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玉平  刘超 《科学之友》2008,(10):158-159
Ⅱ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病因尚不明确,现能确定的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Ⅱ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Ⅱ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Ⅱ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病因尚不明确,现能确定的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Ⅱ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据美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日前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大腿短的女人与她们的同伴相比更容易患糖尿病。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对美国白种女人来说,大腿长度平均每比同伴短1cm,其患糖尿病的概率就增加19%。研究结果表明,短腿女性更容易出现胰岛素缺失,作为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胰岛素的缺失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主持这项研究的阿佐雄教授指出,他们在具有不同种族背景的男性和女性身上都发现了大腿长度与糖尿病发病率所呈现的这种反比关系,但当研究人员把其他相关因素都考虑进去后,才发现这种关系在美国白…  相似文献   

4.
发表在最近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如果人们更多地进行锻炼,吃得更科学,戒烟并采用其他健康的行为,那么1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的9例就可得到预防。研究结果显示,行为是Ⅱ型糖尿病(成年发作糖尿病)的主要元凶,8.5万名女护士中91%的糖尿病病例可归因于行为  相似文献   

5.
Ⅱ型糖尿病患者多为肥胖病患者 ,表明两种病症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科学家通过研究胰岛素阻滞物(insulinresistance,Ⅱ型或成人发作型糖尿病的明显特征 ) ,已经找到了二者之间的一个连环。但是他们仍不知道具备胰岛素阻滞物的人的细胞在处理供肌肉和其他组织使用的血糖时 ,为什么会忽视胰岛素的信号。研究人员通过用老鼠做的实验 ,现已识别出一种叫作resistin的激素 ,它由脂肪细胞分泌 ,在Ⅱ型糖尿病中看来起着直接的作用。 2 0 0 1年 1月 1 8日的《自然》杂志报道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健康的小鼠体…  相似文献   

6.
抑制或删除自身免疫性T细胞对胰岛素生成细胞——β细胞的破坏可以有效预防1型糖尿病的发生. 研究表明CTLA4-FasL双功能免疫抑制分子可以抑制T细胞活化及促进T细胞的凋亡. 在多次小剂量(40 mg/kg)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小鼠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模型中, 初次给予链脲佐菌素的同时, 经尾静脉输注(2 ~ 5)×108 pfu/mL CTLA4-FasL腺病毒进行基因治疗后, 糖尿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13%, n = 15), 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维持正常; 且显著诱导胰腺淋巴细胞凋亡及胰腺淋巴细胞IFN-γ与Vβ8.2 TCR的mRNA表达明显下降. 表明腺病毒介导CTLA4-FasL基因治疗, 有效诱导自身反应性T细胞凋亡, 提示其在预防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7.
Roth  RA  范宗理 《世界科学》1989,11(4):26-28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是和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有相似结构的一种多肽激素。与其他激素所不同的是,IGF-11在活体内的功能是未知的。IGF-Ⅱ虽可在分离的细胞内对广泛的生物反应有促进作用,但发现它的这些作用通常是受胰岛素和IGF-Ⅰ受体所调解。最近发现IGF-Ⅰ[  相似文献   

8.
郑清 《科学之友》2004,(5):43-43
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科学家日前成功研制出一种Ⅰ型糖尿病疫苗,能够有效防止人体免疫系统胰腺β细胞遭到破坏。I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常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失调,造成胰腺β细胞受损,不能正常分泌甚至停止分泌胰岛素而导致的。Ⅰ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接受血糖检查和  相似文献   

9.
张悌 《科学》2005,57(4):3-3
据英国Nature,2005,435:220报道.日本中山等研究人员以NOD小鼠(研究糖尿病的模式动物)为对象,研究了在糖尿病中为什么只有产生胰岛素的细胞被杀死.从而对1型糖尿病的致病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宁光 《世界科学》1999,(11):25-25
写下这个题目,我也觉得有点危言耸听,但事实确实如此。权威的国际糖尿病联盟在lop年估计全球约有1亿6千万糖尿病病人,且正以每年0.l%的速度递增,如此,在千位年来临之际,糖尿病的人数将达1亿6千万。我国糖尿病发病情况也十分严峻,80年代初,我国约有糖尿病700万,而目前已接近2千万。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期望寿限的延长,糖尿病的发病率势必进一步提高。糖尿病的发生及危害糖尿病主要有两种亚型,即1型糖尿病和D型糖尿病。简单地说,1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太少甚至不能分泌而引起的,所以必须胰岛素治疗;n型糖…  相似文献   

11.
精氨酸~(B31)—人胰岛素的初步晶体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柱礼 《科学通报》1990,35(1):63-63
胰岛素是迄今研究得最为广泛和深入的一种激素蛋白质,在其大量有关结构-功能关系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蛋白质工程构建新型胰岛素分子(如具有长效、高效、低免疫原性等)以改进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已成为目前胰岛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近年来,利用半合成和基因突变技术修饰胰岛素B链末端残基已获得明显的长效效应(如文献),深入了解这类修饰胰岛素长效作用的结构基础对寻求更优异的分子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这些衍生物的精确三维结构知识,本文报道一种经半合成制备的长效胰岛素——精氨酸-人胰岛素的初步晶体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宁光 《世界科学》2012,(9):13-13
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症",是一古老的代谢紊乱疾病,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糖尿病主要分为两型,即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5%,而Ⅰ型糖尿病相对较少,仅占不到5%。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尤其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糖尿病尤其是Ⅱ型发病率明显增加,已成为现代文明病,有学者指出已成为非传染性流行病。这主要与现代生活的营养过剩、运动不足、工作紧张以及各种显性和非显性的环境污染等有关。我国经济发展成  相似文献   

