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11”事件对于美国科技发展是一支抑制剂,还是一支强心针?从短期内看,比如3至5年内,美国科技发展向反恐倾斜,美国科研环境出现了不利因素,当然会影响美国科技的发展速度,从而影响其经济发展。但从中长期看,“9·11”事件使得美国有借口“集中力量办大事”,美国这些措施必然会加快反恐领域科技的突破,而这一领域中的一些核心科技也是当今整个科技领域的重点课题。如果美国政府、科技界和企业界采取的措施得当,“9·11”后美国科技发展的调整有可能比原先更快地产生新的科技及经济增长点,在中长期,比如5至10年内,有可能巩固美国在世界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从而加强美国在世界上的主导力量。当然,不管是抑制剂,还是强心针,只能对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进行部分调整,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科技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富布赖特     
今年3月25日,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詹姆斯·威廉·富布赖特在参议院发表了一篇题为《旧的神话和新的现实》的演说,引起了美国统治集团的纷纷议论,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大辩论”的中心。在这篇演说中,富有赖特“批评”美国目前的外交政策,在很多重要问题上是以“神话”而不是以“现实”为依据的。他要求美国政府摆脱“旧的神话”,考虑一些“不可想像的想法”,那就是,改变“僵硬”态度而采取“灵活”政策。随着美国总统选举日期的逼近,共和党对民主党的对外政策的攻击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3.
在与阿富汗塔利班建立外交关系的三个国家中,沙特是其中之一;美国锁定和指控的9.11头号嫌疑犯本·拉登系藏匿在阿富汗的沙特人……9.11后,作为在穆斯林世界和中东政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中东大国——沙特,其一举一动备受人关注。然而,从9.11到美国对阿富汗实施军事打击以来,沙特政府除了在事件之初无法回避地表明了它对恐怖主义行动的谴责,并中断同阿富汗塔利班的外交关系外,人们几乎很难再听到沙特官方的声音。沙特王国为什么采取如此谨慎的、低凋的“冷处理”方式呢?  相似文献   

4.
好书过眼     
《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乔舒亚·库珀·雷默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中国目前最大的“战略威胁”之一,在于其“国家形象”。中国目前最重大的战略挑战,都与其“国家形象”相关。中国自己如何看待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如何看待中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人权外交”也成了一个颇为时髦的字眼。什么是“人权外交”?它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美国和某些西方国家所奉行的以“人权问题”作为其对外关系基石的一项外交政策;二是特指美国自卡特总统任职以来所推行的将“人权原则”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灵魂”的外交政策。本文主要是讲后者。形成过程“人权外交”这一名词,是美国前副国务卿戴维·D·纽瑟姆在1966年出版的《人权外交》一书中提出来的,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则是卡特政府制定  相似文献   

6.
时事点评     
本·拉登与萨达姆同一战壕?可笑阿富汗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尽,但本·拉登的名字却随着9.11事件一同刻进了世人的心里。2月11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再次播出了本·拉登的讲话录像带,他在讲话中号召伊拉克人用游击战对付美国军队,并鼓动伊拉克人充当自杀性人体炸弹。阿富汗战争结束以来本·拉登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美国政府一向对媒体抛出的所谓本·拉登讲话不屑一顾,或称其为“伪造”。然而这次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尼克松访华及中美上海公报发表25周年,也是美国外交的“中国年”。美国国内正进行着一场关于对华政策的辩论,辩论的焦点是:中国是否已经或将在不远的将来对美国形成威胁?以何种方式与中国打交道对美国有利?是遏制还是接触和交往?目前中美两国间的交往规模已远远超出了70年代初双方领导人所能想象的范围,中美年贸易额在500亿美元以上,每年两国有数万公民在太平洋两岸  相似文献   

