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唐甄(1630—1704年),原名大陶,字铸万,后更名甄,别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县市)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卓有成就的进步思想家。唐甄所著《潜书》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见,它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思想及其价值,学术界正有不少评述。本文拟就唐甄的“知人善任”说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
道字表示本体论之道,早于《老子》已有文字所载,老子只是援引,而非提出,老子无须给本体论之道“取字”或“取名”,“取字”说明显有误。《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到“可以为天地母”的“物”是“道生一”的“一”,而非“道生一”的“道”,“取字”说和“记载”说皆误。“字之日道”当注译为:字,生也;之,代词;道,本体论之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今译:产生它的叫做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绝学无忧”的三种不同的解释入手,分析了老子的经历与思想。认为老子本人博学睿智,《老子》一书引证丰富,博大精深。老子在书中不光显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表明了学习的目标和方法。老子的学习观是和他“无为”思想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潜书注》前言认为唐甄的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这是把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搞错了,其论据都是不能成立的。唐甄“宗孟”、“法王”,主张以心为事之本、心为形之本,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唐甄的哲学思想有很多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学以致用,但不是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康德哲学并不是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唯一思想资源,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才是主体性实践哲学之思维起点。李泽厚既受惠于《手稿》,也深化了《手稿》。他从马克思《手稿》中继承了“人化的自然”命题、人类学学术视野及群体本位、理性主义立场。这些因素既有益于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建构,也对它形成了制约。主体性实践哲学并没有走出《手稿》的人类学视野,仍未完成从工具本体论向心理本体论的过渡,是一未完成、不成熟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6.
“反”是《老子》一书中的重要概念。作为“道”之“反”,具有“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循环往复”三种含义。老子的“反”之道的表达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不为为,以不争争,以不先先……这种“反”之道,为人们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生存之道。由此看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恰恰揭示了他的生命哲学、生存哲学的特质:谦下、守弱的“无为”与居上、刚强的“无不为”合二为一。这既表现了老子哲学所包含的大智慧,又反映了老子哲学所隐含的权术和阴谋。  相似文献   

7.
“法自然” ,乃老子提出的哲学命题 ,他的写作观正是从这一哲学命题中显示出来的。对“道”的基本涵义的解释 ,及分别从“道”的本原说、“道”的功能说以及“道”的人格说诸方面加以阐述 ,以论证老子写作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反”是《老子》一书中的重要概念。作为“道”之“反”,具有“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循环往复”三种含义。老子的“反”之道的表达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不为为,以不争争,以不先先……这种“反”之道,为人们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生存之道。由此看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恰恰揭示了他的生命哲学、生存哲学的特质:谦下、守弱的“无为”与居上、刚强的“无不为”合二为一。这既表现了老子哲学所包含的大智慧,又反映了老子哲学所隐含的权术和阴谋。  相似文献   

9.
目前史学界对怎样评价庄子及其哲学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先秦道家的思想演变来探讨庄子的哲学性质.一、道家思想由老子创始由庄子集大成我们后人要追寻道家思想的开山祖师,历来就有很大的争议.不过,最后还不能不找到老子,肯定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并把“道”看成世界万物的总根源而给以系统的哲学论证.所以在分析道家思想时,就以老子为始点,以庄子为终点,从先秦道家的思想发展中,看清庄子在那时所居的重要地位.道家学说到庄子才集大成,正如儒家学说到荀子才集大成,法家学说到韩非子才集大成一样,乃是战国末期封建政治经济统一趋势在学术思想上的反映.道家从老子到庄子还有其中间环节,根据《庄子·天下》记载,道家内部似乎有宋钘、尹文和田骈、慎到以及环渊、老聃三派之分,而最后才为庄子.庄子俨然以直接继承老聃即他所向往的“古之博大真人”①自命.可见,宋钘、尹文和田骈、慎到两派在思想上是对庄子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10.
《老子》以"道"为其主题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形上学的创始者,《老子》形上学思想关注的问题是世界的第一原理,即世界的原初原因是什么,以及作为世界原初原因的"道"。本文对比了中西形上学思想的不同之处,提出了老子形上学思想的路向,着重论述了其形上学本体论的思想,最后总结了其形上学思想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1.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使用“道”的范畴,通过抽象思辩的方法来形成其一元论哲学体系的哲学家。这使他在中国哲学史上享有特殊的地位。但是,老子《道德经》一书对“道”的范畴论述得比较隐晦和深奥,使得其哲学体系的理论性质并不那么显而易见,需要我们作一番剥茧抽丝的分析功夫。在这里,想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一、从“道”的规定性看老子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性质。根据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判别一个哲学体系的理论性质,应看其如何回答  相似文献   

