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走向资本批判的深层发展伦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抽象道德批判使目前的发展伦理学研究存在浅层化趋势。建构深层发展伦理学的重要基础是对现代性、资本逻辑进行具体、历史的规律性反思。应具体理解伦理、发展伦理、发展伦理问题、发展伦理学的实践本质。  相似文献   

2.
基于工业技术观批判的生态技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观的神化、西化和简单化,是工业技术观的主要偏颇,也是种种技术悖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批判工业技术观的基础上构建生态技术观,是中国新型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生态技术观具有绿色化、低熵化、整体化和理性化等特点,也具有自省性、修正性和自救性等功能,体现立体远距离伦理,适中的生态中心主义以及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彼此平衡的诉求.生态技术观取代工业技术观,有赖于"社会技术"及内涵生态意蕴和弱熵功能的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技术价值评价是技术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对此问题的阐释直接关涉到对技术本质观、技术发展观和技术伦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技术价值评价的原则和尺度是技术哲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技术价值评价原则和尺度的分歧决定着对技术价值的理解与认知的差异。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视域中,生存论的原则以及历史的和人性的尺度才是技术价值评价的根本原则和尺度。  相似文献   

4.
孙思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3):46-52,111
"强纲领"是埃丁堡科学知识社会学学派(简称SSK)提出的研究知识社会成因的社会学形而上学理论.巴里·巴恩斯和大卫·布鲁尔是这个学派的理论家.他们把自己的纲领定位在"相对主义知识观"上,其批判的矛头直指科学哲学研究中的理性主义.在20世纪曾经占统治地位的科学哲学理性主义知识观受到挑战后,如何评价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对主义知识观?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批判SSK相对主义知识观的几个主要观点,并对现代科学哲学中相关的理论做出历史反思和辩护来审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工程伦理学与技术伦理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与技术、工程伦理学与技术伦理学的关系如何,是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关注的问题之一。工程伦理学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发展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学科,而技术伦理学则是不甚成熟的学科。工程伦理学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现实作用上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我们应加强工程伦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追问技术必然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从分析技术本质入手,提出:如果技术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世界的一种关系,那么技术必然性就是这个关系的展现方式和展现的历史状态。它是指人类文明技术化的客观,历史性过程。应该从追问技术必然性中寻找技术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并根据此观点对人文主义者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进行反思。指出研究技术必然性问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在技术哲学内部,技术与价值问题曾成为一个主题被凸现出来,这是技术自主论批判在技术领域内的表现,但是技术价值论所蕴涵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技术认识论的兴起,使技术价值论已经显示出某种衰落的迹象。但随着社会建构论研究的深入,技术价值论又显示出其技术自主论批判的新的生长点。对技术价值论兴衰过程的反思涉及到技术哲学的范式问题。  相似文献   

8.
技术法西斯主义批判和科技异化批判是高兹的政治生态学中最有特色的亮点,高兹的科技观有着明显的生态政治取向,揭示了科技发展的生态政治学维度,拓展了科技观的生态政治学视域,对于我们解决中国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费耶阿本德的哲学始点是理论与观察的关系。针对实证主义(包括工具主义与逻辑经验主义)理论依赖观察的看法,费氏提出观察受理论统摄、观察术语与理论术语无根本性区别的重要论点,据此建立起以实在边界的可移动性为基础、以把科学视为参与活动的断语为特点、以伦理学真理尺度为最终结果的相对主义科学观与实在观——伦理学实在论。 1、“主题Ⅰ”:观察与理论的倒转 在发表于1958年的论文《对经验进行实在论解释的尝试》中,费耶阿本德通过对逻辑经验主义与工具主义观察依赖理论的彻底批判,提出他作为理论核心的“主题Ⅰ”。  相似文献   

10.
论应用伦理学的批判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伦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通过对话商谈而达成道德共识,以便为立法和公共政策提供依据,但这不是应用伦理学惟一的任务.确立对话程序不是应用伦理学的任务.批判现实和时尚,改变共识是应用伦理学更重要的任务.应用伦理学不可能对各种不同的哲学保持中立.程序论者设定相对主义,但相对主义是自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11.
从广义的科技奖励来看,对隐性知识持有者进行科技奖励是可能的,对隐性知识持有者的科技奖励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测量、隐性知识共享等直接奖励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对隐性知识的效用进行奖励等间接奖励的方式。对隐性知识持有者的科技奖励是一种"能力—承认"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默顿"成果—承认"模式的不足,将更加有力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和福柯对于现代技术问题的思考属于某种反思的现代性立场:无论前者对机械技术的本质的追问,还是后者对自我技术的谱系学分析,都没有简单地否定现代技术,而是揭示了现代技术的解蔽和遮蔽双重性。这样的立场告诉我们:面对现代技术的极度张扬,哲学应该坚持一种保守主义姿态,应该在更新的意义上恢复经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纳滤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已经在水处理和过程分离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专项技术。本研究以SCI讲论文和专利这两种重要的科技产出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主要研究了纳滤膜技术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情况,并通过国际对比,研究了我国在该项技术领域的发展特点,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的科技发展规划提供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作为邓小平科技哲学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逐步萌生、形成与发展的.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从本质论、演进律、价值观、体制说与人才学等方面,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根本属性、巨大功能与产生发展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对我国科学技术决策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学习与研究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对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进步道路,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技术的社会塑形论的三重批判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的社会塑形论实现了传统技术哲学的社会学转向,它具有三重批判维度;一、对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形而思辨的批判,强调经验描述的重要性;二、对技术决定论的技术自主思想的批判,提出技术的社会建构;三、对传统技术发展观的线性模式的批判,主张技术发展的多向模式。  相似文献   

16.
广义技术世界的结构与演进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技术广义界定的基础上,给出了广义技术世界概念,剖析了技术系统与广义技术世界的基本结构,并归纳出了广义技术世界演进的五条基本规律.笔者认为,广义技术世界是以人工物技术形态为纽结,以流程技术形态为纽带,而编织起来的一个分层次、分领域、开放的立体巨型网络体系.技术世界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演进是有规律的.  相似文献   

17.
技术视域的真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技术“揭示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的意义上,认识论域内似乎与技术无涉的真理,与技术深度相关。这一相关突出展示为,技术对思维与存在或存在与思维的同一的“统摄”。在总体性、结构性和历史性维度,以技术为中介的主体-客体在一定环境中实现的真理生成,基于技术的整合、建构和重构。异于康德的“主体建构客体’’和皮亚杰的“主客体双向建构”的“技术建构论”真理,是思维与存在或存在与思维的技术整合性建构-重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解读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对他的技术定义、技术活动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发展的方式等提出疑问,其目的是要将对技术本质的认识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科学技术不能仅对生产力发展这样一个价值信息做出反应,还应充分关注应运而生的意识形态后果。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意蕴的科学认知,有助于科学技术自身的健康发展,摒弃片面的“单向度”式的科学技术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老子建构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自然主义哲学体系,并以自然主义反思春秋战国时期的技术发展,形成了自然主义的技术思想,这种思想可以称为技术自然主义。老子的技术自然主义以"道法自然"为作为技术合法性的形上依据,以"大道废"作为对技术异化的批判,以"复归于朴"作为技术发展的理性路径,以"小国寡民"作为技术发展的理想国。老子的技术自然主义实质是要以"道"的自然性规范技术的发展,以道驭技,建构技术价值与技术规律相统一的技术发展道路,反对技术的滥用。老子以形而上学的方式为技术发展寻求了理性的发展路径,指明了人类技术文明发展的终极关怀,在技术的本质、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当代的技术研究、技术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