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已有匹配方法匹配特征点少、图像匹配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边缘形状描述子的图像特征匹配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曲线凸性将图像边缘分割为近似直线段组,再将连接多个直线段的点定义为关键点,将关键点周围直线段组定义为形状特征包,最后利用局部形状特征包中所有点集相对其几何中心的位置关系分布形成描述子。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图像匹配正确率均高于SIFT算法和Shape Context算法,且对噪声问题不敏感,可应用于基于Hough变换的物体检测。  相似文献   

2.
确定轮廓形状匹配中形状描述函数的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提出一种确定形状描述函数的方法.先利用模板累加确定形状匹配参考点,再用确定的形状中心点和边界匹配起始点构造形状描述函数.该方法的特点是算法原理简单,两种点的提取采用同一算法,基于同一过程产生.实验证明本算法确定的固定点具有平移、旋转和伸缩不变性.将该形状描述函数用于形状匹配,所经历的匹配次数较边界点总长是很少的,而速度较一般匹配算法大有提高.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形状识别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在智能视频监控中,常常会发生对同一人脸重复定位的问题.通过分析人脸的非刚体特征和人脸监控视频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帧间人脸位置匹配的思想和基于颜色直方图的Meanshift算法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时性,并能够降低对同一人脸的重复识别率.  相似文献   

4.
主动形状模型是目前一种常用的人脸特征定位方法.针对传统的主动形状模型过度依赖模型初始参数的设置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主动形状模型的人脸特征定位方法.首先,通过样本学习得到输入新图像的灰度重构系数,并将这组系数用于人脸形状的重构,再由重构出的人脸形状得到主动形状模型的初始参数,然后通过不断调整模型参数减少模型与目标轮廓的距离误差,最后在数次迭代后达到模型与实际人脸特征轮廓的匹配.与基于传统主动形状模型的特征定位相比,改进的主动形状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快速定位出各目标特征.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自动获取控制点的人脸表情变形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主动形状模型(Active Shape Model,ASM)算法自动提取人脸特征点,亦即控制点,然后使用基于控制点的Morphing技术,使一张中性状态的人脸平滑地过渡到有表情的人脸.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轮廓的形状描述子,称为多尺度三元组描述子.对轮廓进行均匀采样,同时根据多边形近似演化算法提取轮廓的关键点,由采样点和其相邻关键点构成三元组,根据多个尺度下三元组的几何特性(包括角度和边长)定义描述子.这些三元组既包含了形状的局部细节,又包含了形状的全局结构信息,是一种稳定而准确的描述.形状匹配阶段使用动态规划算法.将本方法应用在MPEG-7数据库上,检索准确率达到86.30%,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简单、鲁棒、快速的实时视频人脸对象跟踪算法.在使用贝叶斯肤色分类器分割出椭圆候选人脸区域的基础上,采用人眼谷极点生成人脸假设和特征脸人脸验证方法得到参数化的人脸椭圆区,并使用2个正交的边缘梯度跟踪模型和椭圆内部肤色像素统计直方图跟踪模型跟踪人脸.本算法较好地解决了跟踪的连续性、实时性、精确度和鲁棒性间的矛盾.实验证明:本算法能够实时跟踪多个人脸.  相似文献   

