明,老河口市近30%的耕地同时具有高宜耕性和高转用潜力,这部分耕地在两种属性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重叠性,体现了土地利用方式上的内部矛盾.将评价结果运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规划提供决策辅助,增强了适宜性评价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广东五华县华城镇规划到2000年需要将约5km2农业土地转变为城镇土地,为了确定城镇发展用地的范围,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多指标评价(multi-criteriaevaluation,MCE)方法计算土地利用转变的适宜性.对各种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向包括居住、商业和工业等主要城镇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适宜性采用多种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并将各评价模型得出的综合评价指标制图,最后通过对各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确定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8.
可拓方法在矿区土地复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理论上分析了基于可拓方法的土地复垦相关描述。然后提出了基于可拓的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为勉强适宜,与实际相符.表明了可拓方法在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可行性.该方法不仅可以克服在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可对参评因子进行量化处理,从而提高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首先利用MAPGIS和ARCVIEW进行图层信息采集(数字化),建立区域图形库的同时,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菲法确定因素权重,并建立GIS系统管理下的各图层(评价因素)空间属性信息数据库,接着利用GIS叠加分析功能,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最小评价单元,最后利用累加求和模型计算评价单元的分值并划分适宜等级。对城口县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利用GIS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其方法切实可行,具有传统的评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运用PSR模型框架,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使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模糊物元模型对泉州市2001年、2004年、2007年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泉州市土地生态系统受到较大的破坏,服务功能和生态结构有所退化,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差,生态问题较大,均处于预警四级.在评价年份中,泉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呈上升趋势,但速度缓慢.利用模糊物元模型,计算样本与标准之间的欧氏贴近度,衡量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评价结果合理客观,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土地整理耕地质量评定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蕾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7):4266-4270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的耕地质量现在普遍采用农用地分等的方法进行评定。但是由于农用地分等所选择的参评因素并不能全部涵盖土地整理项目所影响的因素,所以采用把土地整理工程影响的因素作为补充指标,对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进行修正的方法,更加准确地反映土地整理后耕地的质量。并通过丽江市永胜县沿边片区土地整理项目的实证,证明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江汉平原湖区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前提,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中,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土地的评分来确定其相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程度,其过程一般包括选取评价因素,单因素评价,多因素乘权叠加即多因素综合评价。相对于传统的纯数值评价方法,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处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简洁,直观,易操作和快速等特点。运用GIS工具,对  相似文献   

13.
协调好各类用地,是一小时经济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证.以重庆长寿湖周边地区为例,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借助地质、地球化学、遥感等多源信息,按照国内外相关规范,对参评数据定标分级,通过AHP方法,以土地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指标决策模型对研究区耕地利用现状做了适宜性评价.在评价单元上采取了图斑叠置分析法与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为单元相结合的方法,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实用性.通过评价结果与土地利用现状、野外实地调研的对比分析,对研究区的耕地利用情况作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结合该区土地在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方向对其土地规划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以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为基础的土地评价与规划方法可为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土地规划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以铜仁市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为例,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考虑影响农业生产各种因子的基础上选取参评因子,构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采用特尔斐法专家讨论确定参评因子的权重,利用土地潜力评价方法对其开发成农业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按其宜农的适宜程度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结果表明:在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中,宜农地所占面积相对比较高,中度、勉强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土地面积占绝大多数,分别占到了宜农地总量的26.98%、43.19%。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对其开发利用可以为该市农业发展提供土地储备。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要素研究,是当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的热点和关键问题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耕地非农占用量大,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突出。运用相关分析、主成份分析和回归分析等,通过对典型区原锡山市耕地数量、质量变化驱动要素的定量分析,探讨了县域耕地变化的驱动要素,为进一步研究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耕地变化提供借鉴,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服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对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手段后的土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方法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利用GIS技术,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评价数据结果和土地整理区域的适宜性评价数据结果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结果:数据叠加后得出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整理区域适宜性结果。研究结论:通过初步探索,叠加生物多样性评价因子与土地整理适宜性评价因子,...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0年和2004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借助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ENVI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进行分析,得到商丘市两个时相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采用了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开发度、土地利用耗减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并通过Markov链对商丘市2018年、2032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4年间商丘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尤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显著,期间耕地面积减少了208.38 km2,而建设用地增加了141.89 km2,最后,基于耕地压力指数分析了耕地数量的变化对于该农业大市的粮食安全的影响,商丘市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