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奥运百年重返故里,2004年雅典奥运会将是奥运史上的又一次盛事,同时也将奏响2008北京奥运的前奏曲.当赛场上各国运动健儿激烈角逐时,全球各大媒体、电视广播公司也各显神通,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展开一场争实效、创优质的竞赛.  相似文献   

2.
苦山 《世界科学》2023,(12):4-6
<正>以往的科学革命由学术期刊和实验室引领。下一次科学革命也许将由机器人创造。“通过放大人类的智慧,人工智能也许会开启一场全新的文艺复兴,或是启蒙运动的新阶段。”今年早些时候,现代人工智能的教父之一杨立昆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人工智能已经可以令部分现有的科学过程变得更快、更高效,但它能否通过变革科学本身的运作方式做到更多呢?此类变革在历史上已然发生过。  相似文献   

3.
大陆科学钻探的研究主题覆盖了所有地学领域的广泛目标,是当代地球科学的最前沿,它不仅需要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的支撑,而且将带动地球科学相关学科和技术的重大发展,对于这样一个全球性、投资巨大、需要一系列高新技术支撑的大科学项目,国际合作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城市交通服务保障在奥运会主办城市提供的服务保障中首当其冲,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交通服务,是奥运期间城市交通必须达到的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科学管理为手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性措施。利用多种高科技手段,丰富服务形式,加强系统集成,实现五环路内和奥运中心区、行车路线、场馆周边智能交通系统的全面覆盖,提高北京城市交通主动脉的使用效率和盘活环线交通,确保奥运期间诠释交通的和谐、安全、畅通是科技支撑的目标。公交枢纽的建设,公交收费系统的改善,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等,有效提高了北京的城市交通服务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5.
现年38岁的张敬涛闪阿秒物理方面的研究而入选2008年度启明星跟踪计划,这也是他自2005年以来第二次与启明星计划结缘。何谓阿秒物理?阿秒物理究竟是研究什么的?这些疑问和兴趣促使我和世界科学编辑部编辑郭纪生约访了这位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  相似文献   

6.
正历届奥运会不仅是体育健儿们展示的舞台,也是科技装备的竞技场。一场奥运观看下来,基本上也就了解了时代最前沿、最先进的科技。这个夏天,体育运动正受到四年一度最密集的关注。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都有哪些高新科技登台亮相。VR转播虽然已经被媒体定义为12年来最节约的奥运会开幕式,不过,它幸运地赶上了视频技术的好时  相似文献   

7.
奥运征途     
2008年的钟声敲响,即将又一次拉开百年奥运的帷帘。百年奥运,百年梦想。我们将迎来梦圆的珍贵时刻。奥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大舞台;奥运,对于中国的影响力将是持久和深远的。  相似文献   

8.
方鸿辉 《自然杂志》2007,29(5):303-304
本文从选编科学人文读本的视角,阐述科学离不开人文。科学家毕其一生去追求科学之美并破解“我们是谁?来自何方?意欲何往?”的永恒之谜的动力乃是关爱人类、造福人类的人文精神。让受众理解科学,尤其是激发青少年探索科学的激情是传播界当仁不让之责,而有意地去弥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间的鸿沟更是应尽之责,并应努力倡导育人的方向——既要有爱因斯坦那样的智慧,更要有爱因斯坦那样美丽的心灵和博大的胸怀。  相似文献   

9.
城市交通服务保障在奥运会主办城市提供的服务保障中首当其冲,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交通服务,是奥运期间城市交通必须达到的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科学管理为手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性措施.利用多种高科技手段,丰富服务形式,加强系统集成,实现五环路内和奥运中心区、行车路线、场馆周边智能交通系统的全面覆盖,提高北京城市交通主动脉的使用效率和盘活环线交通,确保奥运期间诠释交通的和谐、安全、畅通是科技支撑的目标.公交枢纽的建设,公交收费系统的改善,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等,有效提高了北京的城市交通服务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正如雷龙告诉我们的,科学和虚构作品一样,我们为理解世界而讲述的故事总是被不断修正。名字里有什么?这得看具体情况。对恐龙迷来说,启示来自这样一场激烈争论:侏罗纪时代的那种食草巨兽到底该叫什么——雷龙还是迷惑龙?它们属于爬行动物还是鸟类?是两个物种还是一个?已灭绝物种的名字很简单,感觉就像是搭建今天的脚手架,一直在延续。然后旧的框架崩溃,另一个名字,另一种关于久远过去的看法占据上风。在关于雷龙的争论中,这种动态过程最为明显。改变名字就是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11.
北京奥运终于来了,它虽然历经风雨却在全国人民的呵护下一路坚定地走来。这将会是无数中国人的一场"集体狂欢",而创造无数传奇的中国观众也将第一次成为奥运赛场上的另一群"明星",我们的每一次欢呼、每一个微笑、每一阵掌声,都将被记录在各国媒体的镜头中,向全世界"现场直播"东道主的热情、友好和祝福。  相似文献   

