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一些观星家就曾发现地球正在逐渐远离太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进一步测得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每年都会增加15厘米.  相似文献   

2.
太阳何时爆炸?地球何时毁灭?科学家众说纷纭。荷兰科学家万·杰尔·梅尔提出耸人听闻的假设:我们的太阳只剩下  相似文献   

3.
《创新科技》2012,(6):57-57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宣称,一颗让地球变成小不点的巨大太阳黑子在太阳表面移动的时候爆发了一系列强烈的太阳耀斑。  相似文献   

4.
《厦门科技》2000,(8):50-50
太阳黑子活动达到高潮时,太阳因能量增加而向太空喷出大量带电粒子,形成了太阳风暴。科学家形象地把这一现象比喻为太阳打“喷嚏”。太阳的活动对地球至关重要,因而太阳一打“喷嚏”,地球往往会发“高烧”。  相似文献   

5.
日震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不但地球上有地震,在太阳、月球和别的星球上也有类似地震的现象。日震太阳上发生的“地震”叫日震。1962年科学家首次发现太阳表面上下震动着,一次上下震动的周期约为1分钟。科学  相似文献   

6.
风云二号卫星空间环境监测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云二号卫星空间环境监测器由空间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X射线探测器两台单机组成, 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高度, 能够提供实时的太阳耀斑监测和质子事件监测. 风云二号空间环境监测器是国内第一套天基太阳质子事件监测警报系统, 在23周太阳活动峰年期间基本监测到所有的质子事件, 并通过分析实时监测的耀斑X射线辐射特征, 多次成功地开展了太阳质子事件警报服务. 风云二号空间环境监测器也是国内第一次进行地球同步高度的空间环境探测, 发现地球同步高度粒子变化的一些基本特征, 包括粒子通量的昼夜周期变化; 在太阳和地磁宁静时, 能量大于1.4 MeV电子通量在10~2×102/cm2×s×sr之间变化, 能量大于1 MeV的质子通量在6×102~8×103/cm2×s×sr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7.
利用来自浮标卫星的数据和计算机模型研究地球海洋,科学家得出结论: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多于发散回太空中的能量,所以地球能量失衡,造成全球变暖。  相似文献   

8.
大事记     
《创新科技》2003,(12):18-19
<正> 10月的最后几天,太阳不那么“安分”,已有4轮太阳风暴接踵刮至地球。太阳风暴主要由太阳表面释放出的气体和带电粒子流引起,这些粒子携带的能量惊人,通常会以每小时几百万公里的速度向地球袭来,其势如超高速行进的列车,29日袭击地球的太阳风暴仅用19个小时就跑完了太阳到地球1.5亿公里的路程。科学家们将太阳风暴比作太阳打“喷嚏”,而太阳一打“喷嚏”,地球就会患上轻重不同的“感冒”。  相似文献   

9.
国际新闻毁灭并非地球的最终宿命几十亿年后,当太阳燃料耗竭时,我们目前赖以存身的地球将会怎样?是否会被太阳吞没?意大利科学家通过天文观测,给出了一种可能的答案——毁灭并非地球的最终宿命,劫后仍有可能再生。意大利那不勒斯卡波第蒙特天文  相似文献   

10.
据推测,地球已存活46亿年。但它到底能活多久呢?科学家们认为,若任凭地球自由自在地运转,恐怕它会永远存在下去,但要是有别的外来因素干扰它,地球就可能有寿终正寝之时。外来因素首先是太阳,因为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能够左右地球命运的星球。也就是说,地球上一切能源、动力都来自太阳,太阳一旦有三长两短,势必殃及地球。20世纪3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太阳总有一天会燃尽烧绝,由白转橙再变红,最后变成一颗万籁俱寂的黑暗星体,了却其灿烂辉煌的一生。到了20世纪30年代,当物理学家了解到了太阳发  相似文献   