8.
从“邪恶轴心”到“无赖国家”再到“失败国家”的同心圆,是美国外交政策的着力点。前两类国家是美国认定的首要威胁,也是国际关系的热点。总体来看,这些国家是不接受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国家。美国2002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归纳了它们的一些“共性”:●残酷对待本国人民,统治者为个人利益大肆挥霍国家资源;●毫不尊重国际法,威胁邻国,厚颜无耻地违背他们签署的国际条约;●蓄意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其他先进的军事技术,准备以此为手段实施威胁或攻击,从而实现这些政权的侵略企图;●在全球支持恐怖主义;●否认人类基本…  相似文献   

9.
中东问题是今年美国大选中辩论最激烈的议题之一。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对此当然泾渭分明、形同水火。美国的阿拉伯裔选民和犹太裔选民会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是饶有趣味的问题。他们在选举中是向左走,选择民主党人;还是向右走,选择共和党人呢?  相似文献   

10.
同学们,听说过“美国在线”吗?知道它的创始人是谁吗?可能大多数人觉得陌生,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因特网帝国”吧。十年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网听起来还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然而经过短短的十年,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世界各个角落。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在线”独领风骚,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头号互联网服务商。作为“美国在线”的创始人,史蒂文·凯斯则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下期预告     
中日关系,能够“超越”历史吗?王逸舟时殷弘冯昭奎张沱生杨燕怡凌星光庞中英你是天使还是撒旦———美国-伊朗关系50年东方晓“伊战”之后的世界(四)·联合国会走向衰亡吗周欲晓张志洲下期预告  相似文献   

12.
外刊要论     
《生存》2004年夏季刊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出版混淆威胁招致惩罚JeffreyRecord(前美国参议院军备委员会顾问)冷战期间,因为对来自共产主义阵营的威胁辨别不清,美国政府错误地将越南民族解放战争视为带有“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共产主义阵营对西方世界的挑战,并由此错误地介入了越南战争。9.11后,布什政府同样混淆了美国面临的安全威胁:首先,将无赖国家与“基地”组织相提并论,从而将那些并不对美国构成实质威胁的无赖国家视为“反恐”首要目标;其次,对全球恐怖主义集团不加区分,使本不以美国为攻击目标的恐怖主义集团调转矛头;第三,无视无赖国…  相似文献   

13.
伊拉克战争与美国——钱其琛在外交学院的演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资料本刊资料大概也是去年这个时候,我曾以“9.11之后的美国及中美关系”为题做了一个讲话。很快这一年又过去了,应该说,国际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复杂的变化,而最重要的令人关注的事件就是伊拉克战争。我今天想谈的题目就是“伊拉克战争和美国”。主要想从更大的国际背景来看这场战争,以及这场战争对美国的战略趋向有什么影响。9.11事件后,美国认为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被称为“后后冷战时代”。冷战时期的主要标志是美国和苏联对峙和对抗。苏联解体后,美国不再面临苏联的威胁,这就是“后冷战时期”。现在这个时期的标…  相似文献   

14.
去年美国有二千一百万妇女在工作,占美国全部雇用人员的三分之一。在十五年前,参加工作的妇女数目要比这少一半。在1940年,美国已婚妇女中出来工作的占全体已婚妇女的15%;到1956年4月,这个数字增长到30%。还是不久前,一个女人要去结婚了,就丢掉工作不干,而她的同事也都用羡慕的眼光欢送她。现在呢,当一个女人宣布要结婚时,她的同事却常常是这样问她: “你要去旅行一趟吗?星期一回来得了吗?”这是什么缘故? 美国“幸福”杂志一篇文章的作者丹尼尔·贝尔说到这现象时,说  相似文献   