8.
基于形变模型的三维人脸快速重建改进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三维人脸重建算法效率低且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缺陷, 提出一种三维人脸重建改进算法。该算法基于ASM(Active Shape Model) 增强算法, 自动地对特定二维人脸特征区域进行准确定位, 并实现三维人脸数据库的归一化; 利用稀疏形变模型对特定正面二维人脸进行快速三维重建; 采用明暗纹理恢复算法对重建后的三维模型人脸特征区域的每个顶点法线进行约束, 并将其应用于人脸识别中。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实现对特定正面二维人脸快速三维重建, 并取得较好的三维重建精度与识别率, 与经典ASM算法相比, 精度提高12.3%, 迭代次数减少6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视频监控已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因此基于监控视频人脸识别也成为了智能监控系统中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由于监控视频人脸通常是非正面人脸,传统性能优良算法应用于视频人脸识别时,其性能也明显降低.同时,单张训练人脸问题在监控视频人脸检测和识别是一个普遍问题.因此为了能有效地提高单训练多姿态人脸识别的正确识别率,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建模技术的人脸识别算法.该算法先由一张二维高清正面人脸生成一个三维人脸模型,然后再进一步在该三维人脸空间里产生多种姿态的人脸模型,并由此获得多张相应姿态下的二维虚拟人脸,最后利用原始正面样本和所得到的虚拟人脸来构筑训练人脸库.该算法用SCface视频监控人脸库中加以验证,与传统的PCA和LDA算法相比,该算法对监控视频人脸的识别率提高了13%.由此表明,文章介绍的算法是一种有效的人脸识别算法,能有效地提高对俯视人脸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基于谱图理论的形状匹配算法.首先在表示形状的离散点集上构造待匹配形状的Laplace矩阵,根据此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初始匹配关系,然后利用Viterbi算法将形状自身的结构特性(邻接性和弯曲能)融入求解过程,获得形状间的匹配关系.比较实验表明该文算法具有更高的匹配精度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具封闭的几何形状的目标图象,提出了一种用几何意义明确的四特征形状因子RRRS(周长平方与面积之比,边界函数的变化率,平均半径的方差,形状的对称性)描述目标形状的方法,用此方法描述了一类刀具图象,效果良好,证明用四特征形状因子描述具有封闭几何形状的图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接触点法导出了理论辊形子午线方程,在此基础上又推导出近似辊形子午线方程,即所谓双曲辊形,进而比较这两者之间优缺点,得出的结论是各有各的长处和弊端。  相似文献   

13.
热连轧的板带材是冷轧的主要原料,来料板形波动太大不利于对冷轧进行板形控制。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国内某热连轧厂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板形调控模型。该模型以解析刚度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调整机械板凸度来控制板形。现场试验数据表明,该模型达到了板形的调控目标,可以使产品的出口板形稳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ZK蜗杆传动和ZI蜗杆传动的特点、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运用啮合原理和数学分析的方法,推导了ZK蜗杆和ZI蜗杆的齿面方程和轴向齿形方程,通过对ZK蜗杆和ZI蜗杆的轴向齿形进行比较,分析了其误差随蜗杆的头数和模数的变化规律及加工工艺对此误差的影响,为ZK蜗杆和ZI蜗杆的加工以及用ZK蜗杆代替ZI蜗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圆锥形及双曲抛物面形膜结构体型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圆锥形和双曲抛物面形膜结构进行构造组成分析,用数值风洞软件CFX模拟,得到不同风向角膜面的体型系数.并结合工程实例,对所得数据进行了论证.可为此类的膜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Glotzer SC 《Nature》2012,481(7382):450-452
  相似文献   

17.
要造就中国真正的企业家阶层,必须形成一种有利于企业家阶层成长的机制,即尊重企业家的经济利益、社会政治地位、特殊性格,给企业家以应有的经营管理权力。  相似文献   

18.
PIJPER A 《Nature》1955,175(4448):214-215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形状的语义分析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在形式系统、一阶谓词演算和范畴论的基础上,给出了形状及形状型的定义,并讨论了形状与形状型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Shape control of CdSe nanocrystal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anometre-size inorganic dots, tubes and wires exhibit a wide range of electr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that depend sensitively on both size and shape, and are of both fundamental and technological interest. In contrast to the syntheses of zero-dimensional systems, existing preparations of one-dimensional systems often yield networks of tubes or rod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separate. And, in the case of optically active II-VI and III-V semiconductors, the resulting rod diameters are too large to exhibit 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s. Thus, except for some metal nanocrystals, there are no methods of preparation that yield soluble and monodisperse particles that are quantum-confined in two of their dimensions. For semiconductors, a benchmark preparation is the growth of nearly spherical II-VI and III-V nanocrystals by injection of precursor molecules into a hot surfactant.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control of the growth kinetics of the II-VI semiconductor cadmium selenide can be used to vary the shapes of the resulting particles from a nearly spherical morphology to a rod-like one, with aspect ratios as large as ten to one. This method should be useful, not only for testing theories of quantum confinement, but also for obtaining particles with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that could prove advantageous in biological labelling experiments and as chromophores in light-emitting dio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