12.
传统科学试图将所有自然现象简化为几种基本力与场的活动。以数学上的最新发展为基础的新学说将重新解释自然界高层次结构的复杂性,这一学说将大大改变科学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任广耀  朱征洪 《科学》2006,58(4):44-46
“科技奥运、绿色奥运、文人奥运”是北京申奥的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都跟科技密不可分。实现科技奥运,毫无疑问要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科技成果为基础;实现绿色奥运,如防沙治沙、污水治理、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绿色能源等。同样需要注入大量的科技要素;即使是人文奥运,其中也有着丰富的科技内涵,如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公众科技素质,弘扬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等。“科技奥运”是实现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有力保证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漫谈午睡     
刘希 《大自然探索》2022,(12):50-52
<正>怎样午睡更科学?午睡习惯与基因有关?见过可以“外卖”的午睡吗?日本某公司推出了“午睡空间”外卖服务,将改装成卧室的面包车开到上班族的公司楼下,解决上班族的午睡问题。常言道,“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午间小憩是恢复身体“元气”的重要方式。那么,怎样午睡更科学?  相似文献   

15.
张双南 《自然杂志》2017,39(6):401-410
2017年10月3日,终于到了宣布2017年物理学奖的时刻,诺奖委员会宣布: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物理学家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基普?索里(Kip Stephen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表彰他们对于研制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以及利用该天文台发现了引力波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这样的结果毫无悬念,和物理学界大部分学者的预言完全一样。那么,这个科学发现到底是什么?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有什么关系?爱因斯坦和这个发现是什么关系?引力波有什么用?有办法防引力波辐射吗?引力波探测与研究的未来是什么?中国在引力波探测领域的现状和未来计划是什么?笔者将在这篇文章里回答上面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今天中国科技表面上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在笔者看来,热闹的表面掩盖了对作为这个口号真正基石的科学精神——求真求实,独立的理性思考,合理的怀疑精神和严格的实证态度——的认同和追求。中国引进西学百年,迄今在技术上还是有相当的成就,在科学上却没有太大的独创。即使在最应当具有科学精神的科研与教育领域中,所谓教者不教,学者不学的现象也随处可见。这不免令人担忧:倘若不对以往的思想进行认真清理,这场大规模的科学倡导活动难道不会最终又演变为一场急功近利之举?本文仅想就科学精神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谈点看法,其结论…  相似文献   

17.
奥运官方网站自2006年1月23日正式推出奥运电子地图服务以来,已经安全无故障运行了两年多.在奥运地图一期中,整合了四大类数据专题地图,包括奥运场馆、奥运特许专卖店、奥运吉祥物销售点、北京4A景点,有着显著奥运特色的地图服务收到了预期效果.在接下来的二期中,除了有英文版奥运地图服务和北京之外的6个奥运协办城市地图服务等各种位置服务外,奥运地图搜索、奥运公交换乘、奥运专线、周边查询、奥运签约饭店以及医疗服务机构等专题搜索等一系列奥运相关功能服务都陆续上线.  相似文献   

18.
欧阳自远 《科学》2007,59(1):1-4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月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星球?它的地质、地貌、结构如何?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也要探测月球?本刊特请中国嫦蛾工程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本刊编委欧阳自远院士撰文.系统介绍空间探测方面的进展、国际上月球探测方面的新动向以及中国的探月工程进展等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分两期刊出,本期为第一篇,主要介绍空间探测进展;下期刊出的第二篇将重点介绍中国的探月工程进展情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北京奥运终于来了,它虽然历经风雨却在全国人民的呵护下一路坚定地走来.这将会是无数中国人的一场"集体狂欢",而创造无数传奇的中国观众也将第一次成为奥运赛场上的另一群"明星",我们的每一次欢呼、每一个微笑、每一阵掌声,都将被记录在各国媒体的镜头中,向全世界"现场直播"东道主的热情、友好和祝福.  相似文献   

20.
创新文化与创新社会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50多年前,英国“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留下的“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讨论至今尚无定论,然而,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都直指中国近代科技创新背后文化环境这一潜在的深层次的因素。类似的问题与讨论很多:杨振宁教授一句“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立即引起了相当多的议论;每年诺贝尔奖颁奖时节,国人总要习惯性地表现出“既爱又恨”的复杂心理。毋庸置疑,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跻身世界民族强林的“身份证”,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持续创新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力支撑,其实质是科学文化与人文创新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