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魏庆 《科学大观园》2014,(15):42-43
<正>生物武器是能使众多人、畜和农作物等患病乃至死亡的一种特殊武器,它和常规武器、化学武器、核武器并称为四大武器系统,而且它总会引发瘟疫,被称为"地狱瘟神"。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3000多年前,人类就会使用生物  相似文献   

2.
生物武器     
摘要 本文基于美国“911事件”后国际社会对生物恐怖威胁的关注,围绕生物武器和生物战剂的概念、类型、特点、对人类社会的威胁以及如何进行预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我国政府对生物武器的严正立场。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遗传工程已被用于研制新型生物武器。生物武器一旦投入使用,其杀伤和毁灭效能将远远超过现有的各种武器。它不仅可以被冲突中的军队使用,也可以被恐怖主义组织或极端组织所利用。生物武器不仅仅针对人,它还可以针对植物或牲畜,以损害一个国家的经济潜力并间接地损害一个国家的民众。生物武器能破坏社会稳定,使民众陷入恐慌,从而扰乱国家的正常秩序,大大削弱对方的战斗力,破坏和瓦解其战争潜力。所谓生物武器(旧称细菌武器),是指以生物战剂杀伤有生力量和毁坏植物的武器,包括装有生物战剂的炮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弹头和航空布洒器、喷雾器等。而生物战剂(旧称细菌战剂),则是指用以杀伤人、畜和破坏农作物的致病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统称,它是构成生物武器杀伤威力的决定性因素。生物战剂中的致病微生物是有生命的物质,一旦进入机体,即能大量繁殖,其代谢产物能破坏机体的正常功能,导致发病或死亡。毒素是细菌或真菌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有毒蛋白质,没有生命,很小量即能引起人、畜中毒或死亡。生物活性物质是正常机体自身产生的调节生理和心理功能的物质,如过量或比例失调,即能使人的生理、心理或行为失常。按照生物战剂的性质划分,可以分为细菌类,如鼠疫杆菌、炭疽杆菌、霍乱弧菌、布氏杆菌等;病毒类,如黄热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天花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等;立克次体类,如Q热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性伤寒立克次体等;衣原体类,如鸟疫衣原体;毒素类,如肉毒杆菌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真菌类,如球孢子菌、组织包浆菌等。按照生物战剂对人、畜危害作用的大小来划分,可以分为致死性战剂和失能性战剂两大类。致死性战剂造成人或牲畜病死的概率很高,通常可以达到50%以上,有些高达90%以上,如炭疽杆菌、肉毒杆菌毒素等。失能性战剂是指对人畜造成危害,使其暂时失掉战斗力的生物战剂。这类战剂也会致人死亡,但病死率不到10%,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和布氏杆菌就属于这一类。按病毒有无传染性划分,可划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战剂两大类。传染性战剂的传播速度很快,会对流行区域内的居民构成很大的威胁,如鼠疫杆菌、天花病毒等。非传染性战剂只对染毒者起作用而不会传染给他人,肉毒杆菌毒素就属于非传染性战剂。概括起来,生物武器具有以下特点:1.杀伤力强。生物武器与化学武器同属于非常规武器,但生物武器比化学武器杀伤力更大。化学武器是通过载体(导弹、飞机、炮弹等)播散毒药,人体接触或吸入这些毒药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理功能紊乱,严重者会致命,但化学毒剂自身不能复制。而生物武器传播的则是各种致命的微生物,它们侵入人体后,以几何级数繁殖。因此,生物武器远比化学武器可怕。2.作用范围广。在核、化学、生物武器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中,生物武器的单位重量的面积效应最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测算,在1架战略轰炸机对毫无防护的人群所进行的袭击中,飞机所载核、化学、生物武器的杀伤面积分别是:1枚百万吨梯恩梯当量级核武器为300平方公里,15吨神经性毒剂为60平方公里,10吨生物战剂则高达数千平方公里。3.具有潜伏性。由于病毒或细菌难以发现,生物武器的伤害并不是马上就显现的,它可能会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以后发作,从而使被攻击者停止战斗行动。4.造价低廉。相对其他传统武器与非常规武器,生物武器造成同等伤害所需要的成本最低。以1969年为例,当时每平方公里内导致50%死亡率的成本分别为:传统武器2000美元;核武器800美元;化学武器600美元;生物武器1美元。因此,有人将生物武器形容为“穷国的原子弹”、“富国的省钱武器”。5.易于生产。与常规武器和核武器不同的是,生物武器可以在任何地方研制和生产,农场、医学研究机构,甚至在家里都可以进行。联合国在波斯湾战争后对伊拉克进行了多次武器检查,便在6个民用场所发现了生物武器。6.传播途径多。生物武器可以通过气溶胶、牲畜、植物、信件等释放传播。只要把100公斤的炭疽芽孢通过飞机、航弹、老鼠携带等方式释放散播在一个大城市,300万市民就会感染毙命。7.危害时间长。生物战剂一旦释放后,可在该地区存活数十年。例如炭疽芽孢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可数十年不死,即使已经死亡多年的朽尸,也可成为传染源。其孢子可以在土壤中存活40年之久,并且极难根除。生物武器给对方造成危害的程度,与对方的防护能力密切相关。一个国家要应对“生物恐怖”,首先要有大量的疫苗储备,配以充足的药物和手段,以对付一系列突发事件。其次,要完善生物武器防御体系,建立完整快捷的预防、报告、检测、治疗系统。如:收集、分析生物技术新进展和生物武器的研究动向,研究防护对策;在军队和居民中普及生物武器知识,进行防护训练;建立、健全监测系统,测量大气中微生物的数量,做到早期发现和报警;加强各级卫生防疫机构的建设,提高对微生物检验的能力,增加防疫药械的储备,等等。为防止遭受生物武器攻击地区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可以采取封锁,医学观察与留验,隔离与治疗,免疫接种与药物预防,消毒、杀虫与灭鼠等措施。生物武器由于其巨大的杀伤力,和核武器、化学武器一样属于非常规武器,其开发与使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与严格控制。1972年4月10日,《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得以签署,并宣布于1975年正式执行。然而,由于这一公约中仍留有“允许少量生产防御物质”的内容,给某些蓄意研究各种新型生物武器的国家留下了“合法”的借口。截止目前为止,拥有生物武器的国家有17个,一些恐怖组织也逐步掌握了生物武器技术。中国曾饱受生物武器之害,一贯反对使用生物武器,是《日内瓦议定书》的缔约国,并于1984年11月15日加入《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中国支持该公约的宗旨和目标,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包括生物武器在内的一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中国政府在不同场合多次郑重声明:中国从未,将来也不会生产和拥有这类武器。  相似文献   