12.
宋明理学,在我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的较为完整的意识形态。理学摄取了从先秦以来的思想成果,带有强烈的思辩性。以本体论为基础,构成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理学内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关于“理”与“气”或“道”与“器”何者为宇宙本体的争论,实质上是物质与规律谁从属于谁的争论。关于这个问题,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由《易传》和《老子》这两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中“有生于无”的命题,郭店竹简本作“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部分学者据此认为,老子只有有无平等的观念而不主张无先于有。对老子思想的整体把握,以及从哲学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角度来论证,无先于有的观念并不能轻易地从老子那里剔除。“无”与“道”在形上层面同一,因而较“有”优先,有无的对等关系只在形下的经验世界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4.
韩非子的功利主义美学思想源自于他的哲学思想。在哲学上,韩非子继承了老子的"道"论,按照"道生法"的逻辑,将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转化成一种充分有为的哲学。道生万物,是天地运演之规律,这规律是天地运演的准则,具体到人事即为治世治人的法典。可以说,法家是从道家那里为自己找到法理基础的,或者说法家的哲学来源于道家。  相似文献   

15.
唐甄(1630—1704),原名大陶,字铸万,别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县市)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启蒙思想家。唐甄一生磋砣,在积30年时间写成的《潜书》中,论及教育的有《尚治》、《得师》、《讲学》、《劝学》、《太子》、《诲子》诸篇。他从反封建专制和宣传民主思想出发,以重教育人作为他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富民的一项重要举措.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弘扬祖国教育文化,光大传统美德,无疑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王弼是魏晋玄学阵营中卓然超群的人物,是中国哲学史上超一流的哲学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述颇丰。从王弼的思想体系建构过程看,他找到了一条综合儒道关系的途径和方法,突破了汉代的学术传统,构筑了一个自具系统的经典解释方法论体系。他通过重新解释《老子》和《周易》,从本体论的高层次解决了有与无、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完成了融合儒道思想、从中阐发出新的本体论哲学并使之发挥应有作用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7.
《老子》蕴涵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其哲学基础是“道”。“道”可以作为企业管理领导者的指导原则。挖掘老子管理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有利于提高和增强现代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有助于加强和深化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哲学起源于对生命的思索。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曾指出,中国哲学的特质是生命的学问。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的基本精神奠基于先秦诸子的哲学探索之中,老子哲学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老子哲学中的生命关怀以“道”为核心范畴,遵循“本源之道”,探究“生命本真”是老子哲学的生命意识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19.
王符,东汉临泾(甘肃泾川北)人,大约生当和、安帝之后至桓、灵之际。著《潜夫论》三十六篇,唐韩愈谓为“愤世著论,潜夫是名”(《韩昌黎集》卷十二),说明《潜夫论》乃是愤世嫉俗之作。在对《潜夫论》的研究讨论中,也涉及王符的宇宙观问题,对此论者看法不一,有的说是“元气一元论”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有的则说是“道气二元论”(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究竟如何?有必要再做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0.
秦晓慧 《科技信息》2009,(5):121-121
老子开创了“道”为最高范畴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哲学。对这个抽象玄奥的“道”的理解,我们从具体物象——“水”而非抽象概念切入,通过揭示隐含于“道”这个基本概念的物象,来了解它意义的现在范围,认识和建构这个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