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荆进行无皂乳液聚合反应,考察了单体MMA浓度、引发剂KPS用量及聚合温度对其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建立了转化率一时间关系曲线的模型函数——Gamma积分函数,用它拟合了转化率一时间关系曲线,获得了聚合过程的重要特征参数,如平均成核速率,聚合最大速率和平稳期平均聚合速率及成核结束和聚合进入完成期对应的转化率。同时对聚合速率与以上各聚合参数的关系数据进行了非线性拟合,得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式。拟合相关系数非常接近于1,平均拟合误差很小,成核结束时转化率在15%以内,聚合速率随以上参数增大而增大,反应温度在聚合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前线聚合(Frontal Polymerization,FP)是一种以自身反应热为推动力,通过反应区域连续移动,并最终实现整体聚合转化的聚合反应模式。本文介绍了前线聚合的定义、反应机理及主要特点,综述了前线聚合在制作梯度材料、不饱和聚酯及环氧固化、双环戍二烯开环异位聚合、互穿网络结构制备及微孔材料填充固化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一缩二乙二醇双烯丙基碳酸酯(DADC)在引发剂存在下的预聚合和固化反应,测定了不同预聚液的粘度、折射率与反应时间、温度、引发剂类型及用量之间的关系,求得了不同条件下预聚合反应的回归方程和速率常数。用DSC和FTIR分析固化反应过程,确定了固化反应的工艺条件,并制备了复合材料和人造大理石。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引发剂用量是影响预聚合的重要因素,预聚合活化能为133kJ/mo1,固化反应活化能为93.6kJ/mo1,DADC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4.
第三组分在异丁烯阳离子聚合体系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异丁烯阳离子聚合的水分子模型反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阐明了模型反应机理,研究了第三组分在异丁烯阳离子聚合体系中的作用,证实了在异丁烯阳离子聚合体系中第三组分主要起质子捕获剂的作用,并且其质子捕获能力与其用量及加料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5.
以4,4‘-偶氮二[4-氰基戊酰(对-二甲基氨基)苯胺](ACPDA)为引发剂,先热分解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得到含有4,4-二甲胺基端基的预聚物,它与BPO组成氧化还原体系引发丙烯酰胺聚合后,得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酰胺嵌段共聚物,研究了反应组成及反应条件对嵌段共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嵌段共聚物中,丙烯酰胺聚合物的含量随反应组成及反应条件而异,其含量可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阴离子聚合引发剂萘锂络合物是否引发自由基聚合,进行了萘锂络合物引发醋酸乙烯聚合的实验,实验证明,萘锂络合物可以引发自由基聚合型单体醋酸乙烯的聚合,生成聚醋酸乙烯,反应转化率-时间曲线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聚合物相分子质量的影响规律符合自由基聚合的特征。证明了萘锂络合物不仅具有阴离子的性质,也具有自由基的性质,不仅可用于阴离子聚合,也可用于自由基聚合。  相似文献   