3.
生物武器     
本文基于美国“91 1事件”后国际社会对生物恐怖威胁的关注 ,围绕生物武器和生物战剂的概念、类型、特点、对人类社会的威胁以及如何进行预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阐述了我国政府对生物武器的严正立场  相似文献   

4.
电影《黑太阳731》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日本研究试验生物武器的那些片段。生物武器的杀伤威力人们早已领教过,因此,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都反对生产和使用生物武器。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生物武器的研制曾一度得到遏制,但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在引发21世纪武器装备革命性变化的高新技术中,生物技术又“死灰复燃”,迅速兴起,并且发展势头越来越猛。目前,美国有30%以上的科学家在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们所处的世界无论怎样纷繁复杂,但终究还是一个单纯的人类文明世界。肤色、种族、宗教、文化的差异无论如何巨大,总还是人类这一共同物种下的内部差异。但人类文明似乎正面临着“异化”和“重组”的危险。说不定在21-22世纪的某一天,当我们一觉醒来,发现天下已经大乱,除了我们理所当然地称自己为“人”外,还有三种用传统观念看来是非我族类的“人”正活跃在我们中间。他们甚至拥有更高的智力和更大的支配世界的能力,相比之下,我们成了“弱势群体”!这三种“人”分别是:克隆人、机器人、外星人潘多拉魔盒打开了!  相似文献   

6.
如果你认为十年之后的自己与现在改变不大,那么请再想一想。一项新研究发现,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自己在过去时间里发生的改变,但只有很少人会预料到自己未来会产生改变。人们对于自己过去十年里的品味、价值观甚至个性的改变十分清楚,但许多人仍然坚持,现在的自己在十年之后并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近期一项来自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的研究显示,这其实是一个不真实的想法。吉  相似文献   

7.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科学家称,他们最近通过理论模型验证了哺乳动物大脑中存在两套决策系统,这两套系统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差异作出不同的决策.人们此前认为将会退化的皮层下系统,仍然会影响大脑的决策,因此未来将不会在人类的大脑中萎缩变小.  相似文献   

8.
9.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就创造着一个个惊人的奇迹,从最初的穴居到今日的高楼林立,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脚步飞速前进。随着地球环境日益恶劣,探索未来居住领域成为科学家研究的课题,尽管移居太空的设想已为人们所熟知,但许多科学家认为,未来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是水下!  相似文献   

10.
11.
<正>加拿大科普媒体Asap Science发布一段视频,多位科学家在视频中模拟描绘千年后的未来人类模样。在视频中的未来人类躯体将会是半人半机器,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人类会拥有更深的肤色和更高的个头,并且在基因突变作用下拥有红眼睛和超能力,变得与现在的人截然不同。Asap Science网络视频显示,受气候变化、人工智能和基因突变三大因素影响,未来人类的身体将发生重大变化。例如,  相似文献   

12.
<正>知名作家、发明家、数据科学家与谷歌工程师雷·库兹韦尔犹如数字时代的先知,对未来事件的预测有着奇高的准确率。他在接受《花花公子》杂志专访时,预言随着技术和医学进步,人类很快就会到达“奇点”。届时计算机将超越人脑,人类则可永生不老,而他预计这一巨大变革将在2045年前到来。技术将使我们聪明健康库兹韦尔指出,人脑的能力比计算机至少慢一百万倍。人类到了2030年便可研发出非侵入式植入毛细血管中的纳米机器人,将人脑的新皮质与类似于云端的“集成新皮质”相连,届时我们将变得更风趣、更性感、更  相似文献   

