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在全球的迅猛扩张正在对冷战后国际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和冲击,“信息外交”应运而生。笔者认为,它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网络成为大国外交活动的“新手段”;二是加强信息外交成为大国外交的“新内容”;三是信息网络问题成为国际双边和多边协商合作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多边外交是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的。中国的多边外交是从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逐渐兴起和发展的。冷战的结束,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为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大以后,以"和平、合作、发展"为基础而构建"和谐世界"的新型多边外交思维更是为中国的多边外交增光添彩。本文以中国多边外交的实践与发展为基础,对中国多边外交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进行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3.
刘泽坤 《科技促进发展》2010,(3):I0029-I003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因“冷战”结束而趋于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成为潮流。一种新的经济交往方式--国际经济合作,正日益成为国家间、国家与国际组织间经济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从双边合作到多边次区域合作乃至全球规模的多边经济合作,不但形式繁多,规模逐渐扩大,而且合作内容日益深化。国际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多边外交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边外交是整个外交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国对外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就多边外交谈些管窥之见,权当引玉之砖。与双边外交的区别及联系多边外交与双边外交的区别首先是涉及的范围不同。双边外交只涉及两个国家间的关系,尽管这其中不可避免地要牵涉到双方以外的一些问题,即我们在外交公报中常见到的“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但其最终目的还是发展双边的关系,增进双方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或是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商讨对策、协调立场,以便更好地保护各自的利益。多边外交则不然,  相似文献   

5.
亚太地区安全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太地区是冷战后世界上相对和平稳定的地区,这种相对和平与稳定与该地区战略关系的稳定性、多边安全合作的发展及质量建军思想的普遍性有较大的关系。安全战略关系的相对稳定与复杂性冷战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国力的衰落和中国国力的迅速增长,形成了美、中、日、俄、欧一超多强的世界力量格局。与此同时,一些地区国际组织和同盟也不断发展,成为牵制这五大国的力量,如  相似文献   

6.
近来,我们注意到,公众外交开展得有声有色:4月15日再次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160人参加;外交部网站办得图文并茂,一系列在线交流引人关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3月8日~10日,外交部网站组织五位驻外女大使与网友进行了72小时的在线交流,为公众了解外交政策、驻在国的风土人情和女外交官的风采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有网友评论说,这次交流让他们“既见美貌,又见智慧”,这是一个“平易、随和的盛会”。为了了解一系列公众外交的开展情况,我们走访了外交部新闻司主管司领导宋荣华参赞、公众外交处处长李名刚和技术主管王春生。——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和非洲国家搭建了多边平台,发展多边关系的愿望.中国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积极创造多边平台,在多边领域积极发展中非关系,顺利实现了中非关系发展平台的历史性跨越.日前,中非多边关系发展主要有三大平台:中非合作论坛、非洲联盟和联合国等国际多边组织.在新的形势下,要继续利用好、巩固好、发展好双边、多边两大平台.  相似文献   

8.
多边主义和多边外交——无需引述学者们的定义和概括,读者大概都能知道它们指的是什么。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它们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在不久前一次高层次研讨会的基础上,一些国际问题学者写出了一组文章,对当代世界的多边主义理论和多边外交实践展开探讨。正如这次讨论会的召集人王逸舟所说:由于这是中国学界第一批在这个主题上发表的作品,呈现其中的思想可能是新鲜的和前沿的;与此相应,初期的探索也可能是有缺失的、不成熟的,需要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争鸣。的确,这组也许内容上还不成熟的文章提出了许多新鲜的和前沿性的思想。有鉴于此,本刊将其中一些精髓思想摘录于此,以供大家参考。这组文章的全文刊载于今年第10期《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9.
安秀伟 《科技信息》2010,(33):I0202-I0202
中国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突出强调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意义,其多边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积极维护联合国权威及支持联合国改革,参加区域、跨区域性的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国际组织,采用越来越多的多边外交形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发展多边外交,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必由之路。但多边外交毕竟不同于我们已经习惯的双边外交。多边外交在国际上已形成一些得到公认的观念与做法,它们要求中国在具体外交实践中有所选择,不可能只有得没有失,只享受权利和好处而不承担相应的  相似文献   

