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带线法的测试范围和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在微波频率下用带线法测量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的测试原理。对测试范围和测试误差进行了讨论。适当地选择样品长度,复介电常数εr和复磁导率μr的测量误差可在±5%以内。测试范围与测试参数值的配合有关,该方法适合微波吸收材料和一般非低损耗材料的测量。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在微波频率下用带线法测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的测试原理.对测试范围和测试误差进行了讨论.适当地选择样品长度,复介电常数εr和复磁导率μr的测量误差可在±5%以内.测试范围与测试参数值的配合有关.该方法适合微波吸收材料和一般非低损耗材料的测量  相似文献   

3.
薄膜材料复介电常数与复磁导率测试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谐振腔法对薄膜材料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进行了测试研究。依据腔内电磁场的特性及薄膜材料体积小的特点,采取了较大的模指数、高品质因数、小耦合系数等措施,设计了在2GHz频率下工作模式为TE105的矩形谐振腔。使用Agilent 8722ES络分析仪进行扫频反射测量,由放置试样前后腔的谐振频率和品质因数以及试样的体积等计算出薄膜材料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波导法测量有衬底介质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应用微波网络分析仪测量有衬底介质的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的原理、方法,并给出了计算实例。该方法适用于吸波材料研究中多层介质样品的电磁参数的测量,具有样品易于制作、测量简单准确等优点,并可在较高的频率下使用。  相似文献   

5.
带线法同时测量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可以宽频带扫频同时测量电磁介质的复介电常数εr和复磁导率μr的带线法,推导出了由带线的S11及S21表示εr及μr的理论公式。对带线夹具进行了设计,给出了铁氧体及吸波材料样品的测试数据。测试表明,带线法具有准确性高、特别适宜大损耗材料的测量和容易操作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可以宽频带扫频同时测量电磁介质的复介电常数εr和复磁导率μr的带线法,推导出了由带线网络的S11及S21表示εr及μr的理论公式.对带线夹具进行了设计,给出了铁氧体及吸波材料样品的测试数据.测试表明,带线法具有准确性高、特别适宜大损耗材料的测量和容易操作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薄膜电磁参量测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谐振腔微扰技术,利用先进的矢量网络分析仪,结合虚拟仪器技术研制了一套测量薄膜微波电磁参量的自动测量系统.该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测量薄膜在微波频率下的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大大缩短了系统开发时间,提高了编程效率.  相似文献   

8.
通过测量不同样品的磁导率, 研究Al2O3掺杂对高磁导率MnZn铁氧体材料的影响. 结果表明, 添加Al2O3可抑制ZnO的挥发, 从而提高材料的起始磁导率, 降低比温度系数, 增加磁导率的频率范围.  相似文献   

9.
基于纳米金属膜电导率和介电性的理论基础,采用0.05~5 GHz 宽频带扫频测量所得的复磁导率,计算分析电导率对具有不同微波磁谱特性的纳米磁性金属膜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磁导率的纳米磁性膜,当其电导率低于100 S/m 时,该薄膜材料在微米级厚度时就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即在0.05~5 GHz 的宽频段反射率小于-4 dB;降低薄膜电导率可以显著改善薄膜吸波材料的电磁匹配性能,从而提高其吸波性能.  相似文献   

10.
罐形磁芯法测量软磁薄膜复数磁导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罐形磁芯法测量软磁薄膜材料磁导率的磁路结构原理,根据磁路磁通分布,给出了计算的等效磁路;推导了复数磁导率的计算表达式;利用罐形磁芯法在阻抗分析仪上测量了几种软磁薄膜样品的复数磁导率,并与冲击法的实验结果做了比较,获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高磁损耗型纳米多层膜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一种能用于微波吸收的高磁损耗型纳米多层膜材料,该多层膜材料采用软磁合金层CoFeZrNd和绝缘介质层SiO2交替的周期结构,用磁控溅射工艺制备的这类薄膜在微波段可具有高磁导率和大磁损耗,2GHz时μ121,μ147.重点探讨了磁性合金层厚度、介质层厚度、周期数等对这类多层膜材料微波复磁导率的影响规律和机理.  相似文献   

12.
以碳纤维为手性掺杂体,以Fe_3O_4与聚苯胺复合物为基质,制成手性复合材料.利用微波圆波导法在8.5~11.0GHz频率范围内测量了偏转角、轴比、复反射系数,计算出手性材料的介电常数、磁导率和手性参数.对手性材料电磁参数受频率和基质中Fe_3O_4浓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用复合物作基质制作手性材料提高了电损耗、磁损耗和手性参数.  相似文献   