13.
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的B9(Ser→Asp)人胰岛素突变体是一种速效胰岛素.报道这一突变体的晶体生长,初步晶体学分析及衍射数据收集与处理.在不同的晶体生长条件下,分别得到了正交、四方、三方3种晶型的晶体.突变分子在不同晶型的晶体中以不同聚合方式存在,其构建单位分别是二体和六体.通过对这3种不同晶型的晶体结构解析和比较研究,将对此突变体的速效特性的结构基础以及胰岛素在不同条件下的自聚合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科学之友》2004,(5):39-39
●I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I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人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原因在于I型糖尿病病人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  相似文献   

15.
认识糖尿病     
佚名 《科学之友》2004,(5):38-38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能够引发多种糖尿病并发症,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皮肤病、糖尿病骨髓炎、糖尿病骨性关节病、糖尿病足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被称为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其实,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带来的危害,几乎都来自它的并发症。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多达1200万,脑中风者500万,冠心病者600万,双目失明者45万,尿毒症者50万。预防糖尿病只是我们的第一道防线;当这道防线被击溃后,我们还有第二道防线,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还有第三道防线,降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引起的残废和早亡。由于糖尿病本身及其合并症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越来越大,因此,我们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寻找更好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来攻克这一世界难题。目前,全世界有糖尿病患者1.25亿,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达4000万,居世界第三。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决定把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在这一天广泛开展糖尿病宣传、教育和防治工作,以推动世界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开展。目前,糖尿病有扩大化和年轻化的倾向,因而危害人群的范围越来越大。本期视点策划这一专题,希望更多的人都来了解糖尿病,积极地预防糖尿病。  相似文献   

16.
文静 《科学之友》2004,(5):42-42
在英国威尔考姆基金会和医学研究理事会的资助下,英国巴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他们向人体肝细胞内注入一种基因,使这些细胞转变为可产生胰岛素的细胞,从而为最终治愈糖尿病提供了希望。科学家分别用人体细胞和一种非洲青蛙的蝌蚪进行了这项实验。实验中,科学家使用了一种分化转移法,这种方法可将一种细胞转变为另一种细胞。他们向人类肝细胞内注入一种称为Pdx1的基因后,结果这些肝细胞具备了胰腺的功能,有的甚至产生出胰岛素。对蝌蚪的实验显示,经基因改变的蝌蚪细胞,同样可产生通常在胰腺中发现的所有类型的细胞…  相似文献   

17.
佚名 《科学之友》2004,(5):44-45
运动可使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高,促进全身组织比静息时更多地利用血糖,从总体上降低血糖。运动可加速脂肪代谢,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有利于减轻体重,预防糖尿病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动脉硬化、冠心病等)。运动能增强全身机体各器官尤其是心脑肝肾肺的免疫防病功能,抵御糖尿病对各器官的侵犯;还可使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和多种抗体,提高机体应激适应能力,改善全身代谢。运动的益处运动应选择在餐后1h~2h进行,因此时血糖为高峰期,运动有助于血糖迅速转化。运动方式有多种,可根据各人的病情、体力、爱好、场地和气候条件而决定。有条件者…  相似文献   

18.
黄伟军 《科学通报》1993,38(16):1510-1510
天然胰岛素在酸性溶液中是一种短时效制剂,直接用于糖尿病患者需一天注射几次。因此,寻求长效制剂从一开始就是胰岛素临床应用提出的实际课题。经过相当时间的探索,已有一些长效制剂成功地用于临床。但目前广泛使用的长效胰岛素大多是通过引入外源蛋白和有机化合物(如鱼精蛋白胰岛素),或改变胰岛素的物理状态(如结晶Zn-胰岛素)来产生长效效应。由于含有外源因素,这类制剂在实际应用中有明显的缺点,如产生免疫反应、过敏反应、毒性等。蛋白质工程的出现,促使研究者努力通过胰岛分子本身的改造去寻求新型长效制剂,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分子内在因素制导产生长效性,而无需外源物。为此目的,我们从1987  相似文献   

19.
胰岛素口服给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注射是胰岛素目前临床应用的惟一给药途径,但由于半衰期短,需长期频繁注射,造成患者身体、心理和经济上的极大负担,口服胰岛素的最大优势在于减少与副作用相关的注射次数,增加病人的治疗依从性,从长远上降低糖尿病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口服方便、安全且最符合内生胰岛素分泌模式,研发胰岛素口服剂型是目前国际胰岛素药物的发展前沿,研究集中在分子修饰、使用酶抑制剂和吸收促进剂,微粒等方面,其中,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制备包封率、载药率和制剂稳定性较高的胰岛素毫微粒正成为主流方向,是最有希望的胰岛素口服制剂制备途径,口服剂型的研制成功、将是胰岛素非注射剂型研究的革命性突破,并会产生巨大的理论和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有种想法是,一片药丸就能让你吃高脂肪美食而不增加体重,并能抑制Ⅱ型糖尿病发生,这听起来有点异想天开。但是发表于今年3月的研究成果表明,这种药物可能更接近于科学幻想:也许不可能,并且毫无疑问非常困难,但从理论上说并非没有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