15.
美国总统约翰逊通过他选拔的新泛美事务助理国务卿托马斯·曼,在拉丁美洲推行所谓“强硬路线”。但是推行“强硬路线”的结果,却使美帝国主义在拉丁美洲处于更加孤立的地位。因此美国统治集团内部,最近展开了主张推行“强硬路线”和仍以“争取进步联盟”为基础的外交政策辩论。美国参议院民主党副领袖、参院外交委员会成员汉弗莱在今年7月号的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他的主张。汉弗莱在文章里承认,由于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以及西欧反对美国控制斗争的发展,对于美帝国主义来说,保持住对拉丁美洲的控制具有生命攸关的重要性。他特别耽心古巴的革命影响,耽心拉丁美洲人民同亚洲、非洲人民一起结成强大的反对美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汉弗莱主张,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基础,应当仍然是“争取进步联盟”。他并且认为,在采取“强硬路线”时,要更注意伪装,更隐蔽些,以免激起拉丁美洲国家人民更强烈的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怒火。他主张能利用美洲国家组织施加压力时则利用之,否则美国尽可以放开手单独行事。汉弗莱的文章和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辩论表明,面对着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的局势,美国统治集团焦虑不安,并且意见纷纭。事实早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争取进步联盟”也罢,“强硬路线”也罢,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它们都不能挽救美国侵略拉丁美洲政策从失败走向失败。汉弗莱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主张对拉丁美洲更多强调美国私人投资和更注意进行文化欺骗和收买。这一部分从略,下面是该文的节译。  相似文献   

16.
美国豪门洛克菲勒家族的成员之一大卫·洛克菲勒,不久以前访问英国的时候,曾在伦敦的电视节目中露面,回答了记者提出的一些问题。这是一场无聊当有趣的对话,但是却颇值得“立此存照”。“有钱可怕吗?”记者问道。“不、一点也不。”洛克菲勒回答。“有钱不是一种讨厌的负累吗?记者又问。“不,有钱并不坏。”洛克菲勒不费思索地回答。“有线有什么坏处吗?”记者再问。洛克菲勒说,坏处是有的;但是他认为,好处比坏处多。……真是问得出奇,答得干脆。看来,那位英国电视台的记者如果不是伪装天真的话,至少是没有读过英国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的著作,否则他就绝不会提出这种愚蠢得可笑的问题。狄更斯在谈到美国的时候曾经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7.
沙特——以伊斯兰世界的中心自居、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依然奉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君主国;美国———以自由、民主、人权卫士自居、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结盟离不开石油合作。海湾战争期间,以美军为主的多国部队55万人进驻沙特,美沙亲密关系达到顶峰。9.11事件,使美国与沙特关系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除9.11主谋本·拉登是沙特人外,19名肇事者中还有15名来自沙特。今年5月,俄美首脑会晤,许多人猜测美国正摸索“脱离沙特”,降低对中东地区,特别是沙特石油的依赖,把原油供应地转向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原油出口国———俄罗斯。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祸福相倚。9.11事件无疑是2001年最具悲剧色彩的事件,无论是作为当事国的美国还是其他国家,无一例外地都在利用这一事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对外政策,争取有利形势。尽管9.11后形势变化的尘埃还未最后落定,但从目前和近期的情况看,似可大体将各国的所“得”初步盘点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外刊概要     
正1美国需要适应无人机时代【美】《时代》2018年6月11日商用无人机的广泛运用已经成为目前一大潜在的危险来源。9.11事件的主要教训就是要提前定位威胁,尤其是来自天空方向的威胁。但在无人机问题上,美国联邦政府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杂乱无章和落后于潮流的。有研究显示,五角大楼正努力开发和部署击落无人机的技术。国土安全部部长尼尔森对媒体表  相似文献   

20.
9.11事件,使亨廷顿和他的“文明冲突论”再次引起广泛注意。1993年夏,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理论。他认为,冷战后全球冲突的主要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或者国家间的经济摩擦和政治对立,而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他特别提出,儒家文明可能同伊斯兰文明联合在一起,与西方世界对抗。这一理论一经提出,立即名噪一时,但赞同者少,批评质疑者多。9.11事件却似乎使亨廷顿的理论得到了证实。这是否意味着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冲突的开始?亨廷顿本人坚决否认。美国总统布什有一次曾把美国在阿富汗的行动比做“十字军”,但立即改口称,这只是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斗争,不是针对伊斯兰世界的。世界各国政要都极力避免把反恐斗争与“文明的冲突”相联系……“文明的冲突”真的是未来世界的主要矛盾吗?参加本期“论坛”的几位学者各抒己见。——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