7.
用格氏试剂法制备了三种高效催化剂并进行乙烯聚合的研究.在稀试剂浓度下TiCl4与格氏试剂反应得到的催化剂,进行乙烯聚合活性高,但聚合产物堆比重小,颗粒形态差.而在高浓度下反应得到的催化剂,进行乙烯聚合活性相对较低,聚合产物堆比重较大,颗粒形态好.当格氏试剂先与SiCl4反应产生一定粒度的MgCl2,然后负载TiCl4而得到的催化剂进行乙烯聚合,既具有高催化活性,聚合产物也有高的堆比重和良好的颗粒形态.用扫描电镜对聚合产物形态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8.
文中介绍了以多釜连续聚合顺丁橡胶生产过程为对象,从聚合反应机理及实际工况出发,建立了描述聚合物微观质量的数学模型.其中包括在双活性中心存在的假设条件下,以Throckmorton的三金属活性中心模型为基础建立的催化体系模型;利用反应度法和生成函数技术建立的聚合过程宏观与微观反应动力学方程以及分子量及其分布模型.文章还介绍了利用仿真技术对模型进行验证的部分结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醋酸乙烯作为单体,OP-10作为乳化剂,聚乙烯醇作为保护胶体,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成聚醋酸乙烯酯浆料。本问分析了引发剂的用量、乳化剂的用量及反应温度对聚醋酸乙烯乳液粘度的影响,和引发剂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搅拌速度对聚合乳液的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醋酸乙烯浆料聚合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10.
β-蒎烯与马来酸酐反应,主要产物有两个:一是烯反应产物,一是聚合物,该文报道了对β-蒎烯与MA的反应及聚合产物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低温溶液缩聚法直接制备PPTA浆粕基本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浆粕在N-甲基吡咯烷酮-氯化钙溶剂体系中低温溶液缩聚反应及熟化成纤过程的基本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优化聚合工艺条件得到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PPTA浆粕,为采用双螺杆挤出机作为主反应器低温溶液缩聚法直接制备PPTA浆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改性脲醛树脂合成工艺与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合成改性脲醛树脂性能指标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工艺参数对改性树脂胶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成反应阶段,pH的降低对改性脲醛树脂各项性能的提高有利;升高反应温度可以改善改性脲醛树脂的综合性能,适中的加成反应时间有助于改性脲醛树脂的各项性能的改善;缩聚反应阶段,pH的降低不利于储存期的延长,但对改性脲醛树脂其他性能的提高均有较好影响,缩聚反应的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改性脲醛树脂综合性能的提高;初摩尔比明显地影响储存期,初摩尔比高则储存期长;甲醛释放量随初摩尔比降低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3.
通过酰化反应和偶联反应合成了小分子单体1,3-双[3,5-二戊氧基苯甲酰(3-氨丙基)]-1,1,3,3-四乙氧基二硅氧烷(M),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谱(1H_NMR)及X-射线衍射(XRD)对其进行了表征.在酸性条件下,通过固相反应成功地由M制备了一种高分子杂化材料,并利用29Si_NMR,XRD,FTIR和差热分析(DSC)对这种材料进行了表征,其结果表明这种杂化材料的大分子主链上明显具有规整且长程有序的梯形结构.不同温度下的固相反应表明:由于小分子的扩散明显依赖于温度,因此温度对固相反应速率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PET固相缩聚前后的结晶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固相缩聚过程存在聚合反应与结晶偶合的现象。利用自制的固相缩聚实验装置结合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PET固相缩聚反应中的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SC升温速率增加使PET冷结晶峰温度明显升高,结晶峰面积减小,而熔融峰温度和面积随升温速率的变化很小;等温结晶时不同结晶温度的结晶形态存在差异,结晶形态取决于温度和结晶历史;PET固相缩聚过程中结晶度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且缩聚反应的进程促进新结晶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以丁二酸和丁二醇为原料,采用熔融缩聚法合成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并对PBS的合成工艺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醇酸物质的量比为1.10,选择氯化亚锡(SnCl2)和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酯化温度在170℃,缩聚温度在230℃时,产物的特性黏度较高,副反应较少.通过红外光谱(FTIR)分析,产物为预期的PBS.运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及力学性能分析可得,随着聚酯特性黏度的增大,其熔融焓、结晶温度和结晶度都下降,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增大.  相似文献   

16.
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乳酸(LA)为原料,采用直接熔融法和固相缩聚法,通过优选催化剂、分步除水、连续通氮气和高真空缩合等工艺,直接缩聚合成可用于改性的聚乳酸(PLA).研究了直接熔融法和固相缩聚法的聚合时间、体系真空度、聚合工艺等对聚乳酸分子量的影响.通过用酸值变化来监测反应的进程,用粘度法测定了产物的粘均分子量,并以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熔融法的最佳工艺为:辛酸亚锡为催化剂(0.5 wt%),聚合温度175℃,聚合时间12 h,体系真空度30 Pa;固相缩聚法的最佳工艺:辛酸亚锡为催化剂(0.5 wt%)、体系真空度60 Pa、聚合温度150℃、聚合时间10 h.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大环双酯类香料麝香-T的合成,先由正十三烷二元酸与乙二醇通过缩聚反应生成线性聚酯,再进行解聚环化即中得产物,并研究了醇酸比,催化剂用量,缩聚反应温度对收率的影响,得到合成该产品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以3,5-二氨基三氟甲苯(DBTF)作为第三单体,间苯二胺(MPD)和间苯二甲酰氯(IPC)为原料,通过低温溶液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含氟聚芳酰胺(PMIA-F).研究反应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得到聚合反应条件为初始聚合温度为-5,℃、IPC过量2‰、单体浓度为1,mol/L、反应时间为80,min;合成的系列含氟聚芳酰胺的比浓对数黏度为0.81~1.43,dL/g,并对其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9.
Polyester polyether block copolymer (PPBC) was synthesized by ester-exchange and polycondensation reactions using dimethyl terephthalate (DMT), ethylene glycol (EG) and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as monomer. The effects of PEG molecular weight, mol ratio of DMT to PEG (nDMT/nPEG), temperature and time of polycondensation reaction and vacuum degree in the reaction system on the surface tension and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 of PPBC aqueous solution were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both the molecular weight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PEG can affect PPBC's surface activity obviously, and the optimum synthesis condition of PPBC used as surfactant is as follows: PEG molecular weight is 1 500, tool ratio of DMT to PEG is 3, temperature and time of polycondensation reaction is 260℃ × 1 h, vacuum degree of condensation reaction is 0.03-0.05 MPa. It was proved by surface tension measurement of PPBC aqueous solution that the PPBC synthesized in this condition is a good surfactant with excellent surfactivity.  相似文献   

20.
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壁材的HBCD微胶囊,讨论了缩聚温度、缩聚pH值及芯壁材质量比对微胶囊表观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光电子能谱对微胶囊HBCD进行了表征,证实了HBCD已被完全包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