11.
尖新科技     
美国探测墨西哥太阳金字塔之谜美国物理学家Manchaca Rocha希望通过宇宙高能介子束来定位太阳金字塔内可能存在的墓室。高能介子是宇宙射线中的高能粒子流同地球上大气中的原子相碰撞形成的。在碰撞过程中地球大气中的原子其原子核分裂,并释放出更小的亚原子粒子,这些粒子中有一种就是高能介子。这些高能介子束持续不断地射向地球,而且能够穿过任何东西,特别是能轻易穿过低密度的物体和空间,如空的或半空的洞穴。科学家将一个探测装置放在太阳金字塔下边的一个实验室内,用来记录穿过金字塔的介子数量。正如通过牙齿的X光照片可以发现龋齿…  相似文献   

12.
人类离不开太阳,而太阳又时时威胁着人类。太阳每年都规律性地以它的能粒子“轰炸”地球。地球大气层与粒子的冲突产生了北极光。北极光如同美女蛇,对人类的危害是决不容轻视的。欧洲的科学家已经行动起来了,他们相继在北欧的极地建立了科研站,目的是通过对极光的观察和研究,实现对宇宙空间的“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13.
太阳风基础     
太阳不断地向空间发送超音速等离子体,亦即俗称太阳风,吞没地球和其它行星,并严重地影响它们的环境。本书是一本最新出版的对太阳风基础研究的综述著作。  相似文献   

14.
蓬勃发展的空间天气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成 《科技潮》2004,(6):31
自1957年人造卫星上天,人类进入空间时代。空间科学40余年的发展,最重大的成就之一是使人们认识到除了地球的固体、海洋和大气环境外,还存在一个空间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在这个日地空间环境中,由于太阳上出现的耀斑和日面物质抛射等剧烈活动,常常给地球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卫星运行和安全、以及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和危害,人们把这种由太阳活动引起的短时间尺度的变化,称之为空间天气(SpaceWeather)。空间天气学就是研究空间天气变化的起源和规律,并做出预报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15.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采用“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在距地球110亿光年远处,发现宇宙中最亮星系群。该星系群发出的光亮度相当于10万亿颗太阳。但  相似文献   

16.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对地上射点的回归运动;黄赤交角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直接影响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进而使地球上人类活动的环境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新知     
《科技潮》2002,(6)
生命产生于星际空间法国、荷兰、德国等国科学家在模拟太阳系形成之初的环境中成功合成了16种氨基酸,其中6种可以构成蛋白质。科学家称,这项研究进一步支持了生命起源于星际空间的假说。报道称,研究人员模拟创造了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初时的星际空间环境,也即温度为零下261摄氏度的真空环境,并将星际尘埃中应该存在的水、甲醇、氨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混合物放置其中。在随后的光谱测定中鉴定出16种氨基酸。研究人员指出,氨基酸的形成需要还原性环境,也即非氧化性环境,而星际尘埃的环境正是还原性的。他们表示,科学界早已在陨石中发现了多种氨基酸,此次他们又在模拟环境中合成出了氨基酸,这些成果进一步显示,即便生命不是产生于地球以外,那么组成生命的最基本物质至少应该是产生于地球以外的星际空间。  相似文献   

18.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在半人马星座中,有一颗恒星是由钻石材料组成的。他们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的这颗恒星,距离地球17光年,大小与地球相当,但质量相当于一个太阳。该恒星中的核燃料已经燃  相似文献   

19.
月亮与人类     
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只有凭借着太阳的光和热才能孕育成长,这是人们千百年来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得出的一个结论。然而,近些年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月球对地球人类的健康影响重大;甚至认为,孕育地球生命的力量,来自于月亮,而非太阳。生命的保护神美国太空总署的太空工程师谢鲁·皮尔逊博士研究指出,在太阳系最初形成时,月球即受到地球的牵引,成为它的卫星。在月球靠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科学家们一直担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某一天地球出现过热症,人们将用什么方式给它降温呢?奇想一:轨道遮阳伞地球大约能将30%的太阳光线反射回太空,其余的则全部吸收。如果能够适当提高地球的反射率,就很容易抵消温室气体造成的地球升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