11.
亚洲是世界上一个独特的地区国际体系,它不同于欧美大西洋国际体系,也不同于中东非洲国际体系。亚洲的多边主义似乎是灵活的多边主义,它体现了亚洲的历史与文化特点,一些非正式的制度形式在亚洲更受重视。如东亚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个人关系在多边机制中的作用比大西洋地区要重要得多。另外,亚洲地区的多  相似文献   

12.
和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的多边外交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和合文化传统中的“和为贵”、“兼相爱”、“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思想中透析中国多边外交思想,分析出中国多边外交思想的共生性、平等性、多样性、自主性,并以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奋斗目标,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长期关注我国多边外交的基础上做出几点政策建议: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基本立场、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突出重点,拓展多边外交组织、机制和渠道;强调权利与责任的统一,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多边合作机制而努力;希望为拓展我国多边外交做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14.
去年年底,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和中央党校等高校的研究生,共同发起举办了题为“1992:世界与中国——首都部分高校研究生国际问题研讨会”。会议主要围绕国际形势、国际新秩序、地区政治、中国外交等四个议题展开讨论。讨论中大家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太平盛世并未因冷战结  相似文献   

15.
2005:中国外交关键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刚刚过去的2005年,中国外交不仅异彩纷呈、成效显著,而且在理念、形式、内容上都有创新,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中国政府在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几个主要外交层面上积极开展活动,致力于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条件。新年伊始,我们请外交学院副院长曲星对2005年的中国外交进行一番梳理。他认为,这一年中国外交最富有内涵的应该是这样六个关键词:和谐、合作、对话、发展、文化、救援。———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16.
享廷顿基于冷战后时代国际政治局势的重大变化,提出了“文明冲突”的理论。他认为:文明将取代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未来的世界冲突将主要是文明间的冲突。这是20世纪40年代坎南提出“遏制”思想之后又一最富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本文从四个方面就“文明冲突论”给我们的启示、世界文明的分类、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国际政治行为的主体问题谈了一点十分粗浅的看法。对“对文明冲突论”确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以期构建我们的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一日本自由民主党前大平派重要成员铃木善幸7月17日组成新内阁至今,已有三个多月了。铃木上台时明确表示,要继承和坚持大平内阁的对外政策,并任命同大平首相有四十五年至交、曾任大平内阁官房长官、对大平外交非常熟悉的伊东正义为外相。同时,还任命大平的智囊、前外相大来佐武郎为对外问题的政府代表。伊东外相表示“要在外交方面执行大平内阁的政策,保持和提高已故大平首相建立起来的国际信誉”。“多边自主”外交要有它的继承性,这是已故大平首相的一贯主张。1972年7月  相似文献   

18.
大来这篇文章原题为《我国外交二百五十天》,发表于《文艺春秋》1980年10月号。作者回顾了他任大平内阁外相八个多月的外交活动,认为日本外交“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天,日本外交“由双边外交发展到多边外交”,“从经济外交发展成为经济加政治的外交”,“有时候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也不得不下决心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日本经济的直接利益”。作者认为,今后日本的外交“应该”、也“不能回避”“发挥能动作用”,“同各国共同考虑世界问题”。本刊分期译载这篇文章的详细摘要。文中的“去年”指1979年,“今年”指1980年。  相似文献   

19.
<正>"主场外交"(Host Diplomacy),简言之就是在本国境内举行的外交活动。这是对主场外交相对宽泛的界定,主要强调其空间性,对内容和形式等并不做精确界定。不过除了其空间性,也要关注主场外交的多边性,甚至还要考虑东道国的能动性。因而主场外交可以界定为在一国境内举行的多边外交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其目的在于促进本国的国家利益,增强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将国内政治中的“合法性”理论引入国际政治分析,理性审视国际社会霸权合法性问题,通过对冷战后美国霸权合法化路径的系统梳理,借此对中国外交提供有益的镜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