13.
从人的自然本质看,人类是生物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讨论生物学的未来,也就必然要谈到人类的未来,进而也要谈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一、从生物医学方面看我们民族的未来,涉及到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近来,报纸上刊登了许多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人口的数量问题已经引起广泛的注意,人口理论开始从禁区中解放出来了,急待研究和解  相似文献   

14.
人类未来将进化成什么样?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认为提前对人类未来发展进行预测是一种轻率的行为。因为科学家甚至连人类未来一千年怎样适应环境变化都无法准确预测,更别提上百万年了。但有人不这么认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古生物学家彼得·沃特在《未来进化》一书中推断,人类至少还能再存在5亿年。根据过去的进化理论和目前人类发展趋势,科学家给出了人类未来发展的5种道路。  相似文献   

15.
狂想一:建造磁悬浮建筑地震波的巨大能量会使房屋剧烈震动而倒塌,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为此,科学家将研制一种新型抗震建筑。这种建筑在地下的地基部分由磁性材料构成。地上的房屋底部安装有电磁铁,平时两者的磁性相反,房屋可以牢牢地固定在地基上。当地震发生时,电磁铁电流的方向和大小会不断改变,电磁铁的磁性与地基的相反.使房屋悬浮于空中,如同磁悬浮列车一样。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14,(3):62-64
正英国科学家制造出首个"仿生人"40年前,仿生人还只是科幻作品中一个仅靠想象力支撑的产物,但据美国《大众机械》杂志在线版及纽约每日新闻网等2013年10月13日消息,一组工程师团队利用人造器官、肢体和其他身体组织,已成功组装出一个与人类有60%至70%相似度的仿生电子人(bionic man),其能够散步、交谈、眼睛会扫视人群,人工血液循环通过其机械心脏。  相似文献   

17.
刘腾 《科学大观园》2011,(18):73-73
随着翻译技术的发展,人类在未来是否可以克服巴别塔之咒,真正实现对语言障碍的消除?根据发明家,作家,未来学家雷·科兹威尔的看法,到2029年时机器就将达到人类的翻译水平。然而他也再次强调即便是最先进的自动翻译技术发展也无法取代语言学习,因为即使是最高级的翻译技巧也无法真正实现伟大的文学作品之间的语言转换: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13,(16):72-73
谷歌的一位未来学家预测说,只需30多年,人类就可把整个思想上传到电脑,变成数字化不朽之身。这一结果被称为"奇点"。谷歌公司工程部门主管雷·库兹韦尔还说,人体的生物部分将用机械部件取而代之,这个目标最早于2100年可以实现。他在纽约举行的全球未来2045年国际大会上发言时提出这些主张。这次会议由俄罗斯大富豪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创办,以构想2045年世界面貌为主题。库兹韦尔表示:"根据对功能上模仿人脑的计算量的保守估计,我们将能够把我们的智力范围扩大10亿倍。"他还提到摩尔定律。根据摩尔定律,计算力平均每两年翻1倍。他还用基因测序和3D打印技术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在库兹韦尔的书《奇点临近》中,他用曲线图阐述了奇点的发展和进程。而奇点之所以称为数字化不朽之身,是因为大脑和人的智力将通过数字技术永远储存起来,即使在人死后也能做  相似文献   

19.
海峰 《科学大观园》2014,(16):73-74
<正>300年后的银河系一个偏远角落,星舰企业号飞船船长詹姆斯·柯克用通话器与船员交流;他的医生使用便携式设备"三录仪"诊断疾病;他可以用分子制造仪合成食品和物体;通过传送机进行短途旅行。柯克的后继者在被称为"全息甲板"的虚拟空间里举行会议,使用安装在其前额的显示屏操作外星飞船。这一切都发生在《星际迷航》科幻系列电视剧中。然而,人们在《星际迷航》中看到的许多科技正在变成现实,而且比片中的更加完善,并且也不必再等300年。以詹姆斯·柯克船长的通话  相似文献   

20.
人类是否能像电脑处理数据一样,上传并保存自己的记忆?科学家现在的答案仍是否定的。不过,在未来10年这或许就会成为可以触摸的现实。随着神经科学的新发现层出不穷,以及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或许很快就能见到这些科幻小说里的事物变成可能。而且,不久前出炉的两个高调的科学计划也为这一构想提供了动力。2013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投资10亿美元,用于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大脑活动全图的计划;欧盟则宣布了一项投资13亿美元的计划,用于在硅基质上构建一个人类大脑。这些计划与将记忆上传到电脑的构想一样,都显示了人类在脑科学领域的雄心勃勃。不过在这些计划实现之前,神经科学家必须先搞清楚我们的记忆是存在于哪里?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