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人类生命的基本规律是生老病死,人类的最大福祉是健康长寿。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生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卡萝尔·格雷德(Carol 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Szostak),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从而揭秘出衰老和罹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真谛.为人类益寿延年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10月5目上午,当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式宣布后,伊丽莎白·布菜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成为了本年度该奖项的3名获奖者之一。之后,诺贝尔奖网站总编辑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即刻对布莱克本进行了电话采访。以下是两人的对话内容。  相似文献   

3.
方陵生 《世界科学》2009,(11):21-22,15
10月5目上午,当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式宣布后,伊丽莎白·布菜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成为了本年度该奖项的3名获奖者之一。之后,诺贝尔奖网站总编辑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即刻对布莱克本进行了电话采访。以下是两人的对话内容。  相似文献   

4.
池晴佳 《世界科学》2009,(12):17-18
因在端粒和端粒酶研究中作出的重要贡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卡萝尔·格雷德(Carol Grelder,下图)等3人被授予了2009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纵观诺贝尔奖历史,只有8位女性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此前没有3位女性一齐被授予同一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纪录。为此,《纽约时报》记者克劳迪娅·德莱弗斯(Claudia Dreifus)专程采访了格雷德,就其从事的端粒酶研究以及未来女性在科学界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5.
2009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第100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产生了。这是三位美国人,其中两位是女性。她们是现在分别执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am)和现供职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格雷德(Carol Greider)。这两位女性本是师生。格雷德与她的博士导师布莱克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研究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结构变化和端粒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另一个得主是现今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工作的绍斯塔克(Jack Szostak)。  相似文献   

6.
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规则,新老交替也是大自然的法则,没有死就没有生,有生就会有死。端粒理论是对生命本质的解读,是人类希望长寿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7.
《自然杂志》2012,(6):308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团10月8日宣布,将201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和英国科学家约翰.戈登,以表彰他们在细胞重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据诺贝尔委员会网站和其他媒体报道.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三大奖项均已尘埃落定,被来自美国、英国和以色列的9位科学家收入囊中。  相似文献   

9.
2008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然而并非每个人都为之庆祝。瑞典反贪局的一位官员向媒体透漏.他们正调查一家与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Z·豪森(Harfld zur Hausen)。因发现人乳突淋瘤引发子宫颈癌与两位法国科学家获此殊荣]有着某种关系的制药公司,  相似文献   

10.
端粒研究获2009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陵生 《世界科学》2009,(11):18-19
对端粒和端粒酶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3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了2009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奖之殊荣,他们的研究揭开了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如何复制的奥秘.促进了人类对癌症、遗传疾病和衰老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1.
北京时间2011年10月3日下午,201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Beutler)、法国籍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Jules Hoffmann)和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因在免疫系统研究中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每年夏季,位于德国康士坦茨湖畔的林道小镇都会举办一届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论坛,今年的主题是全球健康。和往年一样,论坛吸引了大批学生代表前来与科学大师面对面地交流。这里不是彼尔德伯格会议,当然了,也不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而是林道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这个会议每年夏天在德国康士坦茨湖畔的林道  相似文献   

13.
6月6日,人类白细胞抗原发现者、198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法国免疫学家让·多塞(Jean Dausset)于西班牙马略卡辞世,享年92岁。 让·多塞基金会的人类基因组多态性研究中心公布了这条令人悲痛的消息。  相似文献   

14.
方陵生 《世界科学》2011,(12):32-35
●2009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在今年林道会议上发表的演讲中,介绍了她获得诺贝尔奖的端粒研究。众所周知,端粒是染色体两端的保护帽,能够起到某种抗癌作用,并与人体衰老现象有所联系,但其完整的生物学上的机理仍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15.
●现代生物学巨匠哈尔·G·科拉纳(下图)1968年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分享了当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虽各自独立研究,但都因破解了遗传密码及其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作用而予以褒奖,诺贝尔奖颁奖辞如是说。  相似文献   

16.
沈致远 《科学》2013,65(2):1-2
正2012年12月23日《纽约时报周刊》刊登了恩伯尔(D.Engber)的文章,题为《科学家对自身癌症的最后搏斗可能挽救我们》。故事感人至深,特此摘要介绍以飨读者。2011年10月3日凌晨,斯坦曼(Ralph Steinman)博士的妻子起身到厨房喝水,发现一则刚收到的电子邮件:亲爱的斯坦曼博士:好消息!诺贝尔奖委员会今天决定授予你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确实  相似文献   

17.
文洪 《自然与人》2011,(6):57-59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奖--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大奖。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相似文献   

18.
牛津大学和西澳洲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火山爆发后飘浮的轻石和浮岩在地球生命起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最近一份研究报告称,浮岩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能,可为35亿年前最早期出现的地球生物体创造理想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