13.
结构钢的磁导率和电磁损耗等磁参数的测量对于研究其应力状态、成分以及缺陷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动态磁化法快速测量结构钢磁导率和电磁损耗的方法,介绍了实现该方法的测量装置,并利用该方法测量了Q235钢的磁导率和电磁损耗,探讨激励电流幅值和频率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测量结构钢处于弱正弦磁场下的磁导率和电磁损耗。随着激励电流幅值增大,磁导率和电磁损耗增大;随着激励频率增大,磁导率减小,电磁损耗增大。作为应用实例,该文还研究了磁导率和电磁损耗与构件应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结构压应力减小,拉应力增大,磁导率和电磁损耗增大。该方法可用于对应力状态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纳米磁性膜微波电磁参量谐振腔法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谐振腔微扰法测量薄膜复电磁参数的基本原理,使用微波网络分析仪和谐振腔,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开发了薄膜电磁参数自动测量系统.利用测试系统对FeCo基纳米膜进行了测试,分析了散射参数、信号源频率与Q值、样品超薄特性、热环境和实验操作等因素对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了改进谐振腔法的实验方案.提高了测量的精度,复磁导率测试误差低于6%,复介电常数测试误差低于4%.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一种可应用于抗电磁干扰和微波吸收的磁性纳米颗粒膜,选用FeCoB作为磁性合金,SiO2为电介质材料,采用磁控溅射工艺制备纳米颗粒膜.重点研究电介质SiO2体积分数对颗粒膜微结构以及电磁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适当的电介质体积分数可使颗粒膜保持微波高磁导率和高磁损耗并有效降低介电常数,2GHz时,复磁导率的实部μ’=31,虚部μ″=45,复介电常数实部ε’=671,虚部ε″=593.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一种可应用于抗电磁干扰和微波吸收的磁性纳米颗粒膜,选用FeCoB作为磁性合金,SiO2为电介质材料,采用磁控溅射工艺制备纳米颗粒膜.重点研究电介质SiO2体积分数对颗粒膜微结构以及电磁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适当的电介质体积分数可使颗粒膜保持微波高磁导率和高磁损耗并有效降低介电常数,2 GHz时,复磁导率的实部μ′=31,虚部μ″=45,复介电常数实部ε′=671,虚部ε″=593.  相似文献   

17.
采用熔体快淬及晶化退火工艺制备了Nd2Fe14B/α-Fe纳米晶双相材料,对该材料在0.5~18GHz频段的复介电常数、复磁导率进行了测试,其磁谱表现为驰豫型特征。由于磁损耗和介电损耗的共同作用,纳米复相Nd2Fe14B/α-Fe吸波材料在9~17GHz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其匹配厚度为1.6~2.5mm。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Dy掺杂的Bi1-xDyxFeO3多铁性材料,利用XRD,SEM对材料物相、微结构及形貌进行表征分析;分别采用传输/反射法和弓形法,借助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系统,测量材料试样的微波电磁参量及吸波性能.在实验研究煅烧温度对材料微结构和形貌影响的基础上,确定最佳煅烧温度,进而探讨Dy掺杂量对Bi1-xDyxFeO3材料的微结构、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频谱特性、电磁损耗机制以及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850oC的煅烧温度制备的Bi1-xDyxFeO3材料杂相基本消失,材料颗粒为亚微米尺寸的短纤维状;Dy掺杂能有效抑制材料中杂相形成和煅烧过程Bi3+挥发,有助于抑制螺旋形自旋磁结构,从而提高复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增强磁谱的弛豫特性;Bi1-xDyxFeO3材料中介电损耗和磁损耗两种机制共存且存在竞争与协同效应,Dy掺杂可以改善Bi1-xDyxFeO3材料微波高频段的吸波性能.  相似文献   

19.
磁导率间接测量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铁磁材料磁导率的测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其测量过程对测量条件的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由于条件的限制,进行具体测量都较困难.本文从间接测量的角度出发,利用磁回路的规律,给出一种在普通条件下既简单易行,又能尽可能提高测量精度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以碳纤维为手性掺杂体,以Fe3O4与聚苯胺复合物为基质,制成手性复合材料,利用微波圆波导法在8.5~11.0GHz频率范围内测量了偏转角,轴比,复反射系数,计算出手性材料的介电常数,磁导率和手性参数,对手性材料电磁参数受频率和基质中Fe3O4浓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用复合物作基持制作手性材料提高了电损耗,磁